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姚堯精讀《資治通鑒》第46集

公元前207年 甲午

秦二世皇帝 三年

【原文】冬,十月,齊將田都畔田榮,助楚救趙。

【白話】冬季,十月,齊將田都反叛田榮,協(xié)助楚軍,援救趙國。

【姚論】田榮在奪回齊國政權(quán)、立田儋之子田巿為齊王后,立即著手清理齊國內(nèi)的田建系勢力。當時濟北郡由田建之孫田安占領(lǐng),田都就是奉田榮之命前往攻打田安的,然田都對田榮只顧忙于田氏內(nèi)斗,卻置反秦大義于不顧的行為極其不滿,在得知項羽斬殺宋義的消息后,便主動前往投靠,表示愿追隨項羽一起前往救趙。《資治通鑒》這條記載源自《史記·秦楚之際月表》,但《史記》所載的時間是錯誤的,正確的時間應(yīng)該是在十一月。因為田都助楚救趙必定發(fā)生在項羽殺宋義之后,如果當時的楚軍統(tǒng)帥是正熱衷于同田榮訂立齊楚聯(lián)盟的宋義,那么田都又怎么可能會叛齊投楚呢?必定是楚軍統(tǒng)帥變成田榮的死敵項羽之后,田都的叛齊投楚才有意義。

【原文】沛公攻破東郡尉于成武。

【白話】劉邦在成武擊敗秦國東郡郡尉。

【姚論】

成武地處東郡與碭郡的邊界線上,在碭縣正北偏西105公里左右的位置。此番劉邦出兵成武,與其說是西征,卻更像是北伐。成武位于定陶東南35公里處,而項梁所率領(lǐng)的楚軍主力就是在定陶兵敗被殺,故劉邦此番北上,目的必定是為了收編定陶兵敗后的項梁殘部。

 

【原文】宋義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項羽曰:“秦圍趙急,宜疾引兵渡河;楚擊其外,趙應(yīng)其內(nèi),破秦軍必矣!”宋義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蟣虱。今秦攻趙,戰(zhàn)勝則兵疲,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趙。夫被堅執(zhí)銳,義不如公;坐運籌策,公不如義。”因下令軍中曰:“有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

【白話】宋義率軍抵達安陽(今山東東平西南),在安陽停留四十六天不前進。項羽道:“秦軍圍困巨鹿,趙國情勢危急,應(yīng)當迅速率軍渡過黃河,楚軍從外發(fā)起進攻,趙軍在城內(nèi)響應(yīng),這樣必然能打敗秦軍!”宋義道:“不對。牛虻可以與牛搏斗,卻無法擊敗虱子。現(xiàn)在秦軍圍攻趙國,若秦軍取勝,則士卒勞累疲乏,我們正好可以乘其疲憊發(fā)起進攻;若秦軍不勝,則我們就可以大張旗鼓地往西追擊,必定能擊敗秦軍。因此不如讓秦、趙兩軍先交戰(zhàn)。要說到上戰(zhàn)場披堅執(zhí)銳,我不如您;可要說到在軍帳中運籌策劃,您可就不如我了。”于是向軍中下令道:“若有像老虎一樣兇猛,像羊一樣狠辣,像狼一樣貪婪,倔強而不肯聽從指揮的人,一律處斬!”

【姚注】

①蟣(jǐ):虱子的卵。

【姚論】

由于項羽后來破釜沉舟取得空前輝煌的勝利,是以宋義這番試圖坐山觀虎斗的想法往往被后人批得一無是處,不是嘲笑他迂腐,就是鄙視他怯懦。但實事求是地說,宋義的保守做法并非全然沒有道理。

首先,確實是實力不濟。定陶之戰(zhàn)后楚軍損失慘重,加上劉邦還帶了一部分兵西征,所以宋義所能率領(lǐng)的楚軍人數(shù)絕對不會超過十萬。即便再加上前來救援趙國的各路諸侯聯(lián)軍,總?cè)藬?shù)也不會超過二十萬。反觀他的對手,章邯軍和王離軍的人數(shù)均超過二十萬,總?cè)藬?shù)超過四十萬,比諸侯聯(lián)軍多出一倍都不止。這還只是數(shù)量上的劣勢,若要說到質(zhì)量,無論章邯軍還是王離軍,那都是訓練精良的百戰(zhàn)雄師,而諸侯聯(lián)軍中估計也就楚軍還勉強拿得出手,其它各國軍隊說是烏合之眾一點也不過分。再說到軍令貫徹,秦軍是統(tǒng)一指揮而又分工合理,諸侯聯(lián)軍則是各自為戰(zhàn)而又互相觀望。這樣的兩支軍隊,其實力強弱對比是不言而喻的。宋義在實力如此懸殊的情況下不敢與秦軍正面對攻,這并沒有什么好丟人的。當然,項羽后來破釜沉舟打敗秦軍的確是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但你不能說,做不了或者不敢做這種驚天地、泣鬼神壯舉的,就一定是飯桶草包。

