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參同契》與氣功養生
我們知道,中國的養生學的一個重要的門類就是氣功,包括那些導引、吐納之術,它們在中國的傳統養生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東漢著名煉丹家魏伯陽就是個易學養生大師。魏伯陽,號云牙子,上虞人,他是髙門堪族之子,家庭世襲爵位,但是魏伯陽生性好道,他出身很好,在家里錦衣玉食,榮華富貴。不過魏伯陽小時候就很聰明,性情很淡定,看透了世間浮華,覺得人生在世終難免一死,淪為鬼物,人雖然活著在享樂,怛是終歸要塵歸塵、土歸土。
“為什么不去學習長生不老之術呢?”他想。
他就一心向道,追求長生不死,平步升仙,于是魏伯陽開始鉆研修道的方法,他手頭有一部書,那就是《周易》。媿伯陽道心堅定,沒想到最后真的被他在煉丹術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對周易也有了更深的見解,寫了一本《周易參同契》。但是當時,注解周易的書太多了,周易專家也太多了,輪不到我們的魏伯陽,他沒怎么出名。后來他決定舍棄家業去深山煉丹,于是魏伯陽就帶了一只小白狗和三個徒弟跑到了大山里面,架起鼎,燒起鍋,煉起了長生金丹。師徒四人齊心協力,歷經失敗終于煉出了一鍋金丹,箅是成功了。
后世的道家,張三豐也好,丘處機也好,但凡道家修身養性都離不開《參同契》。《參同契》是我國第一部系統的氣功養生學著作,可以說是我國現代醫學中的導引康復學的弊祖。
有些人認為--代表女性,一代表男性,并認為這是一個大發現,
《易經》上又說,陰陽交合乃生萬物,于是感悟原來《易經》是研究性醫學、研究性養生的。這個問題我們在這里不談,讓大家當個笑料。
《易經》是這樣的一本書
通過我們的這一小段考察,我們可以看到《易經》的確是根據占卜的萡要而產生的,是人希望掌捤大自然的一種心理的反映,同時也是對自身問題的思考,具有實用的一面、科學的一面,它記述了各種爻辭,什么叫爻辭呢?就是說,你去占卜(當然占卜的方法也記載到里面了)占到了比如乾卦,乾卦你看有它的表示,是六橫,每一個橫就有一個爻辭,你占卜到哪個就參看哪個爻辭,爻辭會告訴你占卜的事情有利于你還是不利于你。說白了,就是用來斷吉兇的。《易經》從其誕生的最初動機,是一部用來占筮的預測學著作;它是累積許多圣人及筮官的思想、經驗而成的。它回答了宇宙學的許多問題,可以說是一部宇宙學著作;它回答了社會學的許多問題,可以說是一部社會學著作;它包含了豐畝了歷史知識、歷史經驗,可以說是一部歷史著作;它包含了天文、氣象方面的很多知識,可以說它是一部天文學著作、氣象學著作;當然,它還是一部獨一無二的人生哲學著作;也可以說是一部策略著作,里面充滿策略學的智蒽。如果把中國文化比成一棵樹,那么易經就是這棵樹的樹根,大易的精神就是這棵樹的樹干。
另外《易經》中記載了一些哲學道理,比如我們中醫養生學中的陰陽的觀念就是《易經》上記載的,在《易經>的“經”的部分哲學道理并不成體系,在大傳中,經孔子整理才形成了系統,這些哲學道理雖然并不是很多,卻正如文中所說:“大道至簡。”這些理論成了我們老祖宗的發展科學的依據,比如道家的養生術以及中醫,包括中醫的理論奠基之作的《黃帝內經>。
《易經》文字古奧,一般人視若天書,常人一般是不敢問津,主要是它的寫作方式比較奇特,另外由于年代久遠,所以就更加顯得它艱深難懂了,但是《易經》卻是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只要你讀過一遍,或者人了門,你會像孔老夫子一樣愛不釋手。
后人不了解《易經》的,好多人都把它玄化了,形同鬼神,甚至能辟邪,說把一本《場經》在睡覺的時候放在枕頭下,就能驅鬼避魔。這就把《易經》給神化了,相信作者周文王如果健在,肯定會大呼冤枉。不過《易經》能幫助人延年益壽、祛病除災卻是一點兒不假,有人說,藥可以治病,周易可以治命,說得很有道理。
