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遺跡是在地球歷史時期,由內力地質作用和外力地質作用形成,反映了地質歷史演化過程和物理、化學條件或環境的變化。
這是人類認識地質現象、推測地質環境和演變條件的重要依據,是人們恢復地質歷史的主要參數。地質遺跡是不可再生的,破壞了就永遠不可恢復,也就失去了研究地質作用過程和形成原因的實際資料。
編者細心整理了我國177個中國地質公園的地質遺跡特色,值得收藏。
接上期
福建屏南白水洋地質公園
地質時代:不詳
地質遺跡:火山地質、火山巖、火山地貌、集晶洞花崗巖地貌
地理位置:福建省屏南縣境內,地處屏南、政和、周寧三縣交界處。
遺跡特征:集火山地質、火山巖類、火山地貌、水體景觀等地質遺跡于一體,記載了距今1億多年來白水洋地區漫長的火山地質演化歷史。公園主要地質遺跡有白水洋平底火山巖河床、鴛鴦溪峽谷、瀑布、柱狀節理、河流侵蝕地貌、宜洋大型破火山構造、典型酸性火山巖巖石、雙峰式火山巖等。中國寧德世界地質公園位于福建省寧德市,由白水洋、白云山和太姥山三個園區組成。
四川四姑娘山國家地質公園
地質時代:第四紀
地質遺跡:山岳、冰川
地理位置: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縣。
遺跡特征:中國地貌第一階梯青藏高原東部邊緣,與汶川縣臥龍自然保護區毗連。公園為極高山山岳地貌、第四紀冰川地貌,河流溯源切割強烈,谷深坡陡,相對高差達2000~2500米。分為中切割極高山、深切割高山和深切割高中山三個地貌區,發育規模大小不等的數十條現代冰川。
四川射洪硅化木國家地質公園
地質時代:不詳
地質遺跡:硅化木化石、恐龍化石、湖相沉積波痕
地理位置:四川省遂寧市射洪縣明星鎮。
遺跡特征:主要景觀有:硅化木化石群、恐龍化石點、峽谷地貌景觀、湖相沉積波痕群、水體景觀、烏木及古人類化石等。公園的龍鳳峽為深切峽谷地貌,峽谷內有原始部落遺址韃人洞和大規模的漢代墓群。
廣東封開國家地質公園
地質時代:燕山期、古生代、泥盆紀
地質遺跡:花崗巖構成園丘型地貌、碳酸鹽巖溶地貌、石英砂巖
地理位置:廣東省西北部肇慶市封開縣。
遺跡特征:居西江上游,毗鄰廣西梧州市,地處北回歸線帶。公園豐富的地質遺跡濃縮了粵西5億年的滄桑巨變,公園內的燕山期花崗巖構成的巨大園丘型地貌景觀、古生代碳酸鹽巖溶地貌景觀、泥盆紀石英砂巖形成的張家界型砂巖柱狀峰林地貌景觀。
湖南鳳凰國家地質公園
地質時代:古生代
地質遺跡:碳酸鹽巖峽谷、峰林、臺地、溶洞
地理位置: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
遺跡特征:云貴高原東部邊緣的武陵山脈南段,是一個以古生代碳酸鹽巖峽谷、峰林、臺地、溶洞、瀑布流泉、構造形跡等地質遺跡景觀為主體的地質公園。包括天星山、三門洞、泡水峽、八公山、齊梁洞等景區。
河北臨城國家地質公園
地質時代:寒武系、元古代
地質遺跡:石灰巖溶洞、石英砂天臺山
地理位置:河北省西南部邢臺市臨城縣境內,處于太行山東麓。
遺跡特征:西部多中、低山,群峰聳拔,層巒迭嶂。海拔高度500米以上,最高峰1508米;中部為丘陵臺地,東鄰冀中平原,地勢低平。公園以寒武系石灰巖構成的崆山白云洞溶洞為主,以及元古代石英砂形成的天臺山等地貌景觀等。
河南關山國家地質公園
