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看到一個話題#王心剛的演技怎么能趕上馮喆?#
而且大家的發言還很踴躍。
我覺得很有必要談談我自己的看法。
畢竟這兩位昔日顏值逆天的銀幕男神,都是我最喜愛的表演藝術家之一。
他們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可以說是在銀幕上最帥氣的兩位男明星。他們都以高顏值取勝,在老電影中所扮演的角色,又全都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他們所主演的電影,我大部分都看過。
這個問題是:王心剛的演技,真的比不上馮喆嗎?
我想從三個方面,來說說我對他們的認識。
一個演員演技的好壞,除了表演天賦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對角色的理解,和對角色所處環境的認識,以及對角色性格的形成,能夠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而這些,都需要演員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人生體驗。
用一句話表達,就是都需要積累。
不同的演員,因為各自的人生的經歷不同,所接受的教育和所形成的世界觀不一樣,那么他們對角色的理解和認識,一定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馮喆和王心剛,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他們實際上是屬于兩個時代的演員。
馮喆是和趙丹、石揮、孫道臨等同時代的男星。而王心剛,則和于洋、龐學勤、郭振清等一樣,是新中國培養起來的電影演員。
馮喆比王心剛大12歲。
他1920年出生于天津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父親擁有清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大學的學位,而母親則是武漢大茶商的女兒。因此他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從言談舉止,到行為禮儀,都得到了嚴格的訓練,和規范的引導。
所以我們看馮喆在銀幕上無論扮演什么樣的形象,都顯得彬彬有禮,不是沒有原因的。
而王心剛則于1932年1月1日出生于遼寧大連。他雖未出生在一個大富之家,然而父母也都是知識分子,家教比較嚴,總是教育孩子凡事低調不張揚,“路徑窄處,須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時,須減三分讓人食”。所以王心剛雖然從小就愛好文藝,可與別的喜歡顯擺的同齡人所不同的是,他一向都顯得內斂而謙遜。
而這,也大概是無數影迷最喜歡他的原因之一。
馮喆在中學畢業后,考入了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學習音樂,但因為戰亂,他不得不休學。又因為喜歡表演,所以在好朋友韓非的推薦下,他進入到了上海劇藝社做演員,在舞臺上出演了多部話劇,磨煉了自己的演技。
后來,很多網友都說,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現在銀幕上的那些演員,表演基本功都很扎實,演技也耐人琢磨。我想這可能與他們大部分都經歷過嚴格的舞臺訓練和表演實踐,有很大的關系。
王心剛也是先從話劇演員做起。他17歲那年高中畢業,參加了在沈陽舉辦的文藝骨干訓練班,然后他就進入了部隊文工團,成了抗敵話劇團中的一員,在多部話劇中出演角色。
馮喆和王心剛都擁有出眾的外形,他們那俊美的面龐,都仿佛是專為“大銀幕”而生,經得起特色的考驗。所以在馮喆26歲那年,他就被上海的多個電影劇組選中,從此在影壇嶄露頭角。而王心剛則是在24歲那年,被長影廠的廣布道爾基所看好,并因為在電影《寂靜的山林》中出演男主角馮廣發,而聲名鵲起。
