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升降浮沉】
1、含義
升降浮沉即指藥品物在人體的作用趨向,這種趨向與所療疾患的病勢趨向相反,與所療疾患的病位相同,用于說明藥物的作用性,以指導臨床用藥。升指升提舉陷,降指下降平逆,浮指上行發散,沉指下行泄利。《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提出氣味陰陽歸屬及其升降浮沉的不同作用,根據機體升降出入障礙的不同病位病勢應采取相應的治療方法,為中藥升降浮沉理論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2、確定依據
*** 藥物的質地
藥物所具有的升降浮沉特性與藥物的質地有關,花、葉、皮、枝等質輕的藥物大多是升浮的,如蘇葉、菊花、桂枝、蟬衣等,分別有解表散邪、透發麻疹等升浮作用;而種子、果實、礦物、貝殼等質重者大多是沉降的,如葶藶子、枳實、牡蠣、代赭石等,分別有降氣平喘、消積導滯、潛陽熄風等沉降作用。 亦有少數例外:如“諸花皆升,旋覆獨降”,“諸子皆降,蔓荊獨升”等。
*** 藥物的氣味厚薄
凡氣味薄者多主升浮,如蘇葉、銀花,氣味厚者多主沉降,如熟地、大黃等。
*** 藥物的性味
藥物的性味,凡性溫熱、味辛甘的藥品為陽性,多主升浮,如桂枝,而性寒涼,味酸、苦、澀、咸的藥為陰性,多主沉降,如天花粉。
*** 藥物的效用
藥物的臨床療效是確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據。
凡味屬辛甘,氣屬溫熱,具有升陽舉陷、祛風散寒、涌吐、開竅等功效的藥物,都能上行向外,藥性是升浮的;如麻黃、桂枝、黃芪等,
凡味屬苦酸咸,氣屬寒涼,而具有瀉下通便、清熱、利尿滲濕、重鎮安神、潛陽熄風、消積導滯、降逆、收斂及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藥物,則下行向內,藥性都是沉降的。如大黃、芒硝、山楂等。
但有少數藥物,升降浮沉的性能不明顯,或存在著既升浮又沉降的“雙向性”,如川芎能“上行頭目”(升浮)以祛風止痛,又可“下行血海”(沉降)以活血調經。掌握藥物升降浮沉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導臨床用藥,以糾正機體功能的失調,使之恢復正常。
4、陰陽屬性
升浮屬陽,沉降屬陰
5、影響因素
藥物的升降浮沉作用可受四氣五味、質地輕重、炮制方法、配伍應用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每一味藥物的升降浮沉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轉化的。影響其轉化的條件主要有兩個方面:即1)炮制和2)配伍,如酒炒則升,姜汁炒則散,醋炒則收斂,鹽水炒則下行;如大黃瀉熱通便主治下焦熱結便秘,若用酒炒,可治療目赤腫痛上焦熱證;知母主清肺胃之火,鹽炒知母則主瀉下焦腎火。
在復方配伍中,性屬升浮的藥物在同較多沉降藥物配伍時,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約,反之,性屬沉降的藥物同較多的升浮藥同用,其沉降之性亦能減弱。故李時珍說:“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配伍的不同也可改變藥物的升降浮沉作用,如升浮藥在一批沉降藥中也能隨之下降,反之沉降藥在一批升浮藥中也能隨之上升。此外,臟腑氣機的升降出入與春夏秋冬四時之氣也有關,即春夏宜加辛溫升浮藥,秋冬宜加酸苦沉降藥,以順應春升、夏浮、秋降、冬沉的時氣特點,說明藥物的升降浮沉特性還會在各種條件下發生相應的變化。
6、臨床應用
各種疾病常表現出不同的病勢:向上如嘔吐、呃逆、喘息,向下如瀉痢、崩漏、脫肛,向外如盜汗、自汗,向內如病邪內傳等。在病位上則有:在表如外感表證,在里如里實便秘,在上如目赤頭痛,在下如腹水尿閉等。消除或改善這些病證的藥物,相對來說需要分別具有升降或浮沉等作用趨向。