地質遺跡:石英砂巖斷崖、峽谷、甕谷;碳酸鹽巖峰叢、峰林
地理位置:太行山南端,東北與山西晉城交界。
遺跡特征:主要地質遺跡面積52平方公里,以元古代石英砂巖斷崖、峽谷、甕谷,古生代碳酸鹽巖峰叢、峰林,三級臺地為典型代表的構造地貌景觀為特色。由寶泉、關山、八里溝、回龍和萬仙山等五大園區組成。
江西三清山國家地質公園
地質遺跡:花崗巖體
地理位置:江西省東北部德興市、玉山縣交界的懷玉山腹部。
遺跡特征:屬典型的燕山期花崗巖體,被命名為〝三清山式高山尖峰花崗巖地貌景觀〞。主峰玉京峰海拔1816.90米。劃分南清園、西海岸、玉京峰、三清宮、萬壽園和冰玉洞等六大景區。
山東沂蒙山國家地質公園
地質時代:寒武紀、晚白堊世
地質遺跡:魯淮斷隆花崗巖、石灰巖溶洞、恐龍足跡、溫泉
地理位置:山東省東南部臨沂市境內。
遺跡特征:公園在大地構造上屬魯淮斷隆,整體呈西北—東南方向,綿亙75千米,主峰龜蒙頂1156米由花崗巖構成。公園主要地貌景觀有,千米以上的花崗巖高峰14座、產金剛石的金伯利巖體、產藍寶石的超基性巖體、寒武紀石灰巖溶洞及晚白堊世恐龍足跡、溫泉等。
福建永安國家地質公園
地質遺跡:巖溶地貌峰叢、峰林、石林;丹霞地貌巖堡、巖峰、巖柱、陡崖、線谷、巷谷、石墻、曲流峽谷,崩塌堆積洞穴
地理位置:福建省三明市永安縣城北8千米處。
遺跡特征:處于北東向沙溪河谷中,其東側為戴云山脈,西側屬武夷山脈的東南坡。以丹霞地貌景觀與巖溶地貌景觀為特征。劃分為桃源洞、大湖兩個景區。巖溶地貌景觀主要分布于大湖鎮地區,有峰叢、峰林、石林等;丹霞地貌景觀有巖堡、巖峰、巖柱、陡崖、線谷、巷谷、石墻、曲流峽谷,崩塌堆積洞穴等。
湖北神農架國家地質公園
地質時代:不詳
地質遺跡:地質遺跡山岳、冰川、流水、巖溶
地理位置:湖北省神農架林區的南部。
遺跡特征:屬于大巴山山脈,平均海拔1800米以上,神農頂高達3105.40米。地質遺跡有山岳、冰川、流水及巖溶等多種地貌景觀;同時還有白化動物奇觀、遠古人類舊石器遺址等。
青海久治年寶玉則國家地質公園
地質時代:第四紀
地質遺跡:冰川地貌
地理位置: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西南40千米。
遺跡特征:主要類型為冰川地貌、冰磧地貌,分布于海拔4000~4500米高程內的年寶玉則山麓帶,呈階地狀分布;冰蝕地貌,不同時期的冰川消融及冰蝕作用演化成眾多的陡壁石崖、峰林谷梁等冰蝕地貌景觀,公園內的鄂木措冰川谷地帶,完整地保留著高原腹地第四紀冰河時期以來地質作用遺留的冰緣地貌。
廣西鳳山巖溶國家地質公園
地質遺跡:碳酸鹽巖
地理位置: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的西北部鳳山縣。
遺跡特征:公園地處云貴高原的東南緣,最高海撥1318米,一般海拔500~1000米,地勢起伏較大,一般高差300~500米,40%為古生代碳酸鹽巖分布區。
地質遺跡:花崗巖地貌
地理位置:河南省洛寧縣東南26千米處。
遺跡特征:以花崗巖地貌景觀為特色,是〝洛寧型低山圓丘花崗巖地貌景觀〞的代表地。由神靈寨園區和蓮花頂園區組成。神靈峽谷長約10千米,落差大于300米,谷深岸窄,長年有流水,谷側有布滿沖蝕溝槽的花崗巖圓丘,被稱為石瀑。
河北武安國家地質公園
地質時代:元古代、第四紀
地質遺跡:紅色石英砂巖、玄武巖
