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字的時候不是為了快點寫完,而是能夠享受每一個字的當下,帶著歡喜,心寫字,心就安在了一橫一畫之中。
心安茅屋穩,性定菜根香。當心安的時候,便是生命的圓滿。在生命的圓滿中本具智慧,本具歡喜,慈悲,信念和理智。
但是人心難安,不是在欲望里就是在煩惱中。把心安在何處,是每一個人都要求索的重大人生課題。
《定風波》
宋·蘇軾
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
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心為什么會不安?
心安是不需要理由的,心不安才需要理由。反過來應該問問自己的心緣何不安。
什么叫心中有無盡寶藏?
心中有無盡寶藏是指心是圓滿的,可以變換生發出無盡的寶藏。例如平靜的大海就是心之本體。微波粼粼,小的波叫浪花,大的叫浪濤,再大的一點的叫巨浪,特別巨大的成為海嘯。
無論是浪花、浪濤、巨浪還是海嘯,都是從平靜的海面上生發出來的。其背后的本質是一樣的。
心比作大海,那么“念”,就是浪花大一點的念頭成為了想法,再大一點的成為了理念,更大一點的成為了信念,對信念的堅守成為了信仰。無論念頭、想法、理念、信念還是信仰,其背后的本質都是一樣的。
一陣狂風暴雨,海面波濤洶涌,在風雨過后海面又平靜如初,對于大海來說,沒有增色一分,也沒有虧損一毫。
心念的起伏也是如此,無論悲傷恐懼還是快樂興奮等到回歸平靜,心的本質,依然如故,不增不減不垢不凈,這就是心中擁有無盡寶藏的秘密。
我們依據各自的因緣,發明出不同的寶藏,人人皆有寶山,各入其山,各尋其寶。有的人找到,有的人沒有找到,無論找到沒找到,寶山擁有無盡寶藏的本質并沒有改變。
一念一世界,一念起即是生,一念落即是死,我們每天都在生死輪回之中,我們要生在何方,歸于何地,全由我們的心靈品質決定的,而我們需要通過“心念”來檢測我們的心靈品質:
一念在善,便是善人,
一念在惡便是惡人;
一念在慈悲喜舍便是菩薩,
一念在迷妄,執著便是凡夫;
一念在為天地立心,為眾生立命,便是圣賢,
一念為自己私意而營營茍茍便是凡夫;
一念覺便是佛,一念迷即是凡夫。
一念在仁義禮智信上便是君子,一念在無知無畏無禮無德,便是小人。
君子坦蕩蕩,心念在自成其智,能用心當下,覺知覺行,在其位謀其職、盡其職、成其職,君子不憂不懼不疚不自欺不欺人,便是此心光明,便是無善無惡心之體。
心念在圣在凡,全由我的“意”決策。意者,心之音,也是立今日之心。
將心立于何處?安于何處?歸于何處?全由我“意”決定。
“意識”清晰,力量足便能主宰,“意識”不清晰,力量不足便不能主宰,就做不了自己的主人,成為不了自己想成為的樣子。不清晰,不知道自己想成為怎么樣的人,只能任由心隨境轉,隨波逐流,流浪生死苦海。
“意識”為什么不清晰,力量不足?
是因為我們沒有正確的知見,沒有堅定的意志,沒有無所畏懼的勇氣。就是不正知、不正見,不知正,不知止。
所以要讀圣賢書,親近善知識,親近君子、賢人、真人、圣人,向他們學習,下載正知見。
正知正見正行,邪見歪雨便不能興風作浪。風雨歇龍虎伏,皓月當空正念現前,妄念煩惱消。此即是用良知,為善去惡的格物功夫。
落到修身,如何行?
落到修身處,便于身口兩地實修,做正確的事,吃正確的食物,說正確的話,養成好習慣,戒掉壞習慣,這便是明心,凈心實是凈意,不意惡不意煩,實實在在的功夫。簡單來說,就是在我們的位置上,在我們的每個當下去用心、覺心,去躬身力行、去創造價值。
心凈則明,明與凈是一件事,不是兩件事分兩頭說而已。若“明”作動詞,那明便是功夫,凈便是成效,自成其意,自凈其心,自行其道,自覺其理自,改其過,自成大人。
何謂心靈品質?
心靈品質則是心念的品質,心念在圣賢君子,入的便是圣賢君子之流,念念在道德仁義上,心念在凡夫俗子,入的,便是凡流、煩惱之流,妄想分別執著,苦樂參半、迷悟參半,善惡參半。
何謂志向?
何謂志向?向士之心者也,立圣人之志,就是心心念念都入于圣流。圣人之心,合天地之德,且明且幽久且博大且廣厚,即是天地之心。
人生最根本最重大的課題,不是事業的課題,而是人業的課題,也就是我們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成為圣人君子,還是安于自是,安于凡流。
人業不成,事業成,人生還是虧本。
人業成,事業不成,人生還是成功。
人業事業雙雙成,這是卓越的人生。
立功立德立言的外顯成功,是了凡成圣,立志而后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的內在成人的外在顯化,內圣外王。其“本”在成人,而后成事,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自天子以至以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為之有也,此謂之本此謂知之至也。
吾心安于何處?
心安即是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