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修養(dào dé xiū yǎng)是人的
道德活動形式之一。是指個人為實現一定的理想人格而在
意識和
行為方面進行的道德上的自我鍛煉,以及由此達到的
道德境界。不同社會、時代和階級的道德修養有不同的目標、途徑、內容和方法。
道德實踐亦稱“道德活動”。是指人類生活中受一定的道德意識指導和影響而進行的社會活動包括個體行為和群體活動。其基本活動形式是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通過善惡、榮辱、正義和非正義等價值評價,來調節個人之間、個人與集體和社會之間的利害關系。此外根據一定的道德體系和道德理想對人們所進行的道德教育、道德修養和對社會行為是非善惡的辨別等,也是道德活動的表現形式。道德活動是道德現象的主要組成部分,道德現象包括道德活動現象、道德意識現象和道德規范現象。它們既相互區別,又密不可分。道德活動是一定的道德意識得以形成的實踐基礎,并且能使已經形成的道德意識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道德意識是道德活動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并反過來對道德活動起指導和制約作用。人類的道德活動足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文化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一定的道德活動都有與其內容相適應的形式,隨著社會關系的變化,道德活動的內容及其形式也隨之發生變化。
現代心理學界對意識的理解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意識概念認定,意識是賦予現實的心理現象的總體,是個人直接經驗的主觀現象,表現為知、情、意三者的統一。狹義意識概念則指人們對外界和自身的覺察與關注程度。 行為是一個漢語詞匯,拼音為xíng wéi,基本意思是舉止行動;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現出來的外表活動。如:做出動作,發出聲音,作出反應。出自《荀子·非十二子》。
道德境界是指人們從一定的道德觀念出發,在道德修養過程中形成的覺悟。它標志著人們的覺悟程度和精神情操所達到的界限。是一定的歷史條件和社會實踐的產物。在階級社會中,由于人們所處的階級地位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和道德觀,他們對道德的要求,對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的接受、理解程度就不可能相同,形成不同層次的道德境界。即使處在同一階級或階層中,由于人們所處地位和個人道德修養的差異,他們的覺悟水平和精神情操也有程度上的不同,形成道德境界的高低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