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此種現象最根本的原因,應該是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與演變。
秦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重要的節點,秦朝之前,包括夏商周三代,中國的社會體制為奴隸制社會,秦朝之后,一直到中國最后一個王朝清朝,則是封建社會。而伴隨著這一條主線的,則是中央集權制度從開始形成到逐漸強化,最后達到頂峰,之后崩潰的過程。
周王朝
中央集權政府的確立以秦國統一六國建立秦朝作為標志。秦朝之前,不論是商王,還是周天子,他們實際上只是天下的一個共主,也就是說商王周王對各地區或者各諸侯國的統治是十分薄弱并且十分有限的,商朝時周國便可以自行掌握封國內所有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到周朝時,周天子所分封的諸侯也是一樣,也就是說,他們基本上只要在禮節上遵從天子的統治,其余大部分時間都是自己封國的主人。此時的統治階級是天子以及天子之下的各級諸侯(也可以成為大奴隸主),最為重要的是各級諸侯的統治地位在周朝宗法制以及嫡長子繼承制的固定下,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世襲的。有權力,而且權力又可以世襲,這就大大減少諸侯與天子之間的利益糾紛,也可以說,天子通過犧牲部分權力與利益,來換取比較長時間的名義上的統治(當然,這可能是他們能夠想到的最好的政治制度了)。
周朝統治金字塔
而秦朝以后,中央集權的政府制度逐漸確立和完善。此時的統治主體變成了皇帝以及皇帝任命的官僚。中央政府的權力日益膨脹,相對的,地方政府則只能完全聽命于中央,作為地方的實際的統治者,也就是各級官僚,他們和之前的諸侯相比,不僅權力遭到了很大的削弱,更重要的是,他們手中剩余的權力不能通過世襲的方式留給自己的后代,而皇帝隨時可以收回官僚手中的權力。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和強化,實際上大大增加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歷朝歷代,苛政暴虐,農民起義只是朝代終結的導火索,王朝崩潰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王朝內部,也就是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糾紛,造成了統治階級本身的瓦解。外在的表現便是地方官員要么利用手中掌握的資源,支持農民起義,要么干脆直接領頭,反抗之前的皇帝。封建王朝成立初期,皇帝以及中央政府比較強勢,這一部分矛盾暫時被壓制下來,但一旦皇帝沒法有效控制中央政府,地方勢力便會開始蠢蠢欲動,形成割據事實,此時如果局勢較為均衡,則中央政府或者說王朝名號還會名義上持續下去,甚至比之前王朝沒有割據勢力時存在更長的時間(比如唐朝)。
秦帝國
當然,中央集權制大大增加了國家的資源的利用效率,極大促進了社會的發展,但是中央集權的事實,以及對地方的壓制,確實縮短了各封建王朝的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