他們都是一出道,便引起了電影界的關注和無數影迷的喜愛。
馮喆所處的那個時代,上海的電影業正處于劫后逢生的發展狀態,各電影廠都摩拳擦掌,爭取拍出好影片以占領更大的市場、贏得更多的觀眾。馮喆因此得到眾多展現才華的機會。他在《裙帶風》、《憶江南》、《戀愛之道》、《風雨江南》等影片中都有出演角色,并且小生、老生都演過,積累了經驗,拓寬了戲路。
而王心剛出道的時候,正遇上電影界大力培養適合扮演“工農兵形象”的年輕演員。王心剛長得帥氣無敵,又是軍人出身,銀幕形象正氣凜然,正是當時大銀幕最需要的類型。所以他演完《寂靜的山林》,就再未回到抗敵話劇團,而是一部接一部地拍電影。直到1958年,他調入八一廠,成為了專業電影演員。
馮喆在50年代初,經歷過一次“脫胎換骨”的轉型。他雖然表演基本功扎實,而且戲路很寬,可塑性很強,然而他是從“舊時代”走過來的演員,身上難免沾染一些必須根除的東西。馮喆對此表現積極。他努力改變自己,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新中國電影的創作中。
1952年,他在上影廠拍攝的大片《南征北戰》中出演了高營長一角。這是他所塑造的一個全新的銀幕形象。為了演好這個角色,他專門下部隊鍛煉,體驗生活,從許多官兵身上,找到了人物的影子。結果,《南征北戰》上映后,馮喆扮演的高營長,立刻受到了觀眾的喜愛。
此后,馮喆作為上影廠演員劇團的主要演員,又出演了《淮上人家》、《鐵道游擊隊》、《羊城暗哨》、《沙漠追匪記》等電影,扮演了農民、游擊隊政委、公安偵察員、騎兵班長等角色。他的表演樸實無華,又真實可信,他由此成為了全國觀眾最喜愛的電影明星之一。
而這時的王心剛,似乎大有后來居上之勢。尤其是成為八一廠演員后,他立即成為力捧的小生,接連在《海鷹》、《勐垅沙》、《紅色娘子軍》等電影中出演男主角,而且無一例外,全都是英氣逼人的軍人形象。這使他擁有了“銀幕第一小生”和“銀幕軍人專業戶”的稱號,受到無數影迷的追捧。
1962年,王心剛還被評為了“22大明星”之一。而同樣擁有精湛演技的馮喆,卻榜上無名。因為這時的他,正遭遇著人生中最嚴重的挫敗和打擊。
1960年,剛剛主演完《沙漠追匪記》的馮喆,突然被傳出“街頭追女”的緋聞。盡管馮喆百般解釋,但莫衷一是。大家對這件事似乎都諱莫如深,談起來也都言辭閃爍。然而最終的結果是馮喆被安排去了遠在西南的峨眉電影制片廠。而當時的峨影廠,還并不具備拍攝故事片的能力。
此后馮喆又主演過兩部影片,一部是上影廠拍的《金沙江畔》(馮喆出演這部電影屬于臨時頂替。因為原定在影片中出演男主角的趙聯,在四川拍攝外景時,有強烈的高原反應,所以劇組不得不趕緊找峨影廠的馮喆來救場),一部是西影廠拍的《桃花扇》。在峨影廠,馮喆也僅在一部紀錄片中擔任了解說。
馮喆在峨影廠的那段時間,他經歷了人生中最為苦悶、難熬的時光,他思索過、迷茫過,也掙扎過。這一切對于一個藝術家來說,其實都是深刻的生活體驗。如果用于以后的藝術實踐,那么他所塑造的角色,一定會更加生動感人。
然而他卻再也沒有機會了。1969年6月2日一早,馮喆突然被人發現已上吊身亡,死因至今未能查明。他當時年僅49歲。
王心剛在特殊的年月也有很長一段時間無戲可拍。1965年在《秘密圖紙》中出演過陳亮一角后,他直到1974年才重新出現在電影《偵察兵》中,出演偵察兵郭銳。這時他雖已人到中年,但銀幕風采不減當年。
王心剛比馮喆更為幸運的是,他在晚年仍獲得了良好的創作空間。他在《綠海天涯》、《傷逝》、《知音》、《蘇祿國王與中國皇帝》等電影中都出演了男主角,演技愈發成熟穩健。2006年,72歲的他,還出現在了電影《我的長征》中,令觀眾倍感親切。
馮喆和王心剛,因為人生經歷不同,所處的環境不一樣,所以他們的表演也是有很大區別的。馮喆受40年代演員們的影響比較大,那時候的演員,在表演上大都講究優美風雅,清新脫俗。解放后他又逐漸形成了自己樸實、雋永、含蓄的表演風格。
而王心剛是部隊培養起來的演員,表演中規中矩,又因為他成長于“工農兵形象高于一切”的時期,所以他的表演更具有時代特色。
但不管怎么說,他們所塑造的銀幕形象,都很深入人心。這一點毋容置疑。
演員的外形和氣質重不重要?
