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清這個問題,人生開始逆轉。”
好文3355字 | 6分鐘閱讀
來源:許正管理工坊
作者:許正,直方大創新中心創始人
節后開工,一位老朋友向我訴說了他的苦惱:他對工作提不起勁兒,但是又不想放棄現在的工作,糾結而痛苦。
從一家大公司出來以后,他在一家股權投資公司任職高管,最近幾個項目壓力很大,不知道風險是否真的可控。對于他來說,二十多年的財富積累,生存已經不是問題了。
我問他為什么要去搞投資,他說:“我才不到50歲,閑下來無事可做,人就很寂寞,而且我們投資圈人脈廣,關系多,也比較風光熱鬧?!?/p>
我知道,曾經在跨國公司任職高管的他,喜歡這種有光環甚至被人圍繞的感覺。但是顯然,物質的滿足乃至精神上的這種虛榮并沒有讓他開心,他現在反倒充滿了焦慮,甚至是痛苦。
實際上,捫心自問,或者看看周圍,我們是否真的知道為什么工作?這幾乎是每一個職場人,甚至創業者乃至企業家都正在或者曾經面臨的問題。
1 馬斯洛的答案
馬斯洛的人類需求模型可以讓我們對工作的動機有一些深刻的了解。
在這個著名的模型里,生存和安全是工作的最初需求。掙薪水,養家糊口,有基本的住所,人身安全得到基本保障,這可以說是我們這一代人投身職場奮力打拼的原始出發點。就算是如同任正非這樣的大企業家投身創業,也是因為基本的生存壓力所迫。
這些基本的生存需求是完全圍繞著物質利益展開的。遺憾的是,很多人在基本的物質需求滿足之后,無法停下腳步,依舊被各種物質的吸引和不斷迭代升級的物質追求所束縛,似乎掙再多的錢也無法滿足自己更大的欲望,這就是典型的為物質所困的局面。
當然,有人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充滿了擔憂乃至恐懼,擔心高企的通脹以及貨幣貶值,會讓自己現在看來衣食無憂的生活在未來某一天變得拮據,甚至入不敷出。這種恐懼和擔心是可以理解的。
還有一些人,就像我這位朋友,投身新的事業是為了獲得某種圈子,獲得他人的環繞和追捧,這就是馬斯洛所說的歸屬和尊重的需要。這屬于一種滿足了基本生存和安全的物質需要之后的精神需要:歸屬于某個團體,最好是某個大公司,大圈子,被人尊重,被人需要。
但是這種精神需求也是一個難以填滿的欲望黑洞,甚至比物質需求的引力更加強大。攀比身份,總是希望身邊充滿掌聲和鮮花,如果不再被人需要,就痛苦難忍。這是這種工作帶給我們的另外一重痛苦。
馬斯洛認為,最高級的人類需求是自我實現。所謂自我實現,就是把個人的才能發揮到極致。這在體育界和藝術界很常見:那些卓有才華的藝術家和運動員們,在自己的職業巔峰時所展現的那種卓越成就。
或者是帶領組織突破一個個困難,讓自己的才華在組織的成長中得以彰顯,自己的創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這也是那些連續創業者們,反復投身充滿艱難險阻的商界所希望得到的某種自我實現的體驗。
這五種從事工作或者事業的動機,其核心都是圍繞著“自我”展開的,最初的物質上的自我滿足或者精神上的自我滿足,還有最終的那種讓自我得到最大的彰顯,潛能得到最大發揮的自我實現的滿足,都只是“自我”的滿足。
2 自我的迷思
晚年的馬斯洛可能也發現這個模型的不足,他意識到“自我”這個假象太具有迷惑性,人類局限在以自我驅動的工作乃至生活中,不應該是人類的最終精神追求。
所以他提出了所謂“超越自我”,也就是那種“忘我”的高峰體驗。這在藝術界或者宗教界,時而有一些案例對我們有啟發。
但是如果深刻地看待所謂的忘我體驗,何嘗不是另外一種自我呢?
因為雖然瞬間的忘我體驗非常的高妙,但是我們被這種體驗所驅動所驅使,總希望不斷地重復這種高峰體驗,那何嘗不是另外一種“自我”的迷惑呢?
