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10月10日,一聲槍響注定了大清帝國的末日。真正滅亡清朝的,不是孫文,不是袁世凱,而是武漢三鎮的一群普通士兵傾覆了大清。
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已經故去的滿清托孤重臣:張之洞。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又是總督,稱'帥',故時人皆呼之為'張香帥'。 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張香帥和曾國藩、李鴻章以及左宗棠左公并列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為什么說是張之洞滅亡了清朝呢?只能說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張之洞是天子門生,但這個人很有意思。他既是傳統的官僚,卻又非常開明。他維護儒家的帝位,卻又積極尋求變法,想讓清朝出現中興局面。他仇視革命黨,只要造反起義,他抓住就絕不手軟。變法本想維護清朝,沒想到卻成了革命的大本營張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領,后成為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督鄂17年間,張之洞力主廣開新學、改革軍政、振興實業,由此湖北人才鼎盛、財賦稱饒,成為當時中國后期洋務新政的中心地區。尤其是甲午戰敗后,張之洞支持“戊戌變法”,在武漢創辦了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三江師范學堂(今南京大學前身)、湖北農務學堂(今華中農業大學前身)、湖北工藝學堂(今武漢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科技大學前身)、湖北武昌蒙養院、慈恩學堂(南皮縣第一中學)、廣雅書院等。這些學校的本意是為大清朝輸送新一代的人才,是為維護清朝統治而生。
這些開明的學堂,不僅促使學生慢慢同情并傾向于革命,還促使武漢三鎮的新軍默默的加入了革命黨。這些都是張之洞未曾料到的,但眼看清廷腐敗不堪,張香帥是否對革命也抱有了希望呢?這不得而知。
宣統元年(1909年)8月,張之洞病重,攝政王載灃探望,臨死之時還是念念不忘天下安危,提出要善撫民眾。載灃揚揚得意道:'不怕,有兵在。'當天,張之洞在哀嘆“國運盡矣”聲中逝世。《清史稿·張之洞傳》記載:張之洞是個清官,且又'愛才好客',做了數十年的封疆大吏,到死,'家不增一畝。' 這和“宰相合肥天下瘦”的李鴻章有本質的差別。一個為公,一個為私。
張之洞一生維護清朝,但沒想到推翻清朝的就是在他坐鎮的武漢發起。辛亥革命成功后,孫中山評論說:“張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