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社會生活百科全書
第一編 總則
第一章 基本規定
第一條(立法目的5)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調整對象)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主體類型有3種;對象有2類,人身(人格、身份)和財產(物權--靜態支配、債權--動態流轉),排除行政管理關系)
第三條 (保護范圍)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保護范圍:人身權、財產權、其他合法權益(如知識產權、繼承權等))
第四條(平等原則) 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特征:區別于刑法、行政法律關系;內容有3:權利能力平等、行為平等、保護平等)
第五條(自愿原則)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愿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
(即意思自治,在法律范圍內,自主從事、自主決定、自擔后果)
第六條 (公平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公平正義,公正、平允、合理)
第七條(誠實信用原則)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
(帝王條款,誠實善意、信守承諾,可填補合同漏洞,彌補法律空白)
第八條(守法、公序良俗原則)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守法、公序良俗(公共秩序(國家層面)、善良風俗(民間層面)))
第九條 (綠色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環保原則)
第十條(民法淵源) 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法律—習慣(民間習慣—商業慣例))
第十一條 (特別法優先適用規則)其他法律對民事關系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民法典是一般法,各民商單行法作為特別法,注:我國實行民商合一體例)
第十二條 (地域效力)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民事活動,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小結:立法目的5—調整對象2—保護范圍3—6大原則—民法淵源2—法律適用規則--地域效力;我國采取民商合一體例,同樣適用商事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