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發展史:清代初期篆刻藝術
篆刻發展史:清代初期篆刻藝術
清代篆刻(1644-1911年)是我國篆刻藝術史繼漢代篆刻之后又一次出現興盛的氣象。不過在明未清初時期,由于戰火連年,從明代萬歷年間興盛的篆刻至清初七十余年的篆刻藝術遭到摧殘。曾出現一個沉寂的局面,當時有一批篆刻家如丁元公、萬壽祺、方以智、呂留良,先后剃度出家,歸昌世、祁豸佳隱歸山林,梁褒死于戰火,獨立和尚東渡日本等諸多因素,使明未清初的篆刻藝術的發展曾出現一段相對停滯不前的局面。
到了清代中期,篆刻藝術發展比較迅速,地域也比較廣泛,藝術表現形式上流派紛呈,先后出現了歙派、浙派、鄧派、趙派、黟山派和吳派。同時涌現了一些地方流派、諸如如皋派、莆田派、云間派、虞山派等,使清代篆刻藝術出現了爭奇斗妍的新氣象。
清代初期篆刻
(1)程邃
程邃(1605-1691),字穆倩,一字朽民,號垢區,又號垢道人,青溪朽民、野全道者、江東布衣,安徽歙縣人,明亡后移居楊州40 年,詩書畫印皆精,長于金石考證,收藏甚富,作畫喜用枯筆,開創焦墨作畫先聲。書畫用筆凝重厚樸,其治印手段亦如此風格。他的篆刻初學文彭、何震。沙孟海《印學史》載:“汪啟淑《續印人傳》于嚴儼、俞廷揚、趙丙棫各篇都有‘朱文宗朱修能’一類話,可以證明。當時印學界寢饋文、何,陳陳相因,久無生氣。朱簡首先起而矯之,面目一新;程邃繼起,參合鐘鼎古文,出以離奇錯落的手法,對印學更有所發展。”他的白文印、漢印取法渾厚凝重,對漢印的理解有自己的心得,這一風格給后來的鄧石如有一定的影響,朱文喜用大篆,對漢印、古璽頗有研究,把大篆、小篆、鐘鼎文都融匯于自己的印文之中,時有出新,獨僻蹊徑。他刻印用沖刀法,顯得端凝淳厚而富有筆意,展現超群的才華和較高的藝術修養(如圖80)。周亮工《印人傳》之《書程穆倩印章前》載:“黃山程穆倩(邃)以詩文書畫奔走天下,偶然作印,乃力變文、何舊習,世翕然稱之。”又載:“實具苦心,又高自矜許,不輕為人作。”程邃在治印藝術的表現手法、途徑、創作、技巧、文字等諸多方面都繼承和發展了文彭、何震,形成了個性的風格和藝術語言。它的印風影響到他的同邑汪肇龍及“揚州八怪”中的篆刻巨臂高鳳翰、汪士慎,高翔等人,特別是后來的鄧石如的影響至深。在篆刻史上,將程邃和他身后與他同邑的歙縣篆刻家汪肇龍,巴慰祖、胡唐合稱“歙中四子”。又稱“歙四家”,然而這四家風格完全不相同。后世稱為“歙派”。
(2)林皋
林皋(1658-1726以后),字鶴田,亦作鶴顛,原為福建莆田人,僑居江蘇常熟。他的篆刻古雅清麗,疏朗嫻靜,精巧逸致,多以漢篆入印,印章走工整一路,布局平整穩妥,用刀明快勁挺,純熟遒勁,印風極為清新,印學界將他歸入莆田派(如圖81)。當時的書畫名家王翬、惲壽平等多請他治印,其印得汪關之學,印風與汪關、沈世和如出一轍,后世稱又之為“揚州派”。林皋有《寶硯齋印譜》二冊行世。
(3)高鳳翰
高鳳翰(1683-1749),字西園,號南村、且園、南阜老人,丁巳殘人,歸云老人、廢道人、石道人、石頭老人、尚左生,江蘇揚州人,“揚州八怪”之一,詩文書畫篆刻皆工。乾隆二年(1737年),時年55歲的高鳳翰右臂因病致殘,他以驚人的毅力摸索用左手從事書畫印的創作,重新獲得藝術的新生。他的篆刻以秦漢為宗,刀法雄健、結體嚴謹,以左手所刻印更有古樸奇偉的天趣。更顯其骨力超凡的氣質(如圖82)。明清之印壇獨此一人。
(4)沈鳳