地理位置:太行山東麓中南段,河北省武安市西北部。
遺跡特征:是一座以元古代紅色石英砂巖構成的峰、崖、峽谷地貌景為主,兼有第四紀玄武巖溢流遺跡,水體景觀及古武當山等人文景觀,是豫劇名戲朝陽溝的原型地。
新疆富蘊可可托海國家地質公園
地質時代:不詳
地質遺跡:花崗偉晶巖地貌
地理位置: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部阿爾泰地區富蘊縣境內。
遺跡特征:額爾齊斯河源頭,海拔1155~2695.6米。是一個以花崗偉晶巖稀有金屬礦床典型地、花崗巖株地貌景觀、戈壁等為特征的地質公園。分為伊雷木湖和卡拉先格爾兩大園區。是一個以可可托海花崗偉晶巖稀有金屬礦床立典地、額河源花崗巖株地貌景觀、卡拉先格爾地震遺跡景觀為主體的地質公園。
河南洛陽黛眉山國家地質公園
地質時代:太古宇、元古宇、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
地質遺跡:地層、層型剖面
地理位置:河南省濟源市西部和新安縣北部。
遺跡特征:分為王屋山、小浪底兩個園區,包括天壇山、小浪底、五龍口、黃河三峽、小溝背五個景區,是一座以典型地質剖面、地質地貌景觀為主,生態和人文景觀相互輝映為特色的綜合型地質公園。地質遺跡重要性主要表現在:
(1)由王屋山地、黃河谷地、黛眉山地三個地貌單元組成,構成山河一體的壯麗景觀;
(2)太古宇、元古宇、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地層云集于此,是多個層型剖面的命名地;
(3)發生在前寒武紀的中條運動和王屋山運動等地質事件有助于追溯整個華北陸塊乃至全球地質演化史;
(4)中生代形成的濟源盆地是鄂爾多斯盆地的組成部分,各類湖相沉積齊全,古生物化石豐富,遺跡化石研究具世界領先水平;
(5)新生代發生在八里峽—三門峽的黃河貫通事件,對黃河形成及人類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陜西延川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
地質時代:不詳
地質遺跡:峽谷、河流蛇曲、河流階地、瀑布
地理位置:延川縣東部,陜晉交界處,北起延水關,南到清水灣。
遺跡特征:以峽谷、河流蛇曲、河流階地、瀑布等地貌景觀為特色的地質公園。延川黃河蛇曲發育在秦晉大峽谷中,為大型深切嵌入式蛇曲群體,規模宏大,是我國干流河道上蛇曲發育規模最大、最完好、最密集的蛇曲群。
青海格爾木昆侖山國家地質公園
地質時代:三疊系、新近系
地質遺跡:多期古冰川遺跡、現代冰川、泥火山型冰丘
地理位置:青海格爾木所屬昆侖山區。
遺跡特征:平均海拔5000~6000米,是東昆侖主脊(由三疊系、新近系及不同時期的花崗巖、花崗片麻巖組成),以多期古冰川遺跡、現代冰川、泥火山型冰丘泉水景觀為特征。
四川華鎣山國家地質公園
地質時代:不詳
地質遺跡:中低山巖溶地貌、地質構造、地層剖面
地理位置:四川盆地東部。
遺跡特征:由北向南縱跨四川、重慶15個縣、市,延綿超過300千米。華鎣山最高峰是高登山,海拔1740米,也是四川盆地低部最高峰。類型為中低山巖溶地貌、地質構造、地層剖面綜合類。
山東長山列島國家地質公園
地質時代:不詳
地質遺跡:海蝕地貌、海積地貌、火山巖地貌、崩塌地貌
