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便是《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對于老子的記載,之后司馬遷又相繼寫了莊子、申子和韓非子三位思想家,現(xiàn)轉(zhuǎn)載如下:
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xué)無所不闚,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馀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訿(zī)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shù)。畏累虛、亢桑子之屬,皆空語無事實。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nèi)?、墨,雖當(dāng)世宿學(xué)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guāng)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莊子,是蒙地人,名周。莊周曾經(jīng)擔(dān)任蒙地管理漆園的官吏,與梁惠王、齊宣王是同時代的人。莊周的學(xué)問包羅萬象、無所不窺,但他的中心思想還是歸結(jié)于老子的學(xué)說。故而莊周寫了十多萬字的書,大多都是以寓言的形式。他寫的《漁父》、《盜跖》、《胠篋》(音qū qiè)這幾篇文章,都是用來詆毀孔子的門徒,而宣揚老子的學(xué)說的。至于《畏累虛》、《亢桑子》這類文章,都是靠憑空虛構(gòu),不以具體事實為依據(jù)。然而莊周非常擅于寫作修辭,擅長推理類比,以此來諷刺攻擊儒家和墨家,即便是當(dāng)世的博學(xué)之士也無法幸免。莊周的語言汪洋恣意,只為了讓自己能隨心適意,故而朝中的王公大人都不能重用他。
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yǎng)食之?dāng)?shù)歲,衣以文繡,以入大廟。當(dāng)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span>
楚威王聽說莊周賢能,便派使者攜厚禮前去迎請他,許諾他出任楚國的宰相。莊周笑著對楚使道:“千金,這的確是豐厚的禮物;卿相,這的確是尊貴的權(quán)位??墒牵y道沒見過祭祀時用作犧牲的牛嗎?這頭牛被喂養(yǎng)幾年后,就穿上有精美花紋的綢緞,被牽入太廟充當(dāng)祭品。到那個時候,它就算想做一只孤獨的小豬,還有可能實現(xiàn)嗎?您趕緊走吧,不要玷污了我。我寧可在污濁的水溝里自娛自樂,也不愿意被國君束縛。我一輩子都不會出去做官,只為了讓自己心情愉快?!?/span>
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鄭之賤臣。學(xué)術(shù)以干韓昭侯,昭侯用為相。內(nèi)修政教,外應(yīng)諸侯,十五年。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申子之學(xué)本于黃老而主刑名。著書二篇,號曰申子。
申不害是京邑人,原先是鄭國的低級官吏。學(xué)習(xí)法家之術(shù)后向韓昭候求官,韓昭侯任命他為宰相。申不害對內(nèi)修明政教,對外應(yīng)付諸侯,執(zhí)政長達十五年。一直到申不害去世,韓國政治安定,軍隊強大,沒有哪個國家敢侵犯韓國。申不害的學(xué)說本源于黃帝和老子,而以刑名法術(shù)為主。申不害的著作有兩篇,稱作《申子》。
韓非者,韓之諸公子也。喜刑名法術(shù)之學(xué),而其歸本于黃老。非為人口吃,不能道說,而善著書。與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為不如非。
韓非,是韓國的公子。他喜歡研究刑名法術(shù)的學(xué)問,而其學(xué)說本源于黃帝和老子。韓非有口吃的缺陷,不屬于能說會道的類型,但擅長于著書立說。他和李斯都是荀卿的學(xué)生,李斯自認為水平不如韓非。
非見韓之削弱,數(shù)以書諫韓王,韓王不能用。于是韓非疾治國不務(wù)修明其法制,執(zhí)勢以御其臣下,富國強兵而以求人任賢,反舉浮淫之蠹(dù),而加之于功實之上。以為儒者用文亂法,而俠者以武犯禁。寬則寵名譽之人,急則用介胄之士。今者所養(yǎng)非所用,所用非所養(yǎng)。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觀往者得失之變,故作孤憤、五蠹、內(nèi)外儲、說林、說難十余萬言。然韓非知說之難,為說難書甚具,終死于秦,不能自脫。