因此,在西方的哲學和管理語境下,真正地能夠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其實面臨著基本的心智和認知的困境。
在我看來,真正要找到工作的意義,并且突破馬斯洛的困境,我們需要有辦法解脫自我,也就是從自我的迷幻中穿越出來。
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將無論物質層面還是精神層面或者更高精神追求中的工作的束縛、工作的枷鎖徹底打破,不然的話,無論怎樣的高妙體驗都是一種束縛。
真正的解脫自我,就是要認識到自我的幻象和假象,不為他所迷惑。
在我們實現了基本的自我滿足之后,要能夠穿越它,當我們的基本生存和安全保障得以實施之后,我們還應該停留在物質的欲望上嗎?那種欲望就是對“物質自我”的強化,這種物質自我是沒有盡頭的,所有的所謂工作動機都是在填這個無法填滿的大坑。
當我們有了基本的歸屬和尊重得以滿足之后,我們需要持續它嗎?這種精神自我的誘惑更是難填。而更吊詭的是,這種精神的滿足感就像脈沖波一樣一波一波地襲來,但是很快就煙消云散。
它帶給我們的滿足和快感是瞬間的,為了尋找這種持續的、不斷的滿足和快感,我們需要創造持續不斷的人生經歷和工作環境,這又是何苦來哉呢?
我們一生就是為了追求這種看似實在,實則虛無的尊崇感嗎?
3 解脫自我的藩籬
真正要解脫自我,就要認透自我的虛幻的假象,而解脫自我最根本的做法,就是從自我反轉,從為了滿足自我,轉向貢獻社會,服務他人。只有這樣,才能夠徹底地穿越和打碎這個我們塑造的虛構的自我。
我的一位客戶,中年時期已經在房地產事業上功成名就。在將企業和其他企業合并之后,他退出了自己創辦的公司,開始坐著私人飛機周游全球,去實現他曾經的夢想。
但是兩年下來,他不僅沒有獲得足夠的快感和滿足感,反倒變得更加空虛。他親口跟我說,這個過程讓他意識到所有的享受,無論是物質上甚至是精神上的都是那么的脆弱。
他內心變得非??鄲灒谑侵匦禄氐焦尽_@次他不再追求個人的成就,而是希望能夠帶領團隊幫助他們,同時為社會貢獻最好的產品。而這種貢獻的念頭一轉,就讓他重新找到了工作乃至生活的意義。
其實,真正的貢獻對于很多在職場中長期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來說,調轉這一念是非常困難的。因為每天,每時每刻,我們的幾乎任何動機,都是為了自我,為了滿足自我。
有時候,當我們工作懈怠,沒有精力的時候,有人會提醒你,如果你不去努力積累,不去從挫折中獲得更多經驗,你將來怎么能做得更好?就算是失敗的經驗,也是對你人生的提煉和補充啊。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然后你又好比被打了雞血。
大家要注意,即便是這種非常勵志的提示都是在強化那個虛幻的自我。我們整個社會的氛圍、職場乃至人生的激勵,都是圍繞這個展開的。
有沒有人反向對你提示:你能否開始從一件小事做起,開始貢獻社會,開始貢獻他人呢?每天哪怕只貢獻一點點如何?但是很少有人這樣提示,我們身邊缺乏這樣的有識之士,更缺乏這樣的氛圍。
但是以我的體驗和我接觸的人來看,凡是能夠開始走出這一步的,他的人生就開始發生逆轉。
縱然是一點點的利益他人和利益社會的行為,都會開始讓他的人生出現新的轉機,他看待事物的角度也會逐漸發生變化。
更重要的是,它的內在會產生輕松感和寬廣感,不再被一時一事的自我虛幻所束縛,而開啟一個更加開闊的視角。同時,利益他人所產生的愉悅的回饋,會讓他更加積極地投身去做利他的事業。
即便是在競爭極其激烈的商業組織中,本來也是應該鼓勵團隊彼此的貢獻和幫助的,但是我們高度的自私和自利已經讓所有人鎖定在了自我的牢籠和框架中,并且這已經成為了當今世界運行的主流。
看看現在新冠疫情肆虐的全球環境吧,各個國家爭搶資源,號稱人權至上的西方發達國家,甚至為了疫苗不惜互相指責,完全拋棄了所謂的人權道德的面具,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殘酷的赤裸裸自私的世界。
一個真正的貢獻的心態,在工作中會慢慢地發展出一種真正的無我無私的貢獻的精神,這不是任何強迫,它是一種自發的。重點在于我們能夠開始做起來。
在職場上打拼的人們,你是否可以做到每天貢獻一點呢?哪怕是為身邊的同事倒一杯咖啡,不求任何回報,只是在他忙碌的時候安慰他一下?或者在辦公室復印的時候,將旁邊凌亂的文件稍加歸攏。這雖然不是你的分內工作,但是也可以借助這個產生一點點積極的貢獻。
有人愿意去做那些公益性的捐款,這固然很好,但是身邊的小事,尤其是自己所熟悉的環境里的任何一件貢獻的小事,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他超越金錢和財務,他逆轉的是我們的內在信念。
如果你是個有心人,觀察身邊那些真正可以慷慨幫助他人的人,他們逐漸會擁有一個共同的特質,他們會變得更加節制,知足,會自然地助人和利他。這些是我們這個時代非常需要的品質,也是可以在工作和職場中錘煉的品質。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