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1912,用人話順序分析清朝節點!
只有干貨,沒有胡說!
持續更新,感謝關注!
從康熙開始,準噶[gá]爾一直都是大清王國最大的威脅,作為最古老的一支部落,準噶爾蒙古一直生活在今天的新疆、青海一帶。他們的先輩蒙古人在也先的帶領下,制造了“土木堡之變”,俘虜了明英宗,所以這批人的野蠻可想而知。在清朝入關不久,準噶爾人又一次崛起在天山南北,建立了強大的準噶爾汗國,首領是蒙古族的傳奇人物噶爾丹。數十年的征戰,他一統了西部蒙古四部,甚至夢想一統天山南北,隨后統一整個蒙古民族,最后與滿族統治者掰掰手腕,恢復大元舊業。
你知道噶爾丹有多牛嗎?他改革了草原法典,第一個在蒙古制造銅幣,穩定了草原經濟,壯大蒙古騎兵,很快征服了大半個新疆。甚至中亞地帶的民族直接把他和康熙以及俄羅斯的彼得大帝共稱為歐亞大陸上的三位大帝,稱為“博碩克圖汗”。但很不幸,準噶爾蒙古遇到了三連暴擊,他們就是愛新覺羅家族前后繼任的三位英主,康熙、雍正、乾隆。從康熙開始,朝廷就加強了和準噶爾蒙古東邊的喀爾喀蒙古的關系,切斷和孤立準噶爾。接著康熙三次親征準噶爾,最終竟然直接逼死了噶爾丹。
噶爾丹雖然死了,準噶爾的軍事實力依舊不可小覷。在康熙晚年,準噶爾又借助西藏紅黃教之爭,入侵西藏。在十四阿哥胤禵的帶隊下,他們被重新趕回了天山。準噶爾就像牛皮癬一樣,成為大清怎么抹也抹不掉的一塊傷疤。雍正九年,皇帝又派出兩路大軍主動發起對準噶爾的進攻,雖然最終結局是清準兩方握手言和,實際上是清朝的慘敗。因為作為主動挑起的一方,又是客軍作戰,清軍消耗的人力物力幾乎是傾全國之力,可謂損失慘重。雖然雍正朝以后,過了二十年的和平期,但是當年的和通泊之戰成為了大清帝國永久的噩夢,大臣們一想到西邊時刻有一只狼在虎視眈眈就不寒而栗。
乾隆是在這樣的環境接了這個班,作為最有福氣的皇帝,乾隆本來是一個太平天子。大清朝二十多年沒有發動戰爭了,突然在乾隆十九年(1754年),皇帝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迅速出兵,掃滅準噶爾汗國。發動平準之戰,在所有人看來完全是自找苦吃。大清作為一個農業文明立足的國家,為什么要主動發起對游牧民族的進攻。而且,清朝和準噶爾已經達成了二十多年的和平,雙方通過貿易獲取了巨大的利益,皇帝你沒必要沒動機和他們發生摩擦甚至戰爭。最重要的是,二十多年沒有發動過戰爭了,突然發動戰爭,不僅普通百姓,連軍人都沒做好準備。
那乾隆是為了什么,一定要打這場似乎出師無名,自損一千的傻事。因為皇帝有皇帝的格局和眼光,他站的高度和角度與眾不同。
首當其沖的原因是乾隆的自信心和雄心,他身上承擔的是康熙、雍正兩代對他的期待,責任心驅使他要繼承父祖的衣缽。而乾隆有著極度的自信甚至可以說是自負的狀態,他考慮的從來都是“大清億萬斯年”的大格局,他是大玩家,大手筆。他要建立一個長治久安的外部環境。
第二個原因是,乾隆太了解少數民族了。為了處理邊疆問題,乾隆是為數不多的精通少數民族歷史、語言、風俗的帝王之一。乾隆在繼位的時候,就開始學習少數民族的語言,除了維語和藏語,乾隆精通蒙古語,可以用蒙古語和蒙古人進行無障礙溝通。正是這樣的積累,乾隆對準噶爾看的非常透徹。準噶爾看似大清的癬疥之疾,但實際上卻關系到整個西部的安寧。首先準噶爾地處險要,南可以入藏,東可以屯兵蒙古他部。一紙合約有什么用,一旦準噶爾強大,撕毀條約,重復大元舊夢是必然的。乾隆正是意識到以這一點,時刻不寒而栗。
第三個原因,乾隆發動戰爭的時間,從上帝視角來看,確實是準噶爾部落最弱的一段時期,不得不說乾隆的眼光非常的毒辣。從乾隆十年(1745年)開始,噶爾丹的兒子噶爾丹策零病逝,他的三個兒子為了爭奪大汗的位置大打出手,自相殘殺,導致汗國四分五裂,力量大衰。
第四個原因,乾隆的命太好。康熙和雍正給他打下的底子非常的牢,三代經營,國力強盛。
站在今天看,當時的時局很明朗。但是在歷史的當時,作為燈下黑的當代人,能像乾隆一樣看清楚形勢的卻鳳毛麟角,而作為領導人,乾隆做出了高人一等的決斷,并且有力的實施了這個決定,讓大清抓住了這個轉瞬即逝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