地理位置:山東省長島縣。
遺跡特征:長島海島是天然的黃渤海天然分界線,由北北東向排列的32個島嶼組成。以海島和特色的海蝕海積地貌景觀為特色。地質遺跡有海蝕地貌;海積地貌;地質構造;火山巖地貌;崩塌地貌:古人類活動遺跡;生物多樣性景觀;海市蜃樓及其它特殊景觀。
湖南古丈紅石林國家地質公園
地質時代:奧陶系
地質遺跡:紅色碳酸鹽巖
地理位置:湖南省古丈縣西北部
遺跡特征:是一個以奧陶系紅色碳酸鹽巖組成的石林為特色,以及巖溶峽谷、溶洞、湖泉、瀑布地貌景觀的綜合型地質公園。包括紅石林巖溶地貌景區、坐龍溪峽谷景區和棲鳳湖酉水河水體地貌景區。
青海互助北山國家地質公園
地質時代:第四紀
地質遺跡:巖溶地質,冰川、紅色砂巖地貌
地理位置:青海祁連山東端,坐落于青海省互助縣東北部山區。
遺跡特征:大通河中下游,地處甘青兩省交界處。是海拔在2100~4308米之間,高原寒溫性氣候,年均氣溫0~3.8℃,夏無酷暑,日照時間長,大氣透明度高,光能資源豐富,溝壑縱橫,水系發達。是一個以高海拔巖溶地質遺跡,第四紀冰川、紅色砂巖地貌景觀為特色的綜合型地質公園。
貴州六盤水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
地質時代:不詳
地質遺跡:喀斯特
地理位置:以烏蒙山頂峰及其東坡高原喀斯特地質為特色,以北盤江喀斯特大峽谷為主體,擁有云貴高原東坡新生代以來各個時期形成的多種類型的喀斯特地質遺跡和地貌景觀。公園包括北盤江大峽谷和碧云洞洞穴群兩個園區,前者以北盤江喀斯特大峽谷為主線,串聯起喀斯特豎井、巨大的塌陷溶斗、地下河、高原喀斯特與山原等一系列奇特地貌景觀。后者以盤縣城關鎮附近的溶洞和喀斯特山地為特色。
河南信陽金剛臺國家地質公園
地質時代:不詳
地質遺跡:火山錐、火山口、峰林、峽谷、峰叢、孤峰、峰墻、長崖
地理位置:河南省商城縣東南部。
遺跡特征:為大別山在河南境內的主峰,海拔1584米。公園由金剛臺景區和湯泉池景區組成,地質景觀有火山錐、火山口、峰林、峽谷、峰叢、孤峰、峰墻、長崖、“V”型峽谷、裂隙谷、“U”型谷、一線天、斷崖和瀑布等。
四川江油國家地質公園
地質時代:不詳
地質遺跡:巖溶地質
地理位置:四川省江油市西北部。
遺跡特征:由竇團山、佛爺洞、觀霧山、吳家后山四個景區組成。竇團山主峰由神斧峰、飛仙峰、問月峰三峰相伴而立。主峰之間相距13~45米,相對高差53米。峰峰之間以鐵索相連。分布有石柱、石門、石墻、孤峰、駝峰、一線天等丹霞地貌景觀。在觀霧山、吳家后山和佛爺洞等地區分布有峰叢洼地、巖溶漏斗、天坑、石芽、溶溝(槽)、峽谷與絕壁等景觀。
山西五臺山國家地質公園
地質時代:早前寒武紀
地質遺跡:地層
地理位置:山西省東北部的忻州市五臺縣與繁峙縣接壤之處。
遺跡特征:五臺山屬太行山支脈。五臺山北麓陡峭,南麓較緩,海拔624~3058米,相對高差2434米。主峰北臺頂海拔3058米,為華北最高峰。主峰區由五個平臺狀山峰組成,故稱“五臺山”。公園以早前寒武紀地層完整齊全、巖性豐富典型、露頭連續、界線清楚、構造特殊為特征,為我國前寒武紀地質經典地區之一。是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時期中國“五臺群”、“滹沱群”地層、五臺運動、鐵堡運動和中-新生代北臺期夷平面等重要地質單位和構造事件的命名地。
山西寧武冰洞國家地質公園