升浮與沉降是兩種對立的作用趨向。一般來說,升浮藥能上行向外,有升陽舉陷、解散表邪、透發麻疹、托毒排膿、涌吐、開竅、散寒等作用,病變部位在上在表、病勢下陷的宜用升浮藥;沉降藥能下行向里,有瀉下通便、清熱降火、利水消腫、重鎮安神、潛陽熄風、消積導滯、降逆止嘔、止呃、平喘、收斂固澀等作用,病變部位在下在里、病勢上逆的宜用沉降藥。
有少數藥物的作用趨向表現為“雙向性”,即既能升浮,又可沉降,如麻黃既能發汗解表,亦可平喘利尿。
【第四節 歸經】
1、含義
歸經是藥物作用的定位概念,表示藥物作用的部位,歸是藥物作用的歸屬,經是指人體的臟腑經絡。歸經就是把藥物的作用與人體的臟腑經絡聯系起來,用以說明藥物功效的適應范圍,從而為臨床辨證論治提供選擇用藥的依據。
如酸棗仁能安神治心悸失眠,歸心經;麻黃止咳平喘,歸肺經;肝經病變每見脅痛、抽搐等,全蝎能解痙止痛,歸肝經。有一些藥物,可以同時歸人數經,說明該藥對數經病變均有治療作用。如山藥能補腎固精、健脾止瀉、養肺益陰,歸腎、脾、肺經。因此,歸經指明了藥物治病的應用范圍,藥物的歸經不同,治療的范圍也就不同。
2、理論基礎
藥物的歸經是以藏象學說和經絡學說為基礎,以所治病證為依據而確定的。
3、確定依據
*** 藥物的特性
藥物歸經與“五味”的聯系:
味酸—— 能入肝;味苦 ——能入心;味辛 ——能入肺;味甘 ——能入脾; 味咸—— 能入腎。
這種歸納,雖然對一部分藥物是符合的,但不能作為規律性來認識。
*** 藥物的療效
如肺有病變時,常出現咳嗽、氣喘等癥;肝有病變時,常出現脅痛、抽搐等癥;心有病變時,常出現心悸、神志昏迷等……。在臨床上,用貝母、杏仁能止咳,說明它們能歸入肺經;用青皮、香附能治脅痛,說明它們能歸入肝經;用麝香、菖蒲能蘇醒神志,說明它們能歸人心經……。由此可見,藥物的歸經也是人們長期從臨床療效觀察中總結出來的。
4、表述方法
一般采用十二臟腑經絡法表述,常直接書為歸心、肺、脾、肝、腎等臟腑的名稱,或不提臟腑之名而用經絡的陰陽屬性表述,如少陰、太陰等,有時也將二者結合起來,如少陰心經等。
5、臨床應用
掌握歸經,有助于提高用藥的準確性,使臨床用藥更加合理。如頭痛的原因很多,疼痛的性質和部位亦各有不同,羌活善治太陽經頭痛,葛根、白芷善治陽明經頭痛,柴胡善治少陽經頭痛,吳茱萸善治厥陰經頭痛,細辛善治少陰經頭痛,治療時必須考慮到藥物的歸經特點方可提高療效。
歸經學說主要闡明藥物作用的定位,與氣味的定性,升降浮沉的定向,構成了中藥“三位一體”的藥性基礎,對于完整地解釋藥物的作用原理有著重要意義。另外還須注意,歸經所依據的是用藥后的機體效應所在,而不是指藥物成分在體內的分布,勿將中醫臟腑經絡定位與現代醫學的解剖部位混為一談。
【第五節 有毒與無毒】
1、含義
毒性是指藥物對機體的損害性。毒性反應與副作用不同,它對人體的危害性較大,甚至可危及生命,為了確保用藥安全,必須認識中藥的毒性,了解毒性反應產生的原因,掌握中藥中毒的解救方法和預防措施。
2、確定依據
含不含有毒成分:如砒石、馬錢子等含有毒成分。
用量是否適當:使用劑量是否適當,是確定藥物有毒無毒的關鍵,未超過人體對藥物的最大承受量,即為無毒,超過則為有毒。有毒藥物的治療劑量與中毒劑量比較接近或相當,因而治療用藥時安全度小,易引起中毒反應。無毒藥物安全度較大,但并非絕對不會引起中毒反應,如人參、知母等皆有產生中毒反應的報道,這與劑量過大或服用時間過長等有密切關系。
3、影響有毒無毒的因素
藥物的毒性與品種、入藥的部位、產地、采集時間、貯存、加工炮制、配伍、劑型、給藥途徑、用量、使用時間的長短、在皮膚粘膜施用面積大小以及病人的體質、年齡、性別、種屬、證候性質等都有密切關系,因此,使用有毒藥物時,應從上述環節進行控制,避免中毒的發生。
4、引起中藥中毒不良反應的主要原因
品種混亂、誤服毒藥、用量過大、炮制失度、劑型失宜、管理不善、療程過長、配伍不當、辨證不準、個體差異……
5、使用有毒藥的注意事項
用量要適當,采用小量漸增法投藥,要忌初用即給足量,以免中毒。
采制要嚴格,在保證藥效的前提下,嚴格把住采制的各個環節,杜絕偽品。
用藥要合理,杜絕亂用濫投,孕婦、老幼及體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
識別過敏者,及早予以防治。
【第六節 中藥的應用】
1、配伍含義與目的
配伍,就是按照病情需要、治法和藥物性能,有選擇地將兩種以上的藥物合在一起應用的方法。其目的是增強治療效果、擴大治療范圍、適應復雜病情、減少不良反應。