本文出自國易堂,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uoyi360.com/zydj/zyctq/7104.html
《周易參同契》破解《易經》中的健康密碼
有這么一個故事:貞觀年間,定州鼓城縣人魏全,他家很富有,上有一個老娘,這個魏全也很孝順,一天老娘忽然就不明不白地失明了。魏全很孝順啊,也很著急,就去向一個叫王子貞的《周易》專家求助,說:哥們!幫忙算算,我老娘的病該怎樣&治好?子貞就取來《周易》算了一卦,說:“到明年有人從東方來,身穿青衣的,在三月一日那天你要注意看好了,讓他給你娘治病,'療必愈’。”到了那天,魏全就在路上等,看見一個人穿青綢衫,就邀請他來家,并且給他準備了豐盛的飲食。說:“俺老娘眼瞎了,你會治病嗎,給俺娘治治?”那人說:我不知道怎樣治病啊,我就會給人家制作耕地用的犁子,為你做個犁子好不好?”說罷就持斧繞著房子找犁子轅,忽然見一棵桑樹的曲干枝在井上,遂用斧頭斫下。神了,魏全的母親兩眼“煥然見物”,病好了。
這個故事和咱們的《易經》有點關系,但這只是一個傳奇故事而巳,本身并不代表我們認同這個亊實,算是個引子吧。你可能會說:是迷信。當做迷信也好,半信半疑也好,我們在這里只是用這個小故事當一個敲門磚,引出《易經》與健康的關系。
我們說(易經>很神奇,其實在古代這樣的例子非常多,在《易經〉衍生出的預測體系之中,用預測來推測治病的方法,古來有之,現在的一些造詣比較深的老中醫有時也會用這樣的方法,來輔助治療。當然,(易經》預測疾病到底科學根據在哪里,現在人們還沒有完全弄明白。但是根據一些醫案,可以看出它有時還是有成功的案例的。《易經>中隱藏了多少有關健康的秘密呢?主要來說有下面幾點:
養生重在養氣
俗話說:人活一口氣。很多上了年紀的人身體出現問題首先出現在呼吸系統。《易經》中冇非常著名的八個字:“天地氤氳,萬物化醇”,就是說,天地之間充滿了瓿氳的氣,這些氣產生了萬物。可見氣是生命的根本。后來的道家對它進行了發揮,看那些道士,大多都是穿一身八卦衣,就是這個道理。
緊接著又說“男女構精,萬物化生”。男女兩性的精氣配合起來,萬物就產生了。精微物質結合就產生了生命,這個精微的根本是什么呢?就是氣。
那么什么是氣呢?氣其實就是宇宙中的精微,無色無質,可不是我們所呼吸的大氣、空氣。很多人說養生重在養氣,我們養氣,需要從呼吸下手,中醫認為人的生命賴氣以生,氣存則生,氣失則亡。所以“善養生者,必知養氣”。明代張錄岳說:“人之有生,全賴此氣。”可見,氣與養生有者密不可分的關系。
中醫將《易經》中的氣演化為三層含義:空氣,就是我們呼吸的氧氣、二氧化碳等;水谷氣,就是我們吃的東西化成的精微物質,我們現代人講養生,可以通過排毒,可以通過調理氣息,古代道家有“食氣功”的養生方法,就是吞咽這個氣,相當于吸收日月精華;元氣,就是先天父母給的氣,是一種遺傳物質,有點DNA的意味,但是絕對不是DNA,這種氣是生命的根本。我們看武俠小說,兩個髙手打架,一個被傷了元氣,命在旦夕,躭是指這種氣。
到底怎樣用氣來養生呢?《易經》上告訴我們,無極生太極,就是虛空生萬物。當你心中靜到極點,則“真氣”就產生了,但是要配合呼吸。《易經》有個卦叫乾卦,乾卦代表陽氣。潛、見、惕、躍、飛、亢是乾卦的六個爻。這六個爻表示了乾卦通過氣的潛伏,發展到頂點,然后收回來又潛伏下來。這個陽氣發展盛衰、潛藏、變化規律告訴我們一個遒理:人的陽氣要善于潛藏,也要善于用;過度的用氣,不停地消耗氣,多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易經》告訴我們如何莩握這個氣,何時大用,何時小用。這里面有很多學問,我們可以簡單地說它是生命科學,但是絕對不是迷信。
說到《易經》,很多人就會聯想到太極圖,可以說,中國的傳統文化的最高秘密都在這張圖上。它代表了陰陽對立,辯證統一的高深養生智慧。《易經》上說:“一陰一陽叫做道。”什么是道,道就是最高規律。西方說誰創造了天地呢?是神。《易經》上說是“道",是道創造了天地萬物,道是世界的根本。道是根本的規律、最商的規律,即“一陰”和“一陽”。《黃帝內經》中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
