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美生活過很多年,對美國和加拿大的教育,尤其是對中小學基礎教育情況比較了解。以加拿大為例,加拿大各地的基礎教育對所謂的“問題”學生還是關愛有加的,處處體現(xiàn)出一種人文的關懷。
這里我所說的加拿大的“問題”學生指的是兩種情況,一種是患有大腦智障等疾病的學生。記得我女兒上小學時,全班16名學生中有一名患有先天性大腦智障的疾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語言也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樣表達,思維異常,反應遲鈍。為此,學校專門給這位特殊的學生配備了一名專職生活教師,負責他在學校時的一切生活、游戲、學習。上課時其他學生在聽老師講課,他可以在生活老師的陪伴下玩玩具、畫畫等。下課了,同學們都跑到操場上玩去了,老師帶著他看別人踢球、玩耍。中午吃飯時他還得讓老師陪伴左右,有時老師還要一口一口地喂他吃。加拿大的學校有對智障的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懷與照顧令我印象深刻。
加拿大另一種有“問題”的學生指的是學習成績不好、整日游手好閑、曠課之類的孩子。這類孩子多見于高中階段。加拿大的學校和老師對待這類“問題”學生似乎與我們一樣,沒有太多的辦法,也多是采取正面批評教育和與家長溝通的方式,力求采取”雙管齊下”的方式解決問題。但問題是,加拿大的青少年到了青春期后都相對獨立、崇尚自我,說教起不了多少作用。我曾就孩子的教育問題與當?shù)貙W生家長們聊天,他們對自己特立獨行的“問題”孩子也束手無策、無能為力,也只能任其發(fā)展。不過,作為家長總會對孩子強調(diào)說,孩子將來要對他們自己的任何選擇負責。可想而知,這樣下去結(jié)果必然是這些“問題”孩子中學能否正常畢業(yè)都成了問題(加拿大中學的平均畢業(yè)率為95%左右),今后只能當個“藍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