其次,按照懷王之約,楚懷王和諸老將原本內(nèi)定的就是由劉邦來當關(guān)中王。現(xiàn)在宋義按兵不動,某種程度上也是在為劉邦爭取時間,因此這或許不只是宋義的個人決策,而是在貫徹楚懷王的總體戰(zhàn)略。既然正面進攻打不過章邯,那就不如坐視秦趙互斗。趙國被滅之后,還有其它諸侯聯(lián)軍繼續(xù)消耗秦軍,這就為劉邦乘虛攻入關(guān)中創(chuàng)造了機遇。如果劉邦拿下關(guān)中,那就等于端了秦軍的老巢。如果章邯回師救援,宋義則正好乘勢掩殺。倘若現(xiàn)在就與章邯正面對攻,就算打贏了,章邯也可退回關(guān)中拒險自保。更何況,在楚國高層看來,正面對攻是不可能戰(zhàn)勝章邯的。

再次,既然準備與章邯打持久戰(zhàn),宋義就有必要代表懷王來強化齊楚聯(lián)盟,并與田榮就共同關(guān)心的問題交換意見,如共同派兵滅秦,滅秦后的天下局勢安排,是否認同懷王之約等。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宋義會在軍隊行進到安陽后按兵不動,因為安陽正好位于楚國靠近齊國的邊境線上。距離靠得近,這樣談判效率會比較高,而作為象征談判獲得圓滿成功的一項標志性事件,就是田榮聘請宋義之子來齊國朝廷擔任宰相。為此,宋義還親自送兒子到無鹽(今山東東平東南),并設(shè)酒宴大會賓客。

綜合來看,楚懷王和宋義的這套戰(zhàn)略雖然談不上精妙,但也沒有多少過錯,只是在執(zhí)行時太過簡單粗暴,尤其是他們完全沒有考慮軍中頭號戰(zhàn)將、精神領(lǐng)袖項羽的心理感受。自從叔父在定陶兵敗身死,沉浸在悲傷情緒中的項羽不但沒有得到任何安慰,反而是遭到一連串的打擊。先是軍權(quán)被自家所立的懷王奪去,接著是西征的機會被劉邦搶走,再然后是北伐的指揮權(quán)被剝奪。楚懷王給他安排了一位頂頭上司,而這位頂頭上司本是他叔父的手下,是因為反對他叔父才獲得的提拔。軍隊出發(fā)之后,宋義完全不考慮出兵幫他的叔父報仇,卻整天忙著和對他叔父以怨報德的田榮眉來眼去。項羽剛提出主動攻擊的建議,就遭到斷然拒絕駁斥,而且還特別針對他下達一條“違令者斬”的軍令,并通報全軍,這完全是在給他下馬威,當著全體將士的面打他的臉。然而,士可殺不可辱,更何況他是項羽,是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而且這一年他剛好25歲,正是最熱血沸騰的年紀。宋義羞辱完項羽之后,便志得意滿地離開軍營去飲酒高會,這簡直就是在作死。

除了在思維上的不知輕重外,宋義的言論也頗多引喻失義之處,他反駁項羽的第一句就是:“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蟣虱。”可姚堯推演再三,卻始終搞不清楚究竟誰是牛,誰是虻,誰是蟣虱?若從后文力主的不可主動攻秦來看,蟣虱應(yīng)該是指秦軍,可是秦軍如此之強大,強大到令諸侯聞風喪膽,怎么會是蟣虱呢?以秦軍之強大,似乎應(yīng)該是牛才對,可如果秦軍是牛,那么楚趙就是牛虻和蟣虱,可楚軍本來是要去救趙的,又哪里存在可不可以破的問題呢?這樣看來,秦軍就只能牛虻了,那么他所圍攻的趙國就是牛,可從實力和形勢的對比來看,秦趙怎么會是牛虻與牛的關(guān)系呢?況且如果秦趙是牛虻和牛,那么楚就應(yīng)該是蟣虱了。于是,“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蟣虱”這句話對應(yīng)過來就是“圍攻趙國的秦軍,不可以擊敗楚軍”,那既然秦軍不可以擊敗楚軍,那么楚軍就過去擊敗秦軍啊!又何必在安陽畏縮不前呢?宋義無頭無腦地把這樣一個比喻放在最前面,究竟是想表達什么呢?而在駁斥項羽之后,宋義又對全軍頒布一條軍令,并且用“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這樣的詞語來指稱警告項羽,猛如虎、貪如狼這個我們很好理解,可是“狠如羊”算是怎么回事呢?自古以來,羊都是被視為最溫順的動物,是被作為與虎狼的對立面使用的,如“羊入虎口”、“驅(qū)羊戰(zhàn)狼”等。怎么到了宋義的嘴里,羊居然就變成極其兇狠的動物,被拿來與虎狼并稱呢?

