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對感統失調進行了專題報道。
今年9月份有許多北京的家長帶著孩子前往醫院檢查孩子的感統失調問題,經過記者采訪發現,很多孩子都是由于注意力不集中,老師反饋可能是感覺統合能力出了問題。
央視新聞頻道官方認證:孩子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小動作多,閱讀困難,記憶力差,情緒不穩定等狀況,要警惕孩子出現了感統失調,需要針對性的訓練。
1、什么是感覺統合?
感覺統合就是把各感覺器官(視、聽、嗅、味、觸、前庭、本體覺)接收的信息,經大腦整合,再支配身體作出精準反應的過程。
2、每個孩子都需要科學的感統訓練
專家介紹,剖腹產的孩子會更容易“感統失調”,因為剖腹產的孩子缺少產道擠壓,容易出現多動、淘氣、注意力缺陷等問題。
除此之外,還有多種原因,比如:
1.孩子缺少爬行過早的行走
2.父母陪伴不足隔代教育
3.家人的過度保護
4.錯過了最佳的矯正發育期限等原因。
這些原因都會導致感統失調,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感統失調并不是個別現象。感統失調的存在確實消弱了孩子的認知與學習能力,會造成孩子學習效率的低下或者學習效果的不理想,關心孩子成長的父母們不得不對它采取重視的態度。絕大部分孩子可以通過系統的感統訓練,來達到增強學習能力、提升學習效率、取得更優發展的目的。
3、感統失調的具體表現
感統失調可大致分為:前庭感失調、觸覺能力不佳、本體感失調、視覺失調和聽覺失調,表現為生活的方方面面。
前庭平衡感失調的表現:
好動不安,易跌倒,注意力不集中,上課不專心,調皮任性,愛挑剔。
觸覺能力不佳的表現:
觸覺敏感(防衛過當):對外界的刺激適應性弱,僅對固有經驗有安全感。怕生、膽怯、不喜歡擁擠、排斥新事物、常陷于孤獨、吸手指等。
觸覺遲鈍(反應不足):反應慢,動作不靈活,缺乏自我意識,我行我素,容易打架等。
本體感不強的表現:
缺乏自信,消極退縮,手腳笨拙,動作緩慢拖拉、沒有上進心、缺乏自信心,走路撞桌椅,組織條理差,語言表現能力差。
視覺失調的表現:
容易把6和9、b和d、q和p寫反、閱讀困難,丟字漏字,認字但無法理解、寫字困難,或者看一筆寫一筆,經常抄錯題寫錯數,不愛收拾屋子,桌子總是亂糟糟的。
聽覺失調的表現:
常常對巨大的聲音沒有反應、或者很小的聲音也會吸引到注意、經常聽漏東西、記不住老師說的話等。
4、抓住感統訓練黃金期
感覺統合失調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自然消失,當感統失調對孩子的學習生活出現影響時,必須及時給予必要的矯正。
預防期(0-3歲): 兒童感統訓練基礎階段,通過感統訓練幫助孩子度過此階段的各個敏感期。
黃金期(3-6歲): 感統訓練的黃金期,通過有針對性的訓練,提升感覺統合能力,讓孩子身心協調,自在成長。
彌補期(6-12歲): 若錯過感統訓練的黃金期,則需要更大力度更長時間的訓練才能改善孩子的感統失調。
超過12歲的孩子感統能力將難以改變。
通過這些描述,家長們也可以發現,感覺統合是所有學習能力的基礎,如果錯過關鍵時期,將影響到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