當然很重要。
因為演員的最終任務,就是以自身作為創作材料和工具,來塑造各種不同的人物形象。
而馮喆和王心剛,顯然都是以俊美的外形所取勝的好演員。
馮喆身材高挑、眉目如畫、溫文爾雅,兼具標準美男的陽剛和俊逸。
王心剛相貌堂堂、英姿勃發、眉宇之間充滿剛毅之氣,是銀幕上百年難遇的“英俊小生”。
兩人的氣質也很出眾。
而氣質的形成,與一個人的經歷、學識、修養、個性、行為方式等,都有著直接的關系。
所以我們在銀幕上所看到的馮喆和王心剛,他們實際上呈現出了截然不同的兩種氣質。
馮喆給我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溫和敦厚。
無論是在《南征北戰》、《鐵道游擊隊》、《沙漠追匪記》、《金沙江畔》等電影中扮演軍人形象,還是在《淮上人家》中扮演農民,還是在《桃花扇》中扮演才子,實際上他都體現出了一股文質彬彬的書卷氣。
我覺得這也是他的銀幕形象,最打動人心,也最有魅力的地方。
而王心剛呢,他所體現出的玉樹臨風和剛毅堅定,以及矢志不移的軍人氣質,都令人過目不忘。這也是他能夠成為“銀幕軍人”形象最佳詮釋者的最重要的原因。
《海鷹》中的張敏臨危不懼、沉著冷靜,《勐垅沙》中的江洪心懷坦蕩、從容鎮定,《紅色娘子軍》中的洪常青意志堅強、成熟穩重,《偵察兵》中的郭銳智勇雙全、目光凜凜,《知音》中的蔡鍔器宇軒昂、頂天立地……
這些軍人形象之所以神形兼備,我覺得很重要的原因,是王心剛本人的氣質,為每個角色都憑添了無盡的魅力。
演技是什么?
演技就是身臺形表。
準確來說,就是演員對不同人物在特定環境下所展現的表情、眼神、體態、動作、語氣等的全面把握和精準程度。
越是成熟的演員,他們在這方面的表現就更為準確細膩。
如此說來,馮喆和王心剛,都算是非常優秀的演員。
他們都曾在不同的電影中扮演過中國軍人的形象,但各有不同。
比如我們看馮喆在電影《南征北戰》中所扮演的高營長,就與我們在當時銀幕上所司空見慣的同類角色有很大區別。
后來,有人說他在《南征北戰》中的表現太“溫”,沒有體現出一個部隊營長的粗獷和豪邁。對此我有不同看法。
馮喆的確并沒有過多地從外在形式上去突顯高營長的人物身份,而是深入到了角色的內心,去演繹高營長“骨子里的東西”。
轉移途中遇見救助過自己的趙大娘時,他心情激動,但卻并沒有用夸張的語氣和神態,來表現自己的喜出望外,而是用柔和的話語,和深切的眼神,來表達出高營長和趙大娘之間如親人般的軍民魚水情。
這樣的表現顯然更加真實,因為中國人,對于情感的表達,一向都很含蓄。
從馮喆真摯的表演中,也讓我們看到了高營長充滿人性美和人情味的一面。
然而當張連長問:“上級要拉咱們到哪兒打呢?后面的敵人已經跟了四五天了!”時,他的語氣又是那么斬釘截鐵:“讓他們跟吧,遲早會收拾他們!”強硬的態度又體現出了一個軍人特有的自信。
還有他對趙大娘說:“我們早晚準打回來”時,那語氣、那神態,又是多么的硬氣?
所以,誰說部隊營長就不能很“內秀”?
馮喆在表演時,的確很習慣“往里收”,然而這樣卻更能體現人物的心理。一個演員能讓觀眾真切地感受到角色的內心,我覺得這樣的表演,才最高級。
此后,馮喆在《鐵道游擊隊》、《羊城暗哨》、《金沙江畔》等電影中的表演,都具有同樣的特點。
他的表演從不過火,但卻總能準確地體現出人物的性格和特定環境下的所思所想。
而王心剛的表演,又有很大不同。
他給我們的最大的感受,就是充滿激情。
尤其是在一些重點戲份中,他會通過多種手段,來強化和突顯人物的激烈情緒,從而達到感染觀眾、震撼人心的目的。
咱們以他在《紅色娘子軍》中的表演為例。
紅石鄉娘子軍連成立的時候,他所扮演的洪常青作為黨代表講話,他的語氣是那樣的慷慨激昂,他的神情是那樣激情澎湃,他的眼中甚至飽含淚水。但觀眾卻絲毫不覺得他的表演過火,反而因他的演繹而產生“共情”。因為他的表現,正是洪常青這個角色,所該有的狀態。
還有啟發瓊花“放眼全國”的那場戲,洪常青講起自己的身世。王心剛借用了砍椰子的動作,來強化角色的內心活動,當說到悲憤之處時,他會將刀子重重砍下去,以表達角色的滿腔仇恨。
而當吳瓊花問起洪常青瞎眼母親的下落時,王心剛又借用仰頭喝椰汁的動作,來詮釋洪常青對母親的思念,和誓要粉碎舊世界的決心。
還有最為廣大影迷所津津樂道的“洪常青英勇就義”的那場戲,多么的感人肺腑?