由此觀之,我們雖然未能見識到宋義的軍事才能究竟如何,可就其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來的言談舉止而言,要出任楚國上將軍終究是德不配位,才不堪用,即便不在安陽被項羽所殺,日后也必將敗于章邯之手。

【原文】乃遣其子宋襄相齊,身送之至無鹽,飲酒高會。天寒,大雨,士卒凍饑。項羽曰:“將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歲饑民貧,士卒食半菽①,軍無見糧,乃飲酒高會。不引兵渡河,因趙食,與趙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強,攻新造之趙,其勢必舉。趙舉秦強,何敝之承!且國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掃境內(nèi)而專屬于將軍,國家安危,在此一舉,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也!”

【白話】于是宋義派其子宋襄到齊國當宰相,親自送行到無鹽,設(shè)酒宴招待賓客。當時正值天氣寒冷,又連降大雨,士兵們都在挨餓受凍。項羽道:“我們本應(yīng)齊心協(xié)力攻擊秦軍,可現(xiàn)在卻長期在此滯留不前。如今正值饑荒,百姓貧苦,士兵們吃著野菜拌豆子,軍中已經(jīng)沒有了存糧,可上將軍卻在設(shè)酒宴大會賓客。他不盡早率軍渡過黃河,在趙國補充軍糧,與趙軍合力攻秦,卻在說什么‘要乘秦軍疲憊的時候進攻’。以秦軍之強大,攻打新立的趙國,攻克是必然的。趙國被攻克,秦軍更強大,又有什么疲憊可乘呢?況且楚軍剛打了敗仗,大王坐不安席,傾全國之兵交由上將軍統(tǒng)領(lǐng),國家安危,在此一舉。可是上將軍不體恤士卒,只顧著謀取自己的私利,這絕不是社稷之臣所應(yīng)有的作為!”

【姚注】

①半菽:菽(shū),豆類。《史記·項羽本紀》本句記作:“士卒食芋菽”,則本句的意思是士兵們吃著芋頭和豆子。《漢書·項籍傳》本句記作“士卒食半菽”,《資治通鑒》采《漢書》的記載。顏師古為《漢書》注曰:“孟康曰:‘半,五升器名也。’臣瓚曰:‘士卒食蔬菜以菽雜半之。’師古曰:‘瓚說是也。菽謂豆也。’”按照孟康的說法,“半”是個容量單位,那么本句的意思就是士兵們吃著五升的豆子。按照臣瓚的說法,半通“拌”,那么本句的意思就是士兵們用豆子與蔬菜拌著吃。顏師古采納臣瓚的說法,姚堯亦采納臣瓚的說法,這也與下一句“軍無見(xiàn)糧”相呼應(yīng),即軍中現(xiàn)存的干糧已經(jīng)極度稀缺,故而士兵們只能挖些野菜就著豆子充饑。

【原文】十一月,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即其帳中斬宋義頭。出令軍中曰:“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籍誅之!”當是時,諸將皆懾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將軍家也;今將軍誅亂。”乃相與共立羽為假上將軍。使人追宋義子,及之齊,殺之。使桓楚報命于懷王。懷王因使羽為上將軍①。

【白話】十一月,項羽清晨拜見上將軍宋義,就在營帳中斬下宋義的頭顱。出帳后對軍隊下令道:“宋義與齊國密謀反楚,楚王秘密下令讓我處死他!”此時,各將領(lǐng)都被項羽的威勢所懾服,不敢抗拒,都道:“當初率先擁立楚王的,正是將軍一家,如今將軍又誅殺亂臣。”于是共同擁立項羽為代理上將軍。項羽派人追趕宋義的兒子,追到齊國,將他殺死。又派桓楚返回向楚懷王報告情況,楚懷王因此任命項羽為上將軍。

【姚注】

①以上這段記載源自《史記·項羽本紀》,但《史記》原文在“懷王因使羽為上將軍”后還有一句“當陽君、蒲將軍皆屬項羽”,這句話在《資治通鑒》轉(zhuǎn)載時被刪去了。