地質時代:奧陶紀馬家溝灰巖
地質遺跡:冰洞
地理位置:山西省寧武縣境內呂梁山脈北段的蘆芽山中。
遺跡特征:主要地質景觀為發育在奧陶紀馬家溝灰巖中溶洞中的冰洞、山區湖泊以及寧化古城和寧武關等人文景觀。冰洞洞口海拔2220米,深達85米,洞內四壁皆為波狀起伏的層狀冰,有自然形成的冰柱、冰簾、冰瀑布、冰花、冰凌、冰鐘乳、冰筍等,十分罕見。
內蒙古阿拉善沙漠國家地質公園
地質時代:不詳
地質遺跡:沙漠、戈壁、花崗巖風蝕地貌
地理位置:內蒙古自治區最西部的阿拉善盟境內
遺跡特征:由巴丹吉林、騰格里和居延3個園區及其所屬的10個景區組成。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地質構造、生態環境和氣候條件形成了以沙漠、戈壁為主的地質景觀,保存了中國西北地區風力地質作用形成的各種典型地質遺跡,融沙漠、戈壁、花崗巖風蝕地貌以及古生物化石于一體,系統而完整地展示了風力地質作用過程。
廣西鹿寨縣香橋國家地質公園
地質時代:石碳系
地質遺跡:灰巖白云巖喀斯特
地理位置:廣西中部鹿寨縣境內,距縣城36千米。
遺跡特征:是廣西喀斯特峰叢和塔狀峰林的過渡地帶,以石碳系灰巖白云巖形成的喀斯持地貌景觀為特色。主要喀斯特地貌景觀有塔狀峰林、石林、天生橋、天坑、溶洞等,在不到4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集中展示了亞熱帶喀斯特不同發育階段的典型地貌景觀。
江蘇南京市六合國家地質公園
地質時代:新近紀
地質遺跡:火山群、柱狀節理群、雨花石層
地理位置:江蘇省南京市的北大門,北接安徽省天長市,東鄰江蘇揚州市。
遺跡特征:主要地質遺跡面積60平方公里,以新近紀火山群、柱狀節理群、雨花石層為特色的地質遺跡為主體。地貌由丘陵、崗地、沿江沖積平原等單元組成,地勢北高南低,山不高而秀,多為盾形火山。最高峰冶山海拔231米,山頂多由玄武巖組成。
遼寧大連濱海國家地質公園
地質時代:元古代、早古生代
地質遺跡:碳酸鹽巖海蝕地貌
地理位置:遼寧省大連市南部濱海。
遺跡特征:公園以元古代、早古生代碳酸鹽巖形成的海蝕地貌景觀為特色。主要地質景觀有地層剖面、典型的斷裂、褶皺、韌性剪切帶、海蝕崖、海蝕柱、海蝕穴、各種沙壩、瀉湖以及各種沉積構造、三葉蟲化石產地等。
湖南酒埠江國家地質公園
地質時代:古生代
地質遺跡:碳酸鹽巖溶洞、地下河、天坑、峽谷、天生橋、瀑布、古生物化石
地理位置:湖南省攸縣東部,湘贛交界的羅霄山脈中段西則。
遺跡特征:主要地質遺跡包括古生代碳酸鹽巖構成的溶洞、地下河、天坑、峽谷、天生橋、瀑布、古生物化石等。
黑龍江省興凱湖國家地質公園
地質時代:不詳
地質遺跡:濕地
地理位置:黑龍江省密山市境內。
遺跡特征: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574~68米。主要地質景觀包括兩個構造斷陷湖、五個湖崗及湖積三角洲、河成曲流、牛軛湖、濕地等。大興凱湖南北長約400千米,寬近100千米,水域面積4380平方公里。小興凱湖呈卵圓形,南北長130千米,東西寬80千米,水面高程69米,平均水深3.50米,最深10米,為東亞濱太平洋第一大淡水湖。
貴州平塘國家地質公園
地質時代:古生代
地質遺跡:碳酸鹽巖巖溶地貌
地理位置:貴州省南緣,苗嶺山脈南麓的平塘縣。
