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喻昌所著的《寓意草》中記錄了一張耳鳴方,對后世影響頗深,分享給大家。
不過說方子之前,先想一下,為什么會耳鳴?
喻昌認為:陰氣走下竅,而上入于陽位,則有窒塞耳鳴之候。
什么意思呢?
九竅據陰陽而分,上竅屬陽,下竅屬陰,陽氣行上,陰氣行下,這是人身升降之機。一旦相逆,病就來了。耳鳴也是如此。
全方只有5味藥,但是卻能調和陰陽,使陰氣守其位司其職。不上觸清陽之竅。
方中以磁石為君藥。磁石味辛,寒,入腎、肝、肺經。可以潛陽納氣,鎮驚安神。主要取其鎮攝的作用。
地黃、龜膠為輔藥。地黃味甘、苦,寒,歸心、肝、腎經,可以清熱涼血、養陰生津。而龜膠味甘、微咸,平,主要可以養陰補腎、潛陽止血。
五味子、山茱萸為臣藥。五味子味酸、甘,溫,歸肺,心、腎經,可以益氣生津、收斂固澀;而山茱萸味酸、澀,微溫,歸肝、腎經,也可補益肝腎。
至此,鎮攝、補陰、收酸都到位了。方中還加入一味藥為磁石,磁石色黑入腎,可以重鎮下達。全方結束。
這則小方雖然只有5味藥,但是完美地闡釋了一條治耳鳴的思路,意義重大。
蛙鳴、 蟬鳴、 蟲鳴、 鳥啾、 鼓響、 風聲等等,這些都是清代醫家對耳鳴的描述,你的耳鳴聲音是哪一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