【姚論】

項羽通過斬首行動重新奪回了軍權(quán),卻也徹底斬斷了自己的退路。他是以宋義停滯不前為由發(fā)動兵變奪權(quán)的,為了維護奪權(quán)的正當合法性,那么不管他心里是否真的這么認為,都只能速戰(zhàn)速決,畢其功于一役了。不僅如此,歷史的巨輪也因項羽的這次斬首行動而提前加速,駛?cè)牒榱鞯霓D(zhuǎn)折點。在此之前,天下局勢原本是存在多種變數(shù)的,因為楚懷王原本是想打持久戰(zhàn),然而現(xiàn)在,全天下的命運都被押在巨鹿的賭桌上。如果楚軍勝,則秦國將再無可以抵御東方六國的軍隊,大秦帝國也將隨之土崩瓦解。如果秦軍勝,則東方六國也將同樣沒有能抵御秦軍的軍隊,再想打持久戰(zhàn)也不可能了。 

懷王之約,是楚懷王親政后做的第一項,也是唯一一項戰(zhàn)略部署。雖然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逆秦制而返周制是違背歷史潮流的,即便戰(zhàn)爭發(fā)展果然如懷王所預(yù)料,宋義通過持久戰(zhàn)的方式打敗秦軍主力,劉邦順利當上關(guān)中王,天下也不會因此而太平,但在當時楚軍新敗之際,制定通過持久戰(zhàn)的方式來消耗秦軍的戰(zhàn)略也還算是貼合實際,并沒有太大的錯誤。可是,當項羽斬殺宋義之后,持久戰(zhàn)已經(jīng)沒有可能,而楚懷王的處境已經(jīng)陷入空前危險的局面。局勢的發(fā)展無非就是這樣三種可能: 

一、項羽為章邯所敗。由于項羽率領(lǐng)的是楚軍主力,則楚國已經(jīng)再也沒有能夠抵抗秦軍的軍隊,楚國必定會被秦軍所滅。 

二、項羽打敗章邯,且率先進入關(guān)中。按照約定,由項羽擔任關(guān)中王,但顯然項羽不會安于做關(guān)中王。項家世代為楚將,與秦朝之間有著國仇家恨,部下又皆為楚人,他們自然想回歸楚國。屆時項羽手握楚軍主力,又能調(diào)動關(guān)中資源,會比章邯更難抵御。 

三、項羽打敗章邯,但未能率先進入關(guān)中。按照規(guī)定,先平定關(guān)中為王,可是項羽將如何安置?按照懷王之約,能夠用來獎勵軍功的土地就只有關(guān)中。如果滅了秦軍主力,立下如此大的功勞,卻不能裂土分王,你讓這些將士們?nèi)绾胃市模?nbsp;

從日后的事態(tài)發(fā)展來看,歷史選擇的是第三種可能,即項羽打敗了章邯,劉邦率先進入關(guān)中。項羽希望楚懷王能夠修改當年的約定,楚懷王則仍然堅持舊約,于是項羽徹底翻臉,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分封天下,并在不久之后殺死了楚懷王。后人談起楚懷王,多對其報以同情的態(tài)度,但是在姚堯看來,楚懷王同樣是敗在戰(zhàn)略上。一個好的戰(zhàn)略家,不僅要在局勢穩(wěn)定時善于籌劃,還要在出現(xiàn)突發(fā)情況時善于應(yīng)變。 