太極圖的黑色部分代表陰,白色部分代表陽。總共表達了四個方面的變化: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和陰陽轉換。因為陰陽有這么多關系,所以說,在中醫辨證施治的時候,常常會對同樣的一種病,有不同的醫法;不同的病也可能會采取同樣一種治法,這就是個根據,是個根本。由此,人體不同的部位、組織,以至不同的生理活動,都可劃分為陰陽兩類,例如:背為陽、腹為陰;氣為陽、血為陰;動為陽,靜為陰;力與精神為陽,體液和溫度為陰。按照同樣的道理,身體每一經絡系統都分陰陽,不同的病癥類型亦可按陰陽劃分。陰陽既相互對立統一又能相互轉化。五臟六腑也分陰陽,怎樣一個分法呢?實心的屬陽,比如心臟,空心的屬陰,比如胃、膀胱。有人說,那心臟不是實心啊,但是主要適實體就行了。
陰陽失衡可導致疾病,而營養均衡,能治療多種疾病。心病可以導致身病,身病又可以引起心態失衡,導致心病,造成惡性循環,心血管疾病、癌癥等則是身心疾病的綜合。通過調整心態,吸取中草藥的各種有效成分,均衡人體營養,調整人體五臟六腑的陰陽平衡,人體就能戰勝頑疾而恢復健康。
陰陽之間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始終處于--種消長變化過程中的,陰陽在這種消長變化中達到動態的平衡。這種消長變化是絕對的,而動態平衡則是相對的。比如白天陽盛,人體的生理功能也以興奮為主;而夜間陰盛,機體的生理功能相應的以抑制為主。從子夜到中午,陽氣漸盛,人體的生理功能逐漸由抑制轉向興奮,即陰消陽長;而從中午到子夜,陽氣漸袞,則人體的生理功能由興奮漸變為抑制,這就是陽消陰長。
陰陽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還可以互相轉化,即所謂物極必反。比如,某些急性溫熱病,由于熱毒極重,大&耗傷機體元氣,在持續高燒的情況下,可突然出現體溫下降,四肢厥冷、脈細微得要斷絕等癥狀,就是由陽證轉化為陰證的表現。可以說,陰陽消長是一個里變的過程,而陰陽轉化則是質變的過程。陰陽消長是陰陽轉化的前提,而陰陽轉化則是陰陽消長發展的結果。
另外,中醫上講的表里、寒熱、虛實都是疾病過程中所表現的一組組既對立而又統一的正反現象。對這些正反現象,中醫用陰陽來加以概括。從每組正反兩方面對立的意義來說,表證、熱證、實證可歸屬于陽證范疇;里證、寒證、虛證可歸屬于陰證的范疇。因此,陰陽楚“八綱”中總綱,一切病證都可以歸之為陰證或陽證的大原則中。你會問啥叫“八綱”?“八綱”就是中醫辨證施治的八個主要的綱領: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就像守護南天門的四大金剛,中醫的最基礎的理論就是這八個字。慊了這八個字,中醫你就學完了一大半了。
易經的太極圖告訴了我們養生的最髙的奧秘:陰陽。陰陽平衡是養生的最高境界。《黃帝內經》說:“陰陽平衡,才是真正健康的人。”當然原話不是這樣說的,我們給它翻譯了一下。再進一步而言,就是一個字:中。陰陽平衡則處于健康狀態,陰陽失衡則處于病態或者亞健康,人體健康的標志是陰陽平衡,包括心態平衡。人們必須控制過與不足,使一切“順其自然”,更不能違反養生規律,透支健康而刻意追求成功,凡事別太執著。陰陽平衡,則正氣充盈,人體抵抗外邪的能力強,外邪不侵。不論環境有多惡劣,也不論遭受何種挫折,都能保持健康;反之,人體由于陰陽失衡,就極易處于亞健康狀態,患各種疾病而失去健康。
本文出自國易堂,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uoyi360.com/zydj/zyctq/7105.html