遺跡特征:屬廣西九萬大山和黔南山區的連接部。類型為古生代碳酸鹽巖巖溶地貌。公園沿著三條河流展布,其中兩條明河,一條暗河。巖溶地貌景觀有峰林盆地、峰林洼地、峰叢漏斗、天坑漏斗群、溶洞、天生橋、盲谷、峽谷、嶂谷等。
江西武功山國家地質公園
地質時代:不詳
地質遺跡:變質核雜巖構造斷塊山、花崗巖峰崖地貌
地理位置:江西省萍鄉市蘆溪縣東側、宜春市西南、吉安市安福縣北面三縣市交匯處。
遺跡特征:羅霄山脈北段,為北北東—南南西走向的地質構造隆起區,山體系由片麻巖和花崗巖構成。公園以變質核雜巖構造斷塊山與花崗巖峰崖地貌景觀為持色。武功山以峰之奇、巖之險、石之危、松之怪、瀑之湍、潭之幽、洞之異而聞名。
遼寧本溪國家地質公園
地質時代:不詳
地質遺跡:巖溶地質
地理位置:遼寧省本溪市。
遺跡特征:屬長白山西延余脈的低山丘陵地帶。主要地質景觀有巖溶洞穴、溶蝕洼地、落水洞、地層剖面、早期人類活動遺址、構造地質遺跡、火山地質遺跡、災害地質遺跡等。較突出的是含有地下河(長約3000米)的本溪水洞和巖溶落水洞- “冒煙仙洞”以及廟后山遺址的古人類化石和文化遺物。
西藏札達土林國家地質公園
地質時代:不詳
地質遺跡:西藏山原湖盆谷
地理位置:西藏自治區扎達縣。
遺跡特征:地處西藏西南部,南隔喜馬拉雅山脈與印度交界,北靠阿依拉山與噶爾縣相接,東鄰普蘭縣,西抵克什米爾。在地貌上屬于西藏山原湖盆谷地之藏南山原湖盆寬谷區扎達盆地亞區,平均海拔4500米。扎達土林作為一種特殊的地貌組合、其形態豐富多姿,象泉河兩岸展布著波狀起伏、層林疊嶂、陡緩相間、氣勢恢宏的土林群。
湖北木蘭山國家地質公園
地質時代:不詳
地質遺跡:低溫超高壓變質帶、低山丘陵風景地貌
地理位置:湖北省武漢市以北60千米處,北臨大別山,西枕灄水河。
遺跡特征:屬大別山南麓余脈向江漢平原過渡地帶,最高峰海拔582米。公園類型為低溫超高壓變質帶、低山丘陵風景地貌。有木蘭湖、灄水河、木蘭天池、木蘭古門、清涼寨等景區。木蘭山蘭片巖發育,同時又是一座與中國古代巾幗英雄花木蘭名字聯系起來的名山。
山西壺關太行山大峽谷國家地質公園
地質時代:古生代
地質遺跡:碳酸鹽巖峽谷
地理位置:太行山中南部,地勢西北較緩,東部陡峭。
遺跡特征:壺關太行山大峽谷周邊山峰150余座,大小溝壑峽谷3400余條,嶺谷相間錯列,形成了眾多高達數百米的雄險崖壁,大部分海拔在1000~1300米之間,平均海拔1252.50米,最高點海拔1822米。地質景觀以發育在古生代碳酸鹽巖中的深切峽谷為主,由王莽峽、八泉峽、青龍峽、五指峽、紅豆峽和萬佛山六個景區組成。
重慶云陽龍缸國家地質公園
地質時代:不詳
地質遺跡:巖溶
地理位置:重慶市云陽縣境內。
遺跡特征:地勢總體上南高北低,海拔1625米的七曜山脈橫亙其中,與景區最低處黃陵峽谷底相差竟達1400米。主要地質景觀有龍缸巖溶天坑、石筍河與老龍口峽谷等。
廣東恩平地熱國家地質公園
地質時代:燕山期花崗巖
地質遺跡:溫泉
地理位置:廣東省恩平市的西部那吉鎮。
遺跡特征:與陽東縣交界的低山丘陵地區。以出露于燕山期花崗巖中的溫泉為主要地質景觀,屬高溫自噴式硫磺泉,常年水溫80攝氏度,有良好的醫療效果。此外尚有花崗巖石臼、節理,巨型石英脈體、構造破碎帶及瀑布等以及古代采金遺址和石頭村人文景觀等。
圖文來源:桔燈勘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