當初陳勝建立張楚政權(quán)后,曾命吳廣為假王領(lǐng)兵圍攻滎陽。由于吳廣久攻不下,導致楚軍將士情緒焦躁。接著又傳來了周文兵敗自殺,章邯精兵逼近的消息,部將田臧遂假借陳勝之命殺死吳廣,將人頭送至陳勝賬下,陳勝無可奈何,只好派使節(jié)將楚國相印送到田臧軍營,任命他為上將軍。表面上看,項羽殺宋義與田臧殺吳廣的性質(zhì)完全一致,懷王處理此事的方式也與陳勝如出一轍,可事實上,懷王的處境比當年的陳勝要好太多,是沒有必要這樣委曲求全的。畢竟,當年的陳勝政權(quán)已經(jīng)完全失控,派出去四處略地的各路將領(lǐng)幾乎全部背叛了他,焦頭爛額之際既無心思,也無實力去懲罰田臧,故而只好吞下苦果。可楚懷王當時的局面還是可控的,楚軍中真正對他不滿的只有項氏舊部,還遠未到眾叛親離的程度。為楚懷王計,當他在得知宋義被殺的消息后,應(yīng)該立刻率領(lǐng)執(zhí)政團隊親赴安陽,就像他在得知項梁兵敗身死的消息后,從盱臺趕赴彭城一樣。項羽斬殺宋義后,明面上給出的理由是“宋義與齊謀反楚,楚王陰令羽誅之。”可見項羽在遭受那么多委屈之后,也只敢假借楚懷王之名,而不敢與懷王徹底翻臉。這支北上救趙的楚軍主力,原本是呂臣和項羽聯(lián)軍,并非所有將士都會聽項羽的話。另外,當陽君英布和蒲將軍雖然過去曾接受項梁的統(tǒng)一領(lǐng)導,但也并未與項羽有直接同屬關(guān)系。如果懷王能及時趕赴安陽,一方面承認項羽誅殺宋義的功勞,一方面讓呂臣重新帶兵,提升英布、蒲將軍的地位,使他們與項羽平級。另外,奉命西征的劉邦軍此時仍然在碭郡一帶收拾陳勝和項梁的殘兵,懷王可立即將其調(diào)往安陽大營。畢竟在項羽斬殺宋義后,當初制定持久戰(zhàn)的大戰(zhàn)略已經(jīng)徹底破產(chǎn),劉邦繼續(xù)西征已無意義,必須趕緊調(diào)回來護駕。此時的懷王無論如何不能再待在彭城,無論他喜不喜歡打仗,都必須和軍隊在一起共存亡。彭城雖然貌似遠離前線,但卻是最危險的地方,因為無論是章邯還是項羽贏得大決戰(zhàn)的勝利,都不會放過他。如果懷王能夠在前線親自擔任主帥,同時匯集劉邦、呂臣、英布和蒲將軍四人與項羽分掌兵權(quán),則必定可以遏制住項羽的氣勢,達到對其既任用又可控制的目的。然而,楚懷王的做法卻是順水推舟地任命項羽為上將軍,所有楚軍皆歸其節(jié)制,那么項羽之后做任何事情就都是合法的了。

從前207年十一月宋義在帳前被殺到前206年一月項羽天下分封,前后共計十四個月的時間,原本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可是我們在史書上卻居然找不到懷王曾經(jīng)采取過任何動作,他幾乎就是在等死。所以,懷王日后為項羽所殺,這事還真怪不得別人,問題還是出在戰(zhàn)略上。

【原文】十二月,沛公引兵至栗,遇剛武侯,奪其軍四千余人,并之;與魏將皇欣、武滿軍合攻秦軍,破之。

【白話】十二月,劉邦率軍抵達栗縣(今河南夏邑),與剛武侯遭遇,奪取其所率領(lǐng)的軍隊四千余人,并入自己的軍中。與魏國將領(lǐng)皇欣、武滿軍聯(lián)合進攻秦軍,將其擊敗。

【姚論】

劉邦的這個舉動非常奇怪,照理說,北上收編項梁殘部后,劉邦就該一路向西,攻打關(guān)中了,為什么此時他反而南下,回到起始點碭縣附近的栗縣呢?項羽殺宋義之事發(fā)生在十一月,當劉邦軍抵達栗縣時肯定已經(jīng)得知消息,但我們現(xiàn)在無法確認的是,當劉邦軍離開成武時,是否已經(jīng)知道此事。如果劉邦是得知安陽兵變后的消息才回師栗縣,則此舉明顯是出于自保,因為倘若楚懷王和項羽因為宋義之死而徹底翻臉,則自己又哪里還有什么資本孤軍深入秦境?如果劉邦是不知道安陽兵變而回師栗縣的,則說明劉邦并不急于攻入關(guān)中,甚至當初搶著要率軍西征的主要目的也不是滅秦,而是要保住兵權(quán),并伺機發(fā)展勢力。劉邦本是楚懷王任命的碭郡長,但當時實際能控制的只有碭郡東南角的一小塊地方,為此,劉邦軍在碭郡的東部做南北折返,以招兵買馬,擴充實力,卻遲遲沒有向西挺進的意思。姚堯以為,劉邦是在觀望巨鹿之戰(zhàn)的動向,他必須等到巨鹿之戰(zhàn)有了明確結(jié)果后才能采取行動。如果章邯在巨鹿戰(zhàn)敗,那么自己西征還能有些勝算。如果章邯在巨鹿戰(zhàn)勝,那自己還談什么西征?隨時都將面臨被章邯截斷后路的風險。因此,相較于項羽的速戰(zhàn)速決,劉邦選擇的是靜觀其變,謀定而后動。不過,必須指出的是,劉邦和宋義還是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宋義率領(lǐng)的是楚軍主力,而劉邦率領(lǐng)的只是偏師;宋義的戰(zhàn)場就近在眼前,而劉邦的戰(zhàn)場是千里遠征,兩人的實力和風險都存在巨大差別,不可將宋義的畏縮不前與劉邦的猶豫觀望混為一談。

