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開始?
買回來工具之后,大部分朋友先是刻一方名印,這是找興趣,無可厚非。接下來,或者因為石頭太硬,或者因為筆畫刻不直,于是就停下來了,很多朋友買工具時興致勃勃,刻一方姓名印之后,興頭就下來了,這是因為沒有計劃,也找不到入門的方法。其實方法很簡單,甚至不用單調地遵循《篆刻五十講》上說的那樣,先去枯燥地刻回字,刻完白文,刻朱文,這些都可以省掉。
辦法就是:直接從漢印開始。
“印宗秦漢”是篆刻界最有知名度的一句話,一個初學篆刻的人,大致回到漢印上開始學習之后,就會發現,學三方漢印,要比亂刻各種內容,入門的快得多。
我寫過一篇《初學篆刻的刻印全過程》的文章,把刻印全過程說過一遍,大家自行找來看,今天這篇文章的價值是舉幾方有價值的漢印來,供大家每日臨一方印,剛好一周七方印,臨完這幾方印,再試著創作一下,會發現,大有進益。
(三封左尉)
這個可以當作臨漢印的第一方印,因為跳過了回字格的練習,把一條線刻直,就成了最基本的基本功,而這一方印,大致都是直筆畫,而且,這一方印,橫畫居多,特別適合練習橫畫。
(校尉之印)
這是第二方印,因為大部分也是直筆畫,還有把筆畫刻直的作用,但這一方印豎畫較多,適合練豎畫,有的朋友會說,豎劃不就是橫畫轉90度嗎,轉一下石頭不一樣嗎?要記下來這個概念,橫與豎是不同的筆畫,不是簡單轉90度的事兒,因為,在刻印的后期,要體會每一個筆畫的筆意,用以表現不同的風格,橫與豎就不是轉90度可以表現的事了。
(騎司馬印)
大致這是第三方印吧,刻到這一方印的朋友會多少找到點自信心,因為騎馬兩個字,在印面上展示出來的效果是密密麻麻的一片,刻完之后,會覺得成就很明顯,找到點自信,便于提高自信心。但記著,刻這樣的印,確實需要較細心,那兩個字,太密實了。
(武陵尉印)
這一方印,就有點斜筆了,斜筆通常不好刻,因為我們剛做完直畫練習,很會把線刻直,但遇到刻斜線,就立馬覺得找不到感覺,要不就是刻得粗,要不就是沖出刀鋒工作面,劃傷石頭,稍急點的人,或者還會劃傷手,但斜筆畫在創作中會遇到,還是應當加強練習的。
(淮陽王璽)
終于到了玉印,我們不去找那個傳國玉璽來刻,那個鳥蟲篆,太難了,我們先跟淮陽王混熟,這是一方玉印,跟鑄印、鑿印不同,他更平直,每一個筆畫更均勻,在這一方印里還會遇到一些熟手經常說的章法上的漢印三密一疏的常用章法,可不是吧,這方璽,太明顯了,簡直就是三密一疏的典型。
(軍司馬丞印)
終于遇到五字印了,其實,如果你把它當成六字印,也無不可,因為章法上,就是按六個字分布的,刻同樣大小的石頭,字越多,當然是越難達到要求的效果的,刻這一方印,多體會小篆的縱橫比特征,小篆的橫豎比,大致如吾丘衍說的1:1.5,在六字印里,是不是體現得非常明顯?
(弋居丞?。?/span>
第七方印,還是三密一疏,其實,右上角的弋字太簡單了,臨的時候,如果印稿寫得稍有不準確,忽視了穩定必要的無形的十字形界格,就會把這方印刻成不穩定的一方印。
七方印臨完,一周時間過去,回頭檢查一下自己刻的作業,是不是跟原印非常像,原印的細節,包括破殘是不是完全臨出來,一遍臨不像,可以磨了重臨。要在這七方印里學會漢印的風格,章法,刀法是不足的,但從這七方印開始,給自己的漢印臨摹開個好頭,完全沒有問題。
漢印的特點非常明顯,肥不顯臃腫,瘦不顯枯干,莊重,不怪僻,就如我們學習書法臨習楷書、隸書、篆書一樣,先從穩定的開始刻,將來創作,大有助益。
(【老李刻堂】之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