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筋膜學研究院排版 救星益生菌2號小組編輯
導讀
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中國人超過65%(約7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其中中老年人居多。
但亞健康正趨于年輕化,產生所謂“三十歲的年紀、四十歲的骨骼、五十歲的身體、六十歲的腸子!”
另外,中國已經快步走向老齡化社會。老齡化社會和我們的生活最息息相關的,就是會給整個社會的醫療和健康帶來巨大的壓力。
人到老年,負責重要生理功能的各種部件漸漸老化、效率低下、思維遲緩、記憶力減退、老年癡呆癥慢慢顯現。免疫機制漸漸失去平衡,導致各種癥狀:有的降低導致各類疾病乘虛而入;有的升高帶來各類過敏癥;有的出現自身免疫。
老年人體內酶活力降低,造成消化功能減退,出現乳糖不耐癥、腹瀉、脂瀉、甚至出現代謝紊亂綜合征。老年人體內毒素增加:幾十年的藥物、農藥、污染空氣、吸煙、酒精、內毒素等在體內積累越來越多,體內微環境污染極嚴重。后果是大便臭、放屁臭、口臭、各種炎癥、癌癥粉墨登場。
老年人對各種惡劣環境適應能力減弱,遇到冷、熱、致病因子,立刻就有反應。
衰老雖然不可逆轉,但衰老不等于就要疾病纏身,許多疾病的發生來源于我們對自身的無知和對環境的忽視。國際衛生組織對世界第五長壽區——中國廣西巴馬地區百歲以上老人體內的雙歧桿菌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發現長壽老人體內的雙歧桿菌比普通老人要多50-100倍。
![]() |
![]() | ![]() |
腸道微生態是人體最大最復雜的微生物系統。正常情況下,這些微生物互相依存、互相制約,維持平衡,保持一定的數量和比例。腸道微生態系統具有代謝、營養及免疫防護等多種功能。但當腸道菌群紊亂時便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甚至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
一、腸道微生態與腸道疾病
腸道內的菌群隨著人的年齡增加變化顯著,隨著年齡的增大,雙歧桿菌逐漸減少甚至消失,而產氣莢梭菌等腐敗細菌大量增加,再加上老年人牙齒松動、脫落或由于疾病、喜歡進食精細軟爛的低渣食物,進食富含纖維素的食物較少,這種不合理的飲食習慣易使中老年人腸道內益生菌減少,腐敗菌增加,從而出現腸道菌群紊亂,誘發一些中老年腸道疾病。
另外,大腸桿菌也是造成腹瀉的元兇。大腸桿菌并不是腐敗細菌,事實上他是一個正常的和人類共生的腸道常棲菌,人類的消化過程必不可少。但是大腸桿菌只能生活在大腸里,如果它跑到其他部位就不行了,就會生病,比如跑到小腸都不行,都會引起腹瀉
1、大腸癌
當腸道益生菌(如雙歧桿菌、乳桿菌等)不占優勢地位時,大量有害菌可產生亞硝胺、酚類等致癌物質,長期直接接觸多種細菌產生的毒素可導致腸黏膜炎癥,誘發大腸癌。
2、炎癥性腸病
腸道菌群紊亂時腸道內致病菌增多,致病菌分泌的腸毒素使腸黏膜通透性增高。分泌的免疫抑制性蛋白可致黏膜免疫失調,誘發異常免疫反應,繼而誘發或加重炎癥性腸病(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恩病)。
3、腸易激綜合征
腸道菌群失調可通過破壞腸道黏膜屏障作用,擾亂腸道動力,增加內臟感覺的敏感性以及激活腸道黏膜免疫反應的多重機制導致腸易激綜合征(IBS)的發生。
4、抗生素相關性腹瀉
廣譜抗生素的應用必然導致腸道有益菌群減少,破壞人體腸道的防御屏障,造成腸道功能紊亂,發生抗生素相關性腹瀉(AAD),此現象在腸道菌群老化的住院老年人群中尤為突出。
二、腸道微生態與腸外疾病
1、內分泌代謝性疾病
內分泌代謝性疾病已成為威脅人類的重大公共健康問題之一,腸道微生態與代謝性疾病的關系也日益受到重視。研究結果顯示,肥胖人群腸道中擬桿菌數量明顯高于消瘦人群,隨著體重指數(BMI)增加,大腸桿菌、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數量呈下降趨勢,尤其以大腸桿菌和乳酸桿菌最明顯。腸道內的雙歧桿菌可改善糖耐量,調節誘發胰島素的分泌,降低內毒素血癥;有學者研究發現,2型糖尿病患者糞便中腸桿菌科細菌數量增加,雙歧桿菌和擬桿菌數量下降。