【原文】故齊王建孫安下濟北,從項羽救趙。

【白話】故齊王田建的孫子田安攻克濟北郡,追隨項羽援救趙國。

【姚論】

當奉田榮之命攻打田安的田都南下投靠項羽后,田安便順勢占領(lǐng)整個濟北郡,緊接著也南下追隨項羽援救趙國。因此,當時的歷史發(fā)展順序應(yīng)該是,先有項羽殺死宋義,接著田都反叛田榮,投奔項羽,再接著是田安占領(lǐng)濟北,也南下投奔項羽。理清這條脈絡(luò),對于確定宋義扎營的安陽究竟在何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對于這個安陽,歷代史家眾說紛紜。唐代顏師古在注《漢書·項籍傳》時記作“今相州安陽縣”,亦即今河南安陽。

唐代司馬貞在《史記索隱·項羽本紀》中寫道:“按:《傅寬傳》云:‘從攻安陽、扛里’,則安陽與扛里俱在河南。顏師古以為今相州安陽縣。按:從此兵猶未渡河,不應(yīng)即至相州安陽。今檢《后魏書·地形志》,云‘己氏有安陽城,隋改己氏為楚丘’,今宋州楚丘西北四十里有安陽故城是也。”在司馬貞看來,安陽兵變時的楚軍尚未渡過黃河,故安陽不可能位于黃河以北的相州安陽縣,顏師古的說法是有問題的。于是,司馬貞認為安陽另有其地,他在《漢書·傅寬傳》里又找到一個安陽,而這個安陽是在黃河以南的,接著根據(jù)《后魏書·地形志》里找到的材料,推斷宋義扎營的安陽是在“今宋州楚丘西北”,亦即今山東曹縣東。

今河南安陽和今山東曹縣東,這就是關(guān)于宋義扎營的安陽所在的兩種主要說法,歷代史家也多采納這兩者中的一種。可事實上,這兩種說法都有極其嚴重的邏輯漏洞,其中最難解釋的就是無鹽送子。《史記·項羽本紀》上明確記載:“宋義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乃遣其子宋襄相齊,身送之至無鹽,飲酒高會。”無鹽在今山東東平東南,從今河南安陽到此的直線距離約200公里,中間還要經(jīng)過黃河,實際路程當不少于400公里,往返路程就有800公里。又因為“天寒、大雨”,所以路況必定泥濘難行,往返這800公里路差不多要走一個月。試想,宋義并非貪杯無謀的武夫,而是充滿心機的謀士,又與軍方素無瓜葛,是因為懷王的一紙任命才當上楚軍統(tǒng)帥,他怎么敢、怎么會冒著天寒大雨送子送到千里之外,然后整日飲酒高會?以常理而言,如果宋義真的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千里送子,那么他在無鹽飲酒高會就不可只待一天,至少也要待上十天左右。宋義率軍出征時是在前208年后九月,被殺時是在前207年十一月,故《項羽本紀》上說“宋義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在時間上是沒有問題的。可是,如果宋義真的是在安陽止兵四十六天之后,再花四十天的時間千里送子,那么他被殺就絕不可能是在十一月。如果《項羽本紀》上所說的止兵四十六天已經(jīng)把宋義千里送子的四十天算進去了,那么在項羽諫言時楚軍也不過只在安陽駐扎五六天而已,這顯然與當時的語境和史實不合。要真有這四十天的空檔期,項羽早就與各級將領(lǐng)達成一致,在事實上奪取兵權(quán)了,何至于要等到宋義返回后才利用晨朝之機,突然實施斬首行動,然后再用“楚王陰令”做借口懾服諸將?

如果宋義扎營的安陽是在今山東曹縣東,則到無鹽的直線距離約為140公里,實際路程當不少于250公里,往返路程就有500公里,差不多也要走二十天,加上在無鹽飲酒高會的時間,則宋義離開安陽大營的時間也將有一個月,其不合理程度雖較古安陽在今河南安陽稍輕,但本質(zhì)是一樣荒謬的。司馬貞試圖用《漢書·傅寬傳》里的“從攻安陽、扛里”來推斷古安陽是在今山東曹縣,卻不知這條記載更證明宋義大營絕不可能在安陽。傅寬是劉邦部將,所謂的“從攻安陽、扛里”當然是跟隨劉邦攻擊安陽、扛里,扛里即前文所記“沛公道碭,至陽城與杠里,攻秦壁,破其二軍”里的“杠里”,位于今山東曹縣東的安陽地處東郡與碭郡的邊界,在定陶東南30公里處,而定陶正是項梁兵敗被殺之地。因此,《傅寬傳》里的“從攻安陽、扛里”這條記載,正好與《史記·高祖本紀》里所載之“懷王乃不許項羽,而遣沛公西略地,收陳王、項梁散卒以伐秦”相呼應(yīng)。既然楚軍是兵分兩路,由劉邦這一路進攻位于今山東曹縣東的安陽,那么,宋義、項羽這一路又怎么可能還會到這里扎營?況且,宋義、項羽這一路軍隊的任務(wù)是北上救趙,一旦將軍隊駐扎在今山東曹縣東,則其救趙路線必定就是經(jīng)由白馬津北渡黃河,而圍攻巨鹿的秦軍正是通過黃河將位于敖倉的糧草走水運送至前線的。因此,章邯一定會以重兵把守沿途的黃河渡口,以確保糧道的安全,那么項羽在兵變后率楚軍從白馬津渡河,就勢必要在渡河時與對岸的秦軍展開激戰(zhàn),可是在史書上卻沒有留下任何相關(guān)記載,仿佛楚軍渡河是如入無人之境一般。