沈鳳(1685-1755),字凡民,號補蘿、別署凡翁、謙齋、相同君、補蘿外史、補蘿散人,江蘇江陰人。少時曾學書法于王澍,王澍對他的印章很推重,并為他的印譜寫序。他客淮安大收藏程從龍家時,遍覽了程家所藏古代銅器(金石印坊收集整理)、璽印和書畫名跡,潛心研習,藝事大進。他對秦漢璽印的傳統作過形神兼備的追求,古意盎然,布局靈活多變,用刀沖切并舉,印風蒼勁渾穆(如圖83)。鄭板橋所用印大多為其所作,乾隆癸酉(1753)年著有《謙齋印譜》二 卷。
(5)汪士慎
汪士慎(1686-1759),字近人,號巢林,又號七峰、甘泉山人、甘泉寄樵、曉春老人、成果里人、溪東外史等,安徽歙縣人,常居楊州,為“楊州八怪”之一,詩書畫印均有成就。印章結體打破成規,篆法參合小篆與漢繆篆而富靈動,章法安排,嚴謹穩實,境界很高,平生不輕易為他人治印,傳世作品極少。
(6)高翔
高翔(1688-1753),字鳳岡,號犀堂,又作樨堂、西堂、西唐、西塘等,詩書畫印俱工,尤精篆隸,揚州人。平生與石濤友誼甚篤,擅畫梅和佛像,篆刻取法程邃,嚴謹中見靈動,古樸蒼勁,刀法純熟。平生治印態度精嚴純正,不輕易奏刀,精八分書,工繆篆,晚歲右手病廢,字更奇古(如圖85)。有印作收入鄭板橋編輯《四鳳樓印譜》。四鳳:即膠州高鳳翰、揚州高鳳岡、天臺潘西鳳、江陰沈鳳。
(7)潘西鳳
潘西鳳(1736-1795),字桐岡,號老桐,別號天姥山樵。浙江新昌人,居揚州,終生布衣,受業于王澍,善音樂,精竹刻,工治竹印,能以竹制琴,王澍臨《十七帖》一通,潘西鳳雙鉤于竹簡,摹刻精美,精妙絕倫,嘉慶年間被收入內府,治印刀法尚健,印風樸厚(如圖86)。
(8)吳先聲
吳先聲(生卒不詳),字實存,號孟亭,又號石岑,湖北江陵人,活動于清代康熙年間。工刻印,用刀明快秀逸,布局工穩靜潔,清新秀麗,俊逸盎然(如圖87)。在印學研究方面獨有建樹,康熙丁卯(1687)年著《敦好堂印論》,康熙乙亥(1695)年著《印證》。
(9)許容
許容(生卒不詳),大約生于清順治年間,字實夫,號默公,又號遇首人,江蘇如皋人。善詩文,通六書,書法長小篆,畫工山水,治印宗法漢人,旁參諸前賢,布局疏朗,刀法穩健,時出新意,印文常諸體相雜,時有不協調現象(金石印坊收集整理)(如圖88),后人稱之為如皋派。康熙庚申(1680)年有《谷園印譜》四本行世,另著有《論篆》、《印略》、《印鑒》、《韞光樓印譜》、《篆海破難草》等。
(10)巴慰祖
巴慰祖(1744-1793),字雋堂,又字晉唐,號予籍、子安、蓮舫,安徽歙縣人,長居楊州。好棋及騎馬、度曲。富收藏,通文藝,善偽作古器物,雖為精鑒者也難辨。工書畫,治印路數較廣,深得漢鑄印精髓。其章法布局構思嚴謹精密,刀法工穩爽利。白文印多仿漢印,朱文追元朱文和秦私璽一路,善于取法古銅金文(金石印坊收集整理),印章風格工整挺秀,沉著典雅,古樸渾厚,幽逸雋永。其邊款以雙刀行楷為主,清秀明快。篆刻雖受汪關、林皋影響較大,自成面目(如圖89),在皖南影響很大。著有《四香堂摹印》、《百壽圖印譜》行世。
(11)胡唐
胡唐(1759-1826以后),初名長庚,字子西,號醉翁,別署城東居士,安徽歙縣人。篆刻得其母舅巴慰祖真傳。宗秦漢、參宋元,得古璽印形神;用刀勁挺細膩,刀痕不顯;布局形式不拘一格,疏密重自然,風貌工整遒勁,秀麗娟美。邊款用雙刀刊行、楷、隸小字,尤為精絕(如圖90)。他的篆刻風格比其母舅巴慰祖更為娟秀細膩。后世稱之為“巴胡”。
此文由【http://www.godseal.com/】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