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曉高考分數,填報志愿時,很多考生表示不知如何選專業,聽他們的述說,很吃驚。一些考生學科成績不錯,但對“專業”一無所知,他們根本不知道這些“專業”和今后從事的“職業”有什么關系,不知道自己可以去學什么,當然也就不可能有“興趣”,只能聽命于父母。麻煩的是大部分家長也并不了解“專業”,而很多中學有規定,填報志愿,教師不得發表意見,更不能越俎代庖。最后考生和家長往往是在七嘴八舌中“隨大流”,于是形成“只認大門,誤進小門”的怪現象。有調查顯示,超半數的大學生入學前并不了解報所選專業,入學后也并不喜愛所學專業,乃至有退學重考的怪事。
學生上高三了,教師如果問“以后想干什么”“考什么專業”,多數學生回答是“我家人還沒想這個問題”,“爸爸媽媽沒對我說過”,“他們意見不統一”……學生到了高三,不清楚自己今后要去學什么、做什么。這就讓人納悶:為什么學生到了高三仍然沒有考慮過“職業”,一個人從小沒有生涯規劃,他是如何學到高三的,他的社會理想有沒有依托?
其實,對孩子今后學什么,家長也沒數。我常聽家長說“考完后看他的考分再說吧”,——這就是說,他們不是選擇專業,而只是在選擇大學;在得知考分后,才開始考慮學校和專業。在這里,即使有職業愿望,也要服從考分;更不論本身沒有“職業”理想。十八歲仍然不知道自己可以學點什么做點什么,是不是有些可悲?即便是應試教育,也不該發展到這種地步。落后的社會價值觀干擾了教育,錯誤的“成功學”也在影響青年的職業選擇。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狀況,和越來越瘋狂的應試教育有關。
學生不會選專業填志愿,因為他不了解“專業”的內涵,也無法判斷自己的學力。他在學校的學習是對付考試的,他的學習和“未來”的關系是:考分高,上名牌大學;考分低,上一般院校。——這個他懂。“熱門專業”一般指高收入、高待遇的“輕松、體面”的職業,就業容易,這個他也懂。至于這個專業是不是“適合”自己,多數學生并不知道。學校的教育沒有這方面的內容,坦率地說,許多教師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和個人規劃的認識也很浮淺,他們可能并不具備這方面的指導能力。“把學生送進大學”,學校的任務就完成了,就是“人民滿意的教育”了,很多應試名校就是這么干的。然而,大批不了解所選專業的人,他們能不能在今后的學習中獲得發展,能不能熱愛工作,難道不該考慮嗎?
基礎教育階段要培育人的趣味,應試教育很難做到這一點,由于學生把全部精力用于應試,在長達12年的小學中學階段,沒有培育興趣與愛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特長,也就無從選擇“喜愛的專業”。許多學生從小學就被家長送去上“興趣班”、“特長班”,這未必是他個人選擇,往往是家長代選,家長考慮的是“特長”是升名校的“敲門磚”,可在入學上獲取優勢,而并不在意培育趣味。學生用大量時間學習并不喜愛的“特長”,即使習得技能,未必產生興趣,升學之后,這塊“敲門磚”也就擱置。最近聽聞某高中入學調查的幾個數據,似乎能說明一些問題:百分之二十八的學生從小學一年級起就上“興趣班”“特長班”,百分之六十八的學生從小學起就開始“補課”(兩項交叉)。也就是說,學生進入高中之前,負擔已經很重了。雖然該校高考升學率高,但校長和教師面對這些數據,不能不感到憂慮。基礎教育如果不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也就無從談求知欲,也就無從談“職業理想”,自然也就沒有“專業”的概念。從事沒有趣味的工作,最是失敗的人生。一般而言,有了“趣味”和“熱愛”,才有可能“適合”。
學生脫離社會生活也是缺乏職業理想的原因。在應試環境下,絕大部分高中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不從事家務勞動,不接觸社會,也不了解社會。城市高中生上學放學仍然有相當一部分要接送,縣一級學校,大部分是封閉式管理。絕大部分學生沒有到過工廠,沒近距離觀察過制造業,也不了解商業運行模式,他們能在試卷上做出答案,但對身邊的現象無法作出解釋,臨到填報志愿才去關注,倉促間作出的選擇,往往難以持續。
如果沒有理想,沒有熱愛,任何一種職業都可能是無趣的。我們可能應當早一些引導學生去思考這樣的問題。
(來源:作者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