那么王心剛又是如何演繹的呢?
當洪常青尚在南霸天獄中的時候,他的內心就已經做好了慷慨赴死的準備。所以當南霸天前來對他審訊的時候,王心剛用堅定的眼神,來體現了洪常青堅不可摧的意志。
當南霸天厚顏無恥地對洪常青進行威逼利誘時,王心剛又用噴火的目光,和剛毅的神情,通過層層遞進的情緒演繹,來體現了洪常青的鋼鐵意志和獨立人格。
當惱羞成怒的南霸天,將洪常青綁在大榕樹下,決定要“斬首示眾”時。導演用了一個急速推近的鏡頭。王心剛在這個鏡頭里,神情有些微的變化,但眼神卻始終威武不屈地盯著娘子軍連隊所在方向。這個眼神,多么準確,又多么感人?
還有最后,當大火熊熊燃燒起來,洪常青在大火中高聲呼喊口號時,王心剛的神情是那么大義凜然,極具排山倒海之勢頭,而他的聲音又是那么鏗鏘有力,頗具地動山搖之威力。這場戲,又令多少觀眾為之動容?
后來,有網友討論過王心剛的表演,是否有“過火”之嫌疑?我認為并沒有。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王心剛正是通過藝術的創作手段,才達到了感人至深的效果和目的。
王心剛在后來主演的《偵察兵》、《知音》等電影中,用同樣的創作方法,呈現了太多經典橋段。那些畫面,像烙印一樣,深植在了我們的腦海之中。
所以,馮喆和王心剛的表演,雖有很大的不同,但誰能說他們的演繹,誰更好,誰更不好呢?
我欣賞一個演員的表演,還會特別留意他們在聲音和臺詞方面的表現能力。因為這是演員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
馮喆和王心剛的聲線是有很大區別的。
馮喆的嗓音非常渾厚,且充滿磁性。他的臺詞功底非常深厚,雖有抑揚頓挫,卻又穩如泰山,所表達的語境和潛臺詞,都十分準確。
王心剛的嗓音具有很高的辨識度,就像山泉一般清澈明亮。他的臺詞處理也很有特色,對重音、停頓以及節奏等技巧的把握均恰到好處。這也是他每出演一部電影,就總會留下幾句令人難忘的經典臺詞的重要原因。
今天,當我看到“王心剛的演技怎么能趕上馮喆”這個話題時,我的第一個想法就是,兩個優秀的男演員,他們各有各的好,又各具各的妙。就算稍有差異,卻也難分伯仲。
他倆都屬于令人敬佩的表演藝術家。在過去的時光里,他們通過一個個生動的銀幕形象,給我們帶來過太多的溫暖和感動。因此我們將永遠感謝他們。
那么說到馮喆和王心剛這兩位昔日的男神,大家覺得,他們倆的演技,是否真的有所區別呢?歡迎大家通過留言區,與更多網友和影迷進行互動。
文/DJ雅清編輯部:阿杰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DJ雅清(yaqngzhuli99)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還不過癮?試試它們
郭允泰:我們欣賞的好演員 性情中人 一生光明磊落 也一生吃盡苦頭
昔日貌美女星 顏值不輸王曉棠 王心剛老搭檔 只演兩部電影 71歲便去世
李炎和王心剛:割舍不斷的戰友情,如今一個91歲,一個已去世26年
《艷陽天》一波三折拍了七年 男主角原定龐學勤 為何換成張連文?
記得《保密局的槍聲》中老三扮演者嗎?帥氣男星如今82歲近況如何
70年前的銀幕女神 拍戲不多曇花一現 但清水出芙蓉的模樣 真好看
兩位大明星,用15張照片,告訴所有年輕人:什么是真正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