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鄉愁
◎ 晨 曦
余光中大詩人走了!無聊中撥劃新聞時,就看到了這條最新彈出來的消息!怔了一下,九十高齡,走了!文章說走的從容安詳,也算是圓滿。腦海里最先浮現的就是他的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這首詩婦孺皆知,流傳深遠。愛好朗誦的我聽過很多人朗誦過這首詩,鄉愁,鄉愁,揮不去抹不掉的心結,一世的情愁!
讀書時第一次讀到《鄉愁》,就喜愛不已。猶記得那時一個人在還是土房子的家里,拿著書本靜靜的讀,等伙伴一起上學時,在油菜花地里默默地讀,在早讀時和同學們大聲地讀。后來啊,人到中年,知道了配音秀,在配音秀里揣摩著讀,聽朗誦者與朗誦大家們不同的誦讀。即興找出自己以前在配音秀里的誦讀,不能聽下去,那時自己讀完還美滋滋的呢,而今,卻不忍卒聽。朋友圈里,鄉愁彌漫,緬懷真切,永遠的鄉愁!
而我琢磨著朗誦卻是在鳳凰衛視登出的九位詩人讀自己的作品中開始動心的,《春天遂想起》就是其中的一首。當時是余光中先生自己誦讀的。“春天,遂想起江南,唐詩里的江南,……小杜的江南,蘇小小的江南”,文字的意境妙不可言。那時候,我還不知誦讀軟件,我只是看過這首詩,極喜歡這首詩,從沒聽人誦讀過,更沒聽到過詩人自己誦讀。余先生的誦讀,寧靜而深邃,唯美的畫面,引人入勝,詩人的朗誦自然真實,沒有朗誦的條條框框,可照樣打動了我。從那以后,我在朋友圈里知道了配音秀,開始在里面誦讀。至后來,就讀了這篇《春天遂想起》,發到一個朗誦群里,一老師剛聽幾句就指出一堆的問題,而后我又讀了第二遍,自我感覺比第一遍好多了。今早找出來一聽,幼兒園的水平,不敢示人。可是詩中的文字卻歷歷在目:在江南在江南,多寺的江南,多亭的江南,多風箏的江南啊,鐘聲里的江南,站在基隆港,想想回也回不去的多燕子的江南。
一首詩歌,就把一種情懷深入骨髓。今早卻看了一篇文章,說起余光中隱瞞歷史的一些不光彩的往事,大陸對臺港文學知識的欠缺,我沉默了。想起郭沫若先生,在我們這些人眼里,他們都是神一樣的存在。當時看到一篇寫郭沫若的文章,文中披露了許多先生不為人知的一面,也可以說是他人性的陰暗面,同樣愕然呢!時勢造英雄,剖析歷史,神的光環也會褪去。首先他們是一個和普通人一樣,有著七情六欲的凡夫俗子,不想去深究他們是不是玩弄文字游戲的人,也不懂如何去深究。那么,且簡單點吧,讓我們這些凡人在他們的文字里吸吮精華吧。不忘歷史,不忘初心,只是在文字里體會著人間清歡與薄涼。
我愿:神圣的文壇上站立的,無論是文字還是人格,都是讓我們頂禮膜拜的賢士!
作者簡介
晨曦,原名雷開艷,文學是丟失的遙遠的夢。輕聞花香,用細膩的筆調輕輕喚醒,細品寫作的充實與快樂。喜歡朗讀,喜歡用聲音詮釋文字,讓聲音在文字中安家,讓文字隨聲音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