另外,高脂或高能量的飲食可誘導腸道菌群改變,使致病菌數量增加,益生菌數量減少,腸道的通透性增加,導致大量的內毒素進入血液,引發慢性炎癥發生,進而產生肥胖、胰島素抵抗等代謝失調。
2、心血管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是中老年人心腦血管病的發病基礎,而這類患者腸道中益生菌的數量減少,我們平時飲食中的雞蛋、動物肝臟、牛肉和豬肉中均富含膽堿,膽堿在腸道內經細菌消化后可代謝出一種氣體叫三甲胺,三甲胺在肝臟中代謝后生成三甲胺-N-氧化物(TMAO),后者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關系密切。
3、精神障礙性疾病
日本國立神經醫療研究中心對43名重度抑郁癥患者和57名健康者腸內細菌對比后發現,抑郁癥患者人群有益菌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的數量明顯少于健康人群。這一研究結果顯示,有益菌少的人患抑郁癥風險較高,同時也發現過敏性腸綜合征這種應激性身心病也與有益菌有關。
此外,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貝勒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報道,缺乏一種特定的腸道細菌物種導致小鼠社交能力不足(social deficit)。這些社交能力不足令人想起人類自閉癥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的癥狀。貝勒醫學院神經科學副教授Mauro Costa-Mattioli博士說,“我們目前仍然不知道它是否能夠在人體內有效,但是它一種非常令人激動的從腸道影響腦部的方法。”這可能為開發一種益生菌介入方法治療人類神經發育障礙奠定基礎。
4、慢性腎病
慢性腎病患者的代謝廢物不少需經腸道排泄,導致腸道微生態嚴重失衡,表現為益生菌的減少和腐生菌的過度生長,進而加重慢性腎病患者病情,形成惡性循環。
三、腸道微生態的保護與調節
1、飲食對腸道微生態的保護與調節
合理膳食對腸道微生態的保護與調節起重要作用,其中可溶性膳食纖維所起的作用尤為重要。可溶性膳食纖維所包含的雙歧成分是雙歧桿菌等有益菌(益生菌)有效增殖的培養基,對于確保腸道的微生態平衡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老年人可以選用黑木耳、魔芋、玉米、燕麥、蕎麥、小麥麩、果凍、果醬、蘋果、柑橘、葡萄、海藻類、豆類等食品,從中獲得必要的可溶性膳食纖維,由此也就獲得了所需要的雙歧成分。
2、合理應用抗菌藥物
濫用抗菌藥物不僅導致細菌耐藥,而且引起腸道菌群失調。所以在對年老體弱、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使用抗菌藥物時,應盡量做藥物敏感試驗,選擇最敏感的抗菌藥,同時規范應用廣譜抗菌藥,合理聯用抗菌藥物。
3、合理選擇微生態制劑
微生態制劑包括益生菌及其代謝產物和生長促進成分。目前已被確認的幾種益生菌有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干酪乳桿菌、糞腸球菌、鼠李糖乳桿菌等。至今已開發出多種微生態制劑。醫用的在臨床廣泛用于改善腸道功能和輔助治療中老年腸內外疾病。
人們飯桌上所常見的優酪乳是一種特殊的微生態制劑。優酪乳是保加利亞乳桿菌和嗜熱鏈球菌發酵而成的乳制品,也就是說在優酪乳中必須要有活性菌,即乳酸菌,沒有活的乳酸菌的乳制品都不能稱為優酪乳。在歐洲一些著名長壽之鄉、高加索山區和地中海沿岸國家,當地成年人常飲自制的優酪乳,他們的健康水平明顯更高。
綜上所述,對中老年人而言,補充益生菌應成為一種習慣或日常飲食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