最近和諧君在網上看到一篇中國教育現狀分析的文章: 在我國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中,將“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作為工作方針,試圖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全面推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 愿望是美好的,但事實上我國教育發展改革的道路上存在著很多很難調和的矛盾與阻力,甚至在有些方面的價值取向都存在根本性偏差。這些問題不光反映在教育的某一個階段,而是從啟蒙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普遍存在。 中國教育首先備受大家詬病的一點就是打著素質教育的旗號貫徹應試教育。以現在熱門的中學課程改革來說,表面上是“教育改革”,實際這只是教學內容的變化,實際依舊是陳腐的老路。 學生心中壓力不堪重負,家長心中憂戚苦不堪言。站在學校的角度,應試才是重點,至于素質教育,則是烏托邦式的沒有現實價值的美好愿望。中國教育幾乎是在學校一步到位的,強調“師道尊嚴”,教育活動的目的說到底基本只為應付考試,學生消極被動地接受,壓抑了個性的自由發展。 這種觀念造成的最終結果是中國人口雖多卻缺乏人才,智商出色卻缺乏創新,文憑雖高卻道德缺失。不論我們在教育中投入多少,這種尷尬的境地對于現在的中國來說幾乎是必然的。 暫不論這篇文章的說法正確與否,和諧君認為素質教育的推行還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師是素質教育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教師素養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教育質量的高低,所以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對于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育紅小學的丁主任在一次教師素養培訓合作中告訴和諧君,在教育里面的角色無非三個:學生、家長、老師。但對于學校來講,想要教育學生,先要提高教師本身的教育能力和素養,成立一支有深度、有高度、有廣度的教師隊伍。
之前育紅小學很多老師沒有正確的工作態度和職業觀,總是認為把書本上的知識教給學生,把每一次的檢查應付好就是完成了自己的任務,不拖學校的后腿。
很多合作的校長都曾提過類似的問題,表示教師行業普遍存在這些現象,其實在和諧君看來,教師的思想和素養對于一個學校的學習氛圍形成有極大的影響。
興學之本,惟有師范
——清末狀元中國近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張謇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
——北宋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李覯
學生素質的好與壞,關鍵在教師的教和帶,教師是學生集體的核心,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制約和影響著學生自身素質的發展。而教師的言行又取決于他的自身素質。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教育教學質量的高低。
因此,搞清教師素質與教育教學質量的關系,才能從根本上找到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校健康、有序發展的途徑。
和諧號名師到校《教育的根本是什么__談優秀教師的核心素養》培訓課程,本課程的知名校長和著名教育管理專家組成,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從跟不上引導教師提高核心素養。
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它對教師本人提出了嚴格的思想道德和職業道德要求。古人常說:“德高為師,學高為范。”當今中國,科技是關鍵,教育是基礎,教師則是發展教育事業的主要力量,教師隊伍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教育的質量。教師的核心素顏包括一下幾點:
思想品德素養
教師職業的特殊性,使得社會上的人對教師的思想道德要求遠遠超過一般行業的從業人員。因此,“德”是師之本,德高方有嚴教。反之,教育者的德行若非優于受教育者,又豈能為師!
職業道德素養
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為祖國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國教育工作者的光榮職責和圣神使命,而提高教師的職業道德素養則是教師師德修養的核心。
知識與綜合素養
當今世界正步入日新月異的知識經濟時代,要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教師自身必須要具備扎實的業務知識和較強的綜合素養。
個性修養和心理素質修養
教師作為一種特殊的職業,它還要求教師本人具備有良好的個性修養和心理素質修養。教師的個性心理品質不僅影響著學生思想人格的形成,也直接影響教育教學的效果。因此,教師的人格,教師對社會,對他人以及對學生的態度,都會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
教師核心素養培養的途徑有三:一是制度化的教師教育,包括職前專業教育和職后繼續教育;二是校本研究及培訓;三是專業自主發展。
持久的讀書學習
教師作為人類文明薪火相傳的接力手,就是終身與書為伴的職業,所以應是書籍的天然愛好者和自覺閱讀者。而要做具有深度、廣度和高度的教師,除了悟性、思考和實踐體驗外,就要靠前人,他人的智慧、涵養、熏陶和護持。
全方位有深度的教育思考
教師核心素養培養的策略與模式可以概括為“主動學習→積極實踐→深度思考→廣域合作”四個密切相關的環節,其中居于核心環節的是有深度的思考,深度思考就是上述系統整體、廣泛深入的教育思考
自覺的不自覺的教育實踐
核心素養是個體在知識經濟、信息化時代面對復雜的、不確定性的現實生活情境時,運用所學的知識、觀念、思想、方法,解決真實的問題所表現出來的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