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原理精華歸納
一、什么是文化?
1、文化的內涵: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創造、為人所特有的,是社會實踐的產物,每個人所具有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接受知識文化教育而逐步培養出來的。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和發展文化,也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和享用文化。
2、經濟與政治、文化的相互關系
(1)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的影響。不同民族的文化,影響不同民族和國家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不同性質的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同。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2)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的獨立性。
(3)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
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為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4)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
隨著民主和法制建設的發展,人們為了參與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養。隨著世界多極化的發展,奉行霸權主義國家,借助文化滲透的方式,竭力推銷自己的價值觀念,企圖削弱和取代別國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強權政治。這使世界范圍內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斗爭,成為當代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內容。
3、為什么當今世界各國都重視文化競爭力?(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對此,我國怎么應對?
(1)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2)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牢牢地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優先發展教育和科技,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
二、文化的作用:
1、文化的社會作用:
(1)文化的總體作用:文化作為一種社會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人類社會的歷史證明,一個民族,物質上不能貧困、精神上也不能貧困,只有物質和精神上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強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文化對經濟、政治的作用: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不同民族的文化,影響不同民族和國家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不同性質的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同。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3)文化對綜合國力的影響: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2、文化的人生導向作用:
(1)文化對人的影響的來源: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于特定的文化環境,來自于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2)文化對人影響的表現:文化影響著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3)文化對人的影響的特點: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這些文化影響既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發生,又是人們自覺學習、主動感悟文化熏陶的結果。因此,要積極參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動。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和標志。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經形成,就具有確定的方向性,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因此,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4)文化塑造人生:優秀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優秀文化能增強人的精神力量;優秀文化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優秀文化為人的健康成長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文化交流(文化多樣性問題)
(一)為什么要開展文化交流與合作?
1、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每個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世界文化具有多樣性。文化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尊重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在尊重多樣性基礎上,開展文化交流與合作可以取長補短,既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發展,也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榮。
2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相互交融。以文化為橋梁,開展文化交流與合作,有利于建立和諧世界;有利于帶動各國的經濟、貿易交流與合作,促進經濟發展。
3、文化可以塑造人生。開展文化交流與合作有利于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促進人素質的提高。
(二)怎樣開展好文化的交流與合作?
1、尋找合適的途徑。通過商業活動、教育活動等多種文化傳播活動,借助于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大眾傳媒進行文化傳播,促進文化的交流與合作。
2、堅持正確的原則。正確處理外來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封閉主義”。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平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在文化交流、借鑒與融合的過程中,既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熔鑄百家的氣魄,科學分析的態度,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又要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3、堅持正確的態度。我們既要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又要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四、文化傳承問題:(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一)為什么要重視繼承傳統文化?
1、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傳統文化具有繼承性、相對穩定性和鮮明的民族性,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2、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傳統文化的相應內容如果能適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就能對社會與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也會起阻礙社會進步、妨害人的發展的消極作用。
3、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意義: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才能興旺發達,社會才能發展進步;每個人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影響,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發展,更好地創造新生活。
(二)怎樣正確對待傳統文化?
1、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
正確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我們應該辯證地分析傳統文化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
2、創新地發展傳統文化
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因此,對待傳統文化,還要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即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五、文化的創新
(一)為什么要進行文化創新?(必要性、重要
(1)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
(2)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文化創新的作用,既表現為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又表現為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成為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二)怎樣進行文化創新?(文化創新的途徑)
(1)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2)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這是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之一。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文化創新
(3)面向世界,博采眾長,這是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之二。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既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
(4)在文化創新中,要克服 “守舊主義
六、中華文化
(一)中華文化的兩大基本特征: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
1、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原因
①漢字的傳載:漢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
②史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
③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還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所謂“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諧相處;所謂“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它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諧的關系中交流,有利于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對外域文化的理解。
2、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體現
①中華文化內容的豐富多彩與獨特性體現其博大精深---獨樹一幟的文學藝術和獨領風騷的科學技術。
②中華文化的區域性體現其博大精深 ---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中華文化的民族性體現其博大精深 --- 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
3、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之間的關系(多民族文化對中華文化的意義):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多種民族文化的豐富色彩。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民族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創造中華文化。它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二)怎樣再創中華文化新的輝煌?(如何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1)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
(2)應積極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偉大實踐,著眼于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
(3)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中華文化的發展與當今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既保持民族性,又體現時代性。
(4)正確對待外來文化,學習吸收其他民族優秀文化,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積極推進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七、中華民族精神
1.