《周易參同契》為道教系統論述煉丹學術的最早著作,系東漢最著名煉丹家魏伯陽所撰,被道教奉為“丹經之王”,對金丹道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周易參同契》簡稱《參同契》,全書約六千余字,多以華美的文筆、眾多的譬喻,來描寫煉丹的思想。名為《周易參同契》乃指大易、黃老、爐火三道相通之意。
在該書中,魏伯陽借助漢易學、黃老道之學來描述金丹的理論,這使得《參同契》在道教思想史上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質。同時,魏伯陽還借用乾、坤、坎、離、水、火、龍、虎、鉛、汞等法象,把神仙家的煉丹術與易理卦爻、黃老思想三者互相參合,融為一體,闡明煉丹修仙之術。此精煉思想是對秦漢以來神仙家長生久視之道和各種煉養方術的系統總結,包含了外丹、內丹、房中、氣法諸說。
魏伯陽認為,萬物的產生和變化,皆為陰陽交媾、精氣舒發的結果。凡者欲求於生不死,則必須順從陰陽的變化,掌握坤乾六十四卦的運行規律,從屬修煉,才方可得成。所以在《參同契》一書中,將修丹與天地造化同途,用易象說明人身配合天地變化修煉金丹的過程,引入易象、節候和黃老學說,論述成丹原理和火候進退。書中以十二辟填代表一年十二月或一日十二時,說明丹火候的陰陽變化。用乾坤二填描述體內陰陽二氣的存在和周行變化的時空范圍。又以坎離二卦代表修煉所爪的精、
氣、神。冉用除乾坤坎離之外的六十卦、十二消息卦、納甲六卦來描述體內真氣運行的精微變化。還運爪黃老學說中的“黃老自然”、“歸根返元”、“安靜虛無”、“牝牡”、“棄龠”、“守中”、“抱一”等,作為《參同契》的丹法理論基礎。
總的說來,《參同契》認為,金丹的作用,遠比草木藥優勝,金丹的性能永遠不會敗朽,故服之得以於生不死。
《參同契》既談外丹爐火,又講內養修煉。書中認為,只有服食金丹、內養精氣和配以服食,才能達到“變形而仙”、長生久視的目的。同時指斥當時流行的存思、食氣、房中術以及祭祀鬼神祈福壽等皆為邪門畓道。因此,而成為道教丹鼎派的重要著作,并被尊為“萬古丹經之祖”,在中國道教史和古代科技史上都占有極其要的地位。不過,由于《參同契》中運用了《周易》的卦爻和隱喻手法解說煉丹、內養術,而使得本來就比較復雜的修煉功夫,變得更加神秘難解了些。
《周易參同契》一書,因其卓越、完備的煉殲理論闡述,而被國際科學界公認為世界現存最早的煉丹著作。此外,《周易參冋契》也是第一部系統而全面地論述道教丹法的著作,被后世道教奉為“丹經之王”。故而,《周易參同契》主要而又經典的金丹道之特質,自東漢以后便綿綿相傳,并輾轉而成就了后世道教中一個丹鼎派。
《周易》與煉丹內養
《周易》認為,修丹與天地造化同屬一理,易道與丹道可以相通,所以它用天地造化的易理來闡述煉丹、內養之道。比如,其所說的“鼎爐”^是以乾坤兩卦而言的:煉丹的鼎器是爐在上、鼎在下,猶如天在上、地在下一樣I符合乾坤之象,陰陽萬物變化盡在其中。“藥物”,則是以坎離兩卦來言的:藥物是煉丹的原料,以“坎離為藥”,就外丹說而言,煉丹藥物主要指鉛汞;就內養而言,指人身一元之氣的陰陽變化。至于“火候”,則是以納甲法和十二消息卦來闡釋的:《參同契》運用《周易》納甲法、十二消息卦,象征性地說明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曰、一曰十二時中陰陽消長變化,以及如何相應地掌握煉丹火候的進退情況。
“丹經王”成就的仙境
煉丹名家魏伯陽所寫就的一本丹道名著《周易參同契》,被世人稱為是一本“萬古丹經王”。該著作以煉丹理論為主,卓越而完備地闡釋了煉丹術,從而為后世道教信徒們提供了一個通往“仙境”,成就“得道成仙”的好途徑。此幅圖中所繪的仙境、即為“丹經王"一書所致力成就的仙境。
本文出自國易堂,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guoyi360.com/zydj/zyctq/1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