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堯最近準備寫本書,以項羽的敗亡為案例來討論組織的戰略問題。今天先拋個小話題,以期與讀者交換意見。
從楚漢戰爭的進程推演來看,項羽烏江自刎,始于垓下被圍;垓下被圍,始于鴻溝盟約;鴻溝盟約,始于敖倉失守;敖倉失守,始于曹咎之怒。
公元前204年,項羽與劉邦率領主力大軍在成皋、滎陽一帶對峙,雙方打得難解難分。彭越在得到劉邦的資助后,攻下了睢陽、外黃等十七個城市,頻繁襲擾項羽的后方。項羽不得已,只好親自率領大軍回擊彭越。
臨行前,項羽命大司馬曹咎固守成皋,并交代他:“無論劉邦如何挑戰,切記不可出擊,只需固守城池,阻止劉邦東進即可。十五天之內,我必定能夠打敗彭越回來。”結果,項羽如期打敗了彭越,可曹咎卻竟然連十五天也沒守住。
曹咎丟城的經過也很簡單。剛開始,劉邦出兵挑戰,曹咎不予理睬。于是,劉邦就派人在城下輪番“問候”自項羽到西楚將領的全家老小及祖宗十八代。
連罵幾天后,曹咎終于怒不可遏,遂打開城門,派兵渡汜水出戰。結果楚軍剛渡過一半,劉邦主力發起突然襲擊。曹咎的部隊首尾不能相顧,立刻潰不成軍,曹咎本人在汜水邊自殺。劉邦遂得以過黃河拿下成皋,進而拿下了楚軍的大糧倉——敖倉。
敖倉的丟失是楚漢戰爭的轉折點,此前項羽在楚漢戰爭中居于主動的優勢地位自此逆轉。前方部隊無糧,后方屢遭襲擾,這對任何優秀的軍隊和將領都難以承受。就是在這種迫不得已的情況下,項羽才會同意與劉邦在鴻溝議和。之后劉邦又撕毀盟約,趁項羽回師彭城之際對他發起突然襲擊。雖然劉邦一路人馬的突襲,項羽還能夠抵抗,但待到韓信、彭越、英布三路大軍前來,項羽便已無力回天。
人們常說項羽無識人之明,并每每拿韓信作例證,說韓信這般經天緯地之才,項羽卻視如敝屐。最后韓信離開項羽做了劉邦的大將軍,幫助劉邦掃平天下。其實,僅就是否能重用韓信而言,并不足以苛責項羽。因為英明如劉邦,最開始也并不看好韓信,只是封他做了個小官,以致韓信也準備一走了之。幸好蕭何來了個月下追韓信,接著又在劉邦面前極力舉薦,劉邦是因為信任蕭何才得拜韓信為大將軍的。
事實上,項羽的問題不在沒有識人之明,而在于沒有用人之量。他其實并不是不了解曹咎的能力,否則他也不會交待那么清楚,說我十五天就能回來,你只要守住十五天就好,千萬不要出戰。項羽甚至已經猜到了劉邦會以“問候”家人的方式引誘曹咎出戰,而這正是曹咎的軟肋所在,故而他還特別強調這點。可見,項羽對曹咎的性格和能力是清楚的。人說諸葛亮六出祁山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那么項羽用曹咎守成皋便是“知其不可用而用之”。
這樣問題就來了,歷來創業之主,帳下必多名將。項羽橫掃六合,何以最終不得不以有勇無謀的曹咎來當此重任呢?唯一的解釋是,他帳下已經沒人了,或者準確地說,已經沒有他可以用的人了。項羽不是不識人,像范增、陳平、英布這些當世英杰都曾經在項羽手下效力,并被他委以重任,可最后死的死、走的走、叛的叛,皆是因為項羽沒有用人之量。
項羽用人實在是太挑剔了!
首先,項羽對自家親戚和故交格外的好,這就阻礙了新人才的引進,新人會覺得太難融入你們這個小圈圈。而劉邦雖然也有故舊班底,卻可以讓外來的韓信直接做大將軍,其他如張良、陳平、彭越、酈食其等高級人才也都是外來的。
接下來,項羽還需要人才合他的脾氣胃口,卻不知成就大業之人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那自然就對應著各式各樣的性格。越往后發展,項羽陣營中高管的脾氣、性格和才能就越來越趨于一致,而反觀劉邦陣營,不但人才越來越多,類型也越來越豐富。戰無不勝的韓信、謀劃戰略的張良、當總管的蕭何、出損招的陳平、做說客的酈食其等等,這些性格迥異的人都能很好地被劉邦組織起來為共同的目標努力,可項羽只能像個救火隊長四處奔波。
另外,項羽虛榮心極重,整天希望別人拍馬屁講好話,而真正有大本事的人,往往都相當有個性,內心都是不愿意拍馬屁的,即便迫不得已要拍馬屁,言辭也不如本就諂媚之人那么自然和真誠。劉邦則不需要別人奉承他,他不介意有本事的人對他說真話,張良和韓信都曾經當面問他自己覺得跟項羽比誰厲害(劉邦坦承“吾不如也”),酈食其還質問他為什么對自己不夠恭敬,就連狗屠夫樊噲都可以指責他到了咸陽就像個土財主,只知道搶財寶玩女人,再沒有雄心壯志了。這在項羽陣營中是無法想象的,除了范增在鴻門宴上因為項羽沒有抓住機會擒殺劉邦對他發過一次飆外,幾乎找不到哪位高管對項羽提過有價值的批評和建議(不一定要是對的,至少是要有干貨,而非曲意逢迎)。
作為領袖,光能夠識別人才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有容忍人才個性、甚至壞脾氣,以及聽得進真話、甚至難聽話的度量,否則真正的人才遲早都會離開,留下一群只會讓你感到舒服,卻無法幫你解決問題的庸才。
======================================
關注姚堯,姚堯的公眾號是:yaoyaostrategy
要么打賞,要么轉發,否則就是耍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