由此可見,無論宋義扎營的安陽是在今河南安陽還是今山東曹縣東,都是極其不合理的,這個安陽必定是位于另外一個地方。事實上,古代曾經(jīng)取名叫“安陽”的地方非常多,而要確定宋義扎營的安陽究竟在何處,其最關(guān)鍵的線索就是我們剛才反復討論的“無鹽送子”。由于宋義絕不敢長期離開軍營,所以安陽必定位于無鹽附近。又由于送子的目的地是前往齊都臨淄,所以安陽不可能位于無鹽的北面和東面,而只能是位于無鹽的西面和南面。

無鹽位于今山東東平東南,東平之西有一山,名“安民山”。酈道元《水經(jīng)注》上記載:“濟水西有安民亭,亭北對安民山,東臨濟水,水東即無鹽界也。”由此可知,安民山就位于無鹽的西面。《東平縣志》上記載:“境故多水患,河、汶、濟三水環(huán)山,流民籍以安,故名。”意思是說,安民山被黃河、濟水、汶水三條河流環(huán)繞,每當洪水泛濫,流民就會遷徙到山上以求安居,故名“安民山”。《明史·地理志》載:“(東平)州西有安山,亦名安民山。”可知安民山在古時亦稱為安山。古人在給地方命名時,常以山之南、水之北為陽,因此,如果要給安民山以南命名,這個地方就應(yīng)該稱為“安陽”。

東平縣西南毗鄰的縣是梁山縣,梁山縣東北部一帶在古時常以“安山”為名。1949年10月,梁山縣下轄九個區(qū),其中一個區(qū)名叫“大安山區(qū)”,此后行政區(qū)劃多有調(diào)整,但“安山”之名一直保留。1984年2月,梁山縣設(shè)6個區(qū),5個鎮(zhèn),27個鄉(xiāng),其中一個區(qū)名叫“小安山區(qū)”,下轄小安山鄉(xiāng)、館驛鄉(xiāng)、李官屯鄉(xiāng)、大安山鄉(xiāng)、商老莊鄉(xiāng)。1986年1月,梁山縣將小安山區(qū)所轄的大安山鄉(xiāng)、商老莊鄉(xiāng)(23個村莊)劃歸東平縣。至2000年前后,原小安山區(qū)仍留在梁山縣的部分逐漸演變?yōu)樾“采芥?zhèn),被劃入東平縣的大安山鄉(xiāng)和商老莊鄉(xiāng)合并為商老莊鄉(xiāng)。因此,宋義扎營的安陽大致就在原梁山縣小安山區(qū),即今東平縣西南和梁山縣東北一帶。

在確定了宋義大營所駐扎的安陽的位于今山東東平西南之后,那么所有關(guān)于這段的歷史疑問就全都能夠豁然開朗了。請看下面這張地圖:

趙國位于楚國的西北方,因此楚軍要想援趙,就一定要北渡黃河。從楚都彭城出兵渡河,行軍路線只有兩條:一條是先西北向,由碭郡入東郡,經(jīng)東郡的白馬津渡河,渡河后北上巨鹿;另一條是先北向,由薛郡入濟北郡,經(jīng)濟北郡的平原津渡河,渡河后西向巨鹿。由于劉邦“為碭郡長,將碭郡兵”,之后又屢屢北上東郡,所以宋義、項羽這一路原擬的行軍路線就絕不可能是由碭郡經(jīng)東郡的白馬津渡河,而只會是由薛郡經(jīng)濟北郡的平原津渡河。濟北郡為齊國所有,楚軍要想深入濟北郡,就必須征得齊國實際控制人田榮的同意,這也正是宋義將大營駐扎在安陽的原因所在。安陽和無鹽皆位于楚國薛郡的最北端,再往北就要進入齊國濟北郡了,而濟北郡當時的情況非常復雜,田都正奉田榮之命在此攻打田安。

