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個社交新詞走紅網絡,“氣球式社交”。中青報報道稱,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習慣于“氣球式”社交,迅速熟絡又迅速冷淡,交流時不用太走心,不需花心思對這段關系進行維護,可能在聚會中或者在群聊中快速認識的朋友,見面沒多久就一口一個“寶寶”“親愛的”,聚會結束,關系也戛然而止。
有人說,現代都市人生活節奏快,一段親密關系意味著占用過多的時間、經濟成本。微信朋友圈里的自我營銷、交友app中的速食感情、陌生人聚會的不走心式狂歡……密集化的社會將每個人的生活密切地聯系在一起,帶來了眾多人際資源,當然也帶來了更為隨意的親密關系。
也許,對于年輕人來說,找到一個合心意的社交模式并不容易。生活步調快、時間碎片化、浮躁的心理使得人們在生活中習慣了淺嘗輒止,追星社交、飲食社交、運動社交盛行……不需要時間的沉淀、不需要過多的磨合,對私人空間干擾較小,“氣球式社交”在一定程度上,快速滿足了人們空虛的情感訴求,只需短暫片刻即可收獲內心歡愉。
然而,“氣球式社交”似乎并不是一個長久的方式。
在這個以效率著稱的社會,很多人交友會從一個務實的角度出發,以“有用”論來交友,不免顯得過于功利?!皻馇蚴缴缃弧敝校捎跊]有情感作為鋪墊,交流所占的比重較少。“你好,再見”,短暫的熱絡之后便是情感的淡漠。這種淺社交終究難以抵達內心的深處,也無法慰藉人們的內在情感。“氣球式社交”看起來是一劑擺脫孤獨的速效藥,但實際上可能在加劇孤獨。
社會學家費孝通認為,血緣、地緣為基礎的禮俗社會,人際關系建立在“生于斯,死于斯”的熟人社會。在“氣球式社交” 中,短暫的熟悉模糊了熟人和陌生人的邊界,毫無基礎的假意親密可能會讓友誼的小船經不起檢驗說翻就翻。多年之后遇到一張熟悉的臉,卻怎么都回憶不起你們的從前。
社交中最本質的問題不得不直面:我們到底為什么需要交流?我們從社交中又能得到什么?在這種美好轉瞬即逝的“氣球式社交”里,每個人都熱絡如多年舊友,轉身卻陌路相忘。從一個現實角度講,當你遇到困難,誰會過來幫你?顯然,那些“氣球”友人,很難向你伸出援手。
在以前車馬郵件都慢的時代,古人把友情看成是人的“五倫”之一,常以筆墨寄托深情。“人生德業成就,少朋友不得“。古人的社交情誼就顯得尤為濃烈,許多關于友情的佳話流傳千古,鐘子期和俞伯牙的高山流水,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的管鮑之交,杜甫寫了近二十首思念李白的詩,共患難的元稹、白居易……
鐘子期和俞伯牙
人生不息,社交不止。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社交需求占據人類需求很大的一部分。真誠對待社交,多留出一點情感交流的時間和空間給友人。畢竟,相處,才是友情的粘合劑。
希望讀到此處的你,
和光明君的關系可以長長久久,
不要像氣球一樣易脹易縮,
一戳就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