2、七情配伍:
七情配伍,除單行外,論述的是單味中藥通過簡單配伍后的七種性效變化規律,故叫做藥性“七情”:
1)單行
單行就是指用單味藥治病。病情比較單純,選用一種針對性強的藥物即能獲得療效,如清金散單用一味黃芩
治輕度的肺熱咳血等。
2)相須
即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藥物配合應用,可以增強其原有療效。如石膏與知母配合,能明顯地增強清熱瀉火的
療效果;大黃與芒硝配合,能明顯地增強攻下瀉熱的治療效果。
3)相使
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種共性的藥物配合應用,而以一種藥物為主,另一種藥物為輔,能提高主藥物的療
效。如補氣利水的黃芪與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時,茯苓能提高黃芪補氣利水的治療效果;清熱瀉火的黃芩與
攻下瀉熱的大黃配合時,大黃能提高黃芩清熱瀉火的治療效果。
4)相畏
即一種藥物的毒性反應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減輕和消
除,所以說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
5)相殺
即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減輕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
用,所以說生姜殺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由此可知,相畏、相殺實際上是同一配伍關系的兩種提法,是藥物
間相互對待而言的。
6)相惡
即兩種藥物合用,一種藥物與另一藥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喪失藥效。如人參惡萊菔子,因萊菔
子能削弱人參的補氣作用。
7)相反
即兩種藥物合用,能產生毒性反應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藥物。
**** 變化關系
(1)有些藥物因產生協同作用而增進療效,是臨床用藥時要充分利用的;
(2)有些藥物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藥時應加以注意;
(3)有些藥物則由于相互作用,而能減輕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應用毒性藥或劇烈藥時必須考慮選用
(4)另一些本來單用無害的藥物,卻因相互作用而產生毒性反應或強烈的副作用,則屬于配伍禁忌,原則上應
避免配用。
基于上述,可知從單味藥到配伍應用,是通過很長的實踐與認識過程,逐漸積累豐富起來的。藥物的配伍應用是中醫用藥的主要形式。藥物按一定法度加以組合,并確定一定的分量比例,制成適當劑型,即為方劑。方劑是藥物配伍的發展,也是藥物配伍應用的較高形式。
3、君臣佐使
君臣佐使是從多元用藥的角度,論述各藥在方中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變化規律。它高度概括了中醫組方原則,是七情配伍的發展。
1)君藥:是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又稱主藥。
2)臣藥:是協助主藥以加強治療作用的藥物,又稱輔藥。其意義有二:一是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和主證的藥 物,二是針對兼病或兼證起治療作用的藥物。
3)佐藥:有三個意義。
一是佐助藥,治療兼證或次要癥狀的藥物;
二是佐制藥,用于主藥有毒,或藥性峻烈須加以制約者,即“因主藥之偏而為監制之用”之義。這兩種一般稱為“正佐”法;
三是反佐藥,用于因病勢拒藥而加以從治者,如溫熱劑中加入少量寒涼藥,或于寒涼劑中加入少量溫熱藥以消除寒熱相拒,藥不能進的現象。
4)使藥:有兩種意義。