2.中華民族精神的作用是什么?(重要性)
(1)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之魂,它深深植根于綿延數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中,始終是維系中華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是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
(2)中華民族精神,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凝結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
3、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必要性(或意義)
①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之魂,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它深深植根于綿延數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中,始終是維系中華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是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
②面對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的互相激蕩,要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狀態,必須高舉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揚
總之,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大力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就是鑄造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強基固本。
4、如何培育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
①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發揮“主心骨”的作用。
②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既要珍惜和愛護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又要繼承和發揚黨在長期革命斗爭和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
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正確對待外來思想文化的影響。既要借鑒、汲取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先進文明成果,又要警惕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進行西化、分化的圖謀,確保國家的文化安全。
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只有不斷注入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眾長、日益豐富,具有生機和活力;只有堅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
⑤要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做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播者、弘揚者和建設者。共同肩負起為中華民族強基固本的文化使命,共同續寫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八、在文化生活中選擇:
(一)發展大眾文化
1、為什么要發展大眾文化:
(1)文化生活有喜有憂:文化市場和大眾傳媒的發展給文化生活帶來了可喜的變化;文化市場的盲目性和傳媒的商業性又使文化生活出現令人憂慮現象。因此要對文化市場和文化生活加強管理,正確引導,發展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文化。政府:加強管理、正確引導,依法嚴懲不法現象;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提高人們的思想覺悟水平。企業:遵紀守法,講究職業道德,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個人:加強自身修養,提高眼力、拒絕污染。
(2)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仍然存在。要克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影響,國家方面:要依法管理,正確引導,加強對文化市場的監管,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始終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
2、什么是大眾文化
我們所倡導的大眾文化,是指面向廣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與呼聲,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社會主義文化。
(二)發展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
1.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2.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1)為什么要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①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全國人民團結奮斗
③面對我國當前意識形態領域多種文化并存的客觀事實和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的特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
以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靈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
(3)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
3、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1)總體要求:發展先進文化。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證。
(2)引領思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3)高舉旗幟:在當代中國,中國共產黨引領文化前進方向的旗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在文化建設中,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九、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1.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性
(1)文化反作用于經濟與政治,精神文明反作用于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表現,它能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和政治文明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2)精神文明建設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奮,各項事業就會全面興盛;精神文明建設搞不好,人心渙散,精神頹廢,各項事業都難以搞好。因此,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我們必須十分重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2.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必須做到:
(1)要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
(2)要以培育 “四有”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根本任務。
(3)要以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大力發展教育、科學和文化事業為主要內容。
(4)要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
(5)要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參加億萬人民的創建活動。
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
1.為什么要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
(1)思想道德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性質和前進方向,是文化建設的靈魂。因此,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系統工程中,必須緊緊抓住思想道德建設這個中心環節。
(2)大力推進思想道德建設,對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貫徹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基本方略,促進良好市場經濟秩序的建立,以及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義。
2.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
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是: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信為重點,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為著力點,深入進行黨的四個“基本”教育(即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引導人們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3.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集中體現----社會主義榮辱觀
(1)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地位
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集中體現,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和基本內容。
(2)為什么要引導我國公民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
①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集中體現,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和基礎。
②社會主義榮辱觀全面表達了社會主義思想道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作出道德選擇、判斷行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
③社會主義榮辱觀充分反映了我國公民“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
4.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與科學文化修養
(1)知識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的關系
知識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兩者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統一關系。
①首先,良好的科學文化修養,能夠促進思想道德修養。良好的科學文化修養,有助于人們自覺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增強辨別是非的能力,作出理性的行為選擇,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反之,如果缺乏科學文化修養,就容易是非不分,善惡難辨,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邪路。
②其次,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能夠促進科學文化修養。加強思想道德修養,有助于人們增強學習的自覺性,提高科學文化修養水平。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才能運用所掌握的知識為社會造福。反之,如果不注重思想道德修養,即使掌握了豐富的知識,也難以避免人格上的缺失,甚至危害社會。
③一個真正有益于社會,有益于人民的人,應該堅持兩者的統一,做到既要有良好的知識文化內涵,又要不斷提高思想道德
(2)如何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
(1)加強自身的科學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不斷提高科學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不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
(2)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的基礎上,不斷改造主觀世界,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要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形成正確的“三觀”,劃清四種界限,堅定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逐步樹立共產主義最高理
(3)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要腳踏實地、不尚空談、重在行動,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要積極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為實現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而奮斗。
綜合探究: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如何發展先進文化)
(1)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關鍵在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2)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3)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立足于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著眼于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發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
(4)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全體人民的共同事業。要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