這樣看來,宋義之所以會在安陽停留四十六天,除了坐山觀虎斗的因素之外,也是因為雙方互派使節(jié)談判不得不需要這么長時間。在伐秦的問題上,齊楚之間并無矛盾,在援趙的問題上,齊楚之間同樣并無矛盾。雙方爭執(zhí)的焦點,仍然是如何處理故齊王田建一系的勢力,當初項梁要求田榮出兵伐秦,田榮提出的條件就是楚國殺死田假、趙國殺死田角、田間這些故齊王田建一系的勢力。在遭到楚、趙的拒絕后,田榮便怒不出兵,也由此加深了與楚、趙之間的矛盾。如今,田假仍在楚國,田角、田間仍在趙國,田安又在濟北郡建立割據(jù)政權(quán)。不解決這些問題,田榮是不可能與宋義聯(lián)兵伐秦的。四十六天之后,雙方終于達成共識,而確認達成共識的標志就是宋義之子前往齊國擔任宰相,以作為齊楚聯(lián)盟的溝通紐帶。這樣,宋義才會“身送之至無鹽,飲酒高會”,其主要原因當不是溺愛兒子,更不是尋歡作樂,而是要為齊使餞行,共慶盟約的達成。

齊楚聯(lián)盟的達成,于齊于楚都是有利的,可對于項羽卻是極為不利,其地位和作用勢必將進一步被削弱。項羽兵變前曾對諸將有過一番談話,談話中對宋義的指責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宋義止兵不前,貽誤戰(zhàn)機;二是士兵挨餓受凍,不能“因趙食”。可現(xiàn)在齊楚聯(lián)盟既已達成,宋義很快就會率領(lǐng)楚軍北上,齊國也會為楚軍補充糧草。到那個時候,項羽再想發(fā)動兵變將毫無正當性,因此他必須趕在宋義剛送子飲酒歸來,尚未下令出兵北上時就對其突然實施斬首行動。

關(guān)于田都叛齊,《史記·秦楚之際月表》的記載是“齊將田都叛榮,往助項羽救趙。”《資治通鑒》轉(zhuǎn)載時記作:“齊將田都畔田榮,助楚救趙。”兩相比較之下,《史記》的記法更為精準。按照《資治通鑒》的記法,似乎田都背叛田榮的原因是為了“助楚救趙”,可事實上田榮是不反對“助楚救趙”的,他與宋義達成的齊楚聯(lián)盟的實質(zhì)就是助楚救趙。真正令田都下決心背叛田榮的,是《史記》所載的“往助項羽救趙”。如果楚軍仍是宋義為帥,則田都叛榮的結(jié)果必定是被宋義扭送至田榮處軍法處置。可是安陽兵變之后,楚軍主帥變成了項羽,其下一步必定是率楚軍北上濟北郡,而此時的田都正率軍在濟北郡攻打田安。當初田榮被章邯圍困于東阿時,是項梁、項羽叔侄率楚軍擊敗了章邯。因此,作為田榮部將的田都,必定深知項羽的勇不可當,遂主動率軍前往投靠。田都投靠項羽后,田安便得以占領(lǐng)整個濟北郡,而后引項羽軍北上,經(jīng)平原津渡過黃河。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鉅鹿之戰(zhàn)前的政治博弈。
巨鹿之戰(zhàn)后,兩個小人物是如何逼迫章邯率20萬秦軍投降的?
巨鹿之戰(zhàn)后,章邯明明還手握重兵,為什么最后選擇不戰(zhàn)而降了呢?
“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戰(zhàn),何以成為秦末最關(guān)鍵一戰(zhàn)?
殺主將奪兵權(quán),項羽發(fā)動巨鹿之戰(zhàn)時劉邦在做什么?
山東出土一塊陶片,上寫有二字顛覆歷史,難怪項羽能全殲50萬秦軍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山阴县| 屯门区| 闸北区| 那坡县| 聂荣县| 永寿县| 麻栗坡县| 灵石县| 怀来县| 大新县| 凉城县| 竹溪县| 鄂温| 龙南县| 台北县| 新昌县| 中江县| 太仆寺旗| 汤阴县| 日喀则市| 康保县| 乌拉特后旗| 长治县| 东乡县| 简阳市| 台中县| 南和县| 文成县| 醴陵市| 宝兴县| 丹江口市| 巩义市| 英德市| 蒙山县| 湄潭县| 洞口县| 长乐市| 上蔡县| 监利县| 法库县| 鸡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