一是引經藥,即引導它藥直達病所的藥物,如治上部疾患用桔梗為引,治下部疾病以牛膝為引等;
二是調和藥性的藥物,如方劑中常用甘草、大棗以調和藥性等。
4、用藥禁忌
用藥禁忌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用藥禁忌、用藥禁忌和服藥時的飲食禁忌。
1)配伍禁忌:
是對一般情況下不宜相互配合使用的藥物,若在一起配伍應用很可能會產生毒性反應或副作用,包括:
***十八反諸藥:
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烏頭反貝母、栝蔞、半夏、白蘞、白芨;
藜蘆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苦參,細辛,芍藥。
****十八反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本草明確的指出了十八種藥物的配伍禁忌;
半蔞貝蘞芨攻烏——半(半夏)蔞(瓜蔞)貝(貝母)蘞(白蘞)芨(白芨)攻擊或與烏(烏頭)相對,也就是說,半夏、瓜簍、貝母、白蘞、白及不能與川烏、草烏一起配伍應用;
藻戟遂芫俱戰草——藻(海藻)戟(大戟)遂(甘遂)芫(芫花)都與草(甘草)不和;也就是說,海藻、大戟、甘遂、芫花不能與甘草一起配伍使用;
諸參辛芍叛藜蘆——諸參(人參、丹參、沙參、元參等所有的參)辛(細辛)芍(赤芍白芍)與藜蘆相背叛;也就是說,人參、黨參、元參、沙參、苦參、太子參、西洋參、丹參及細辛、芍藥(包括赤芍、白芍)不能與藜蘆一起配伍應用。
***十九畏歌:
硫黃原是火中精,樸硝一見便相爭,
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
丁香莫與郁金見,牙硝難合京三棱,
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最怕五靈脂,
官桂善能調冷氣,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順逆,炮檻炙膊莫相依。
即:硫磺不可與樸硝配伍;
水銀不可與砒霜配伍;
狼毒不能與密陀僧配伍;
巴豆不能與牽牛配伍;
丁香不能與郁金配伍;
牙硝不可與京三棱配伍;
川烏、草烏不可與犀牛角相配伍;
人參不能與五靈脂配伍應用;
肉桂不能與赤石脂配伍。
換言之,硫磺畏樸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郁金,川烏、草烏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參畏五靈脂。
這十九種藥物雖然在配伍應用時會產生藥物效價降低、失效或相反的作用等。但在治療某些疾病時,為了治療的需要,或為了消弱某些藥物的作用,有時醫生根據自己的治療經驗還要選擇十九畏的藥物相互配伍,從而達到特殊的治療目的。
2)妊娠用藥禁忌
凡能損害胎兒或可引起流產的藥物,均屬妊娠禁忌。
根據藥物對于胎兒損害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分為禁用與慎用二類。禁用的大多是毒性較強或藥性猛烈的藥物,如巴豆、牽牛、大戟、斑蝥、商陸、麝香、三棱、莪術、水蛭、虻蟲等;慎用的包括通經去瘀、行氣破滯,以及辛熱等藥物,如桃仁、紅花、大黃、枳實、附子、干姜、肉桂等。凡禁用的藥物,絕對不能使用;慎用的藥物,則可根據孕婦患病的情況,斟情使用。但沒有特殊必要時,應盡量避免,以防發生事故。
3)服藥時的飲食禁忌
服藥時的飲食禁忌是指服藥期間對某些食物的禁忌,又稱食忌,俗稱忌口。一般忌食生冷、辛熱、油膩、腥膻、粘滑及有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引起消化不良,胃腸刺激,或助熱,助升散,以及斂邪等不良作用。具體病癥具體應用。如胸痹患者,忌食肥肉、脂肪、動物內臟、烈性酒;肝陽上亢,忌食胡椒、辣椒、大蒜、酒等辛熱助陽之品,脾胃虛弱者,忌食油炸、粘膩、寒冷固硬等不易消化之物;瘡瘍、皮膚病,忌食魚、蝦、蟹等腥膻發物和辛辣刺激之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