韓非見韓國日益衰弱,屢次上書勸諫韓王,但韓王都沒有采納他的意見。因此,韓非痛恨君主在治理國家時不能修明法制,不能憑借手中掌握的權(quán)力駕馭臣子,不能富國強兵而任用賢才,反而去提拔一些輕慢浮夸的蛀蟲,將他們的權(quán)位置于有功實干的臣子之上。韓非認為,儒生會利用文辭來混亂法制,俠士會憑借武力來觸犯禁令。法制寬松時,君主就會寵幸那些徒有虛名的文人;法制嚴(yán)格時,君主就會重用那些穿鎧甲的勇士?,F(xiàn)在國家所供養(yǎng)的都是些沒用的人,有用的人又沒能得到供養(yǎng)。韓非同情那些因為廉潔正直而不容于奸邪的臣子,他考察古往今來的得失變化,遂寫下《孤憤》、《五蠹》、《內(nèi)外儲》、《說林》、《說難》等十余萬字的著作。然而,韓非既深知游說的困難,在他所著的《說難》一書闡述得非常詳盡,可是最終還是死在秦國,未能逃脫游說帶來的災(zāi)難。
人或傳其書至秦。秦王見孤憤、五蠹之書,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韓非之所著書也?!鼻匾蚣惫ロn。韓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悅之,未信用。李斯、姚賈害之,毀之曰:“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王欲并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遺患也,不如以過法誅之?!鼻赝跻詾槿?,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遺非藥,使自殺。韓非欲自陳,不得見。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有人將韓非的著作帶到秦國。秦王嬴政(即秦始皇)讀到《孤憤》、《五蠹》這些文章后,道:“哎呀,如果我能夠見到文章的作者,能夠和他交往出游,那就算是死也沒有遺憾了!”李斯說:“這是韓非所寫的書。”秦王因此立即出兵攻打韓國。韓王最初不肯起用韓非,待到事情緊急,才派遣韓非出使秦國。秦王見到韓非后非常高興,但也還沒有相信并任用他。李斯和姚賈出于嫉妒,遂在秦王面前詆毀韓非道:“韓非,是韓國的公子。如今大王正在打算吞并各諸侯國,韓非終究還是會為韓國考慮,而不會為秦國考慮的,這是人之常情。現(xiàn)在大王既不任用韓非,等他長期居住秦國后再放回,那是在給自己留下禍患啊,不如給他定個罪名,依法處死他。”秦王覺得有道理,遂命令司法官員給韓非定罪。李斯派人給韓非送去毒藥,令他自殺。韓非想要親自向秦始皇陳述是非,可惜始終無法見到。后來秦始皇后悔,派人去赦免韓非時,韓非已經(jīng)死了。
申子、韓子皆著書,傳于后世,學(xué)者多有。余獨悲韓子為說難而不能自脫耳。
申子和韓非子都曾著書立說,這些書也流傳到了后世,學(xué)者們許多都有他們的書。我只是悲嘆韓非能夠?qū)懗觥墩f難》這樣的文章,可惜自己也終究不能逃脫厄運。
太史公曰: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yīng)變化于無為,故著書辭稱微妙難識。莊子散道德,放論,要亦歸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實。韓子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極慘礉(hé)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
太史公說:老子所推崇的“道”,是一種虛無的東西,主張以無為來順應(yīng)自然變化,因此他寫的書措辭微妙而不易理解。莊子宣揚道德,盡情推論,其根本也還是自然無為。申子勤奮自勉,將自己的學(xué)說施行于循名責(zé)實。韓非子將法度作為規(guī)范行為的準(zhǔn)繩,以此來決斷事情,明辨是非,極其嚴(yán)苛冷酷,很少考慮情意。這些,原本都是源于道德的義理,因此老子的思想可以說是相當(dāng)?shù)纳钸h。
前文提到,道家學(xué)說之所以誕生,其根本原因在于要改革周制。法家雖然自成一派,但其在改革周制這點上與道家是一脈相承的,故稱“道法同源”,這也是司馬遷在作《史記》時將老子、莊子、申子和韓非子合并作傳的原因所在。兩千多年來,注解老子《道德經(jīng)》的書汗牛充棟,可惜大多細究于字詞和版本,而忽視其思想的根源和脈絡(luò)。世人若有心研習(xí)《道德經(jīng)》,只讀通行本即可,不必在細枝末節(jié)上皓首窮經(jīng)。如果還想要增加幾本參考書的話,則可閱讀以《莊子》為代表的道家著作、以《韓非子》為代表的法家著作和以《論語》為代表的儒家著作,再輔之以《春秋》為代表的史學(xué)著作,應(yīng)該也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