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滴”
“好噠”
“好呀”
“是呢”
“……喲”
“……哈”
然后絞盡腦汁
配上一個調皮又不討人厭的表情包
不知道你發現了沒有
我們在微信聊天時
總是會習慣性地在句尾加上
“哈”“啦”“呀”“滴”等語氣詞
或者“~”“!”等標點符號
近日
一個名為“微信文字討好癥”的新詞
引發了大家的討論
“微信文字討好癥”
名字聽著很陌生
但這個行為卻太熟悉
指的是
為了展示自己的友善、緩解尷尬
在一句話末尾加上各類語氣助詞和標點符號
或者說完后立馬跟上一個表情包
時常發生在線上對話場景
如公司內部通訊工具和微信對話框里
這熟悉的操作一下得到了大家的共情
網友紛紛表示
對于這種行為
認可的人會說
“不加點什么對方會覺得我太嚴肅啦。”
“這樣才能體現出我的情緒呀~”
“不配表情包我感覺表達不出我想說的^_^”
加個“小尾巴”
就是想要氣氛更友好融洽
光是文字上的往來是多么冰冷無趣
不認可的人會說
“分不清有些人是有文字討好癥還是真的親切”
“這樣聊天太累了,不如做自己。”
也有的人覺得
“叫'微信文字禮貌癥’更好吧
看起來更有人情味。”
因為文字不如面對面聊天
無法感受對方說話時的狀態
所以需要通過某種方式
填補情緒上的缺失
現如今
微信等網上社交平臺
已成為我們工作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在微信上如何聊天
構成了我們的一種“人設”
然而同一句話
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
有時甚至南轅北轍
語氣詞、表情包等也就應運而生
同時
一些在現實溝通中不愿做的“討好”行為
有了手機屏幕的遮掩
好像也變得容易許多
能讓對方認同自己
多發幾個字多發個表情包
又算得了什么呢
然而大家隨之發現
當我們逐漸統一地
使用語氣詞和表情包時
聊天的范式就形成了
甚至成為了被人利用的工具
說話人真實的情緒是什么
好像又沒那么重要了
你有“微信文字討好癥”嗎?
你怎么看待這種行為
留言區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