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怡然)
導語:養老、贍養與財產分配問題是當前社會屢見不鮮的爭議性案件,情理和法理都對父母撫養義務和子女贍養義務作出了相應的要求與規定。但在現實中,如何對具體案例進行判定則頗具復雜性,維護法律的尊嚴與公正性也因此尤為重要。
據河南商報報道,諸暨一對老夫妻距離大兒子去世時隔27年,將孫子和前兒媳告上法庭索要贍養費,諸暨市法院和紹興中院都審理判決駁回了其全部訴請。
因贍養狀告孫子與前兒媳
諸暨的湯大爺夫妻共育有兩子一女,本案被告人即是與大兒結婚,并育有一子的前兒媳章某和孫子小湯。1990年,湯大爺夫妻將三間新樓房分給大兒子、二兒子一人一半,田地則分予二兒子耕種,兩個兒子每年需給父母固定的谷物和金錢,大兒子則另需償還之前為其治病所欠債務。
1995年,在大兒子去世兩年后,另嫁的大兒媳章某繼承了丈夫分得的房屋和外債,兒子小湯也由章某撫養,這一調解協定是雙方共同許可達成的,之后他們二人的戶口一同遷出。而如今年紀增大的湯大爺夫妻認為,繼承了房屋的前兒媳章某和孫子小湯有義務贍養自己,因此向法院提起訴訟。
市法院和紹興中院都駁回了其全部訴請,前兒媳章某和小湯都無須承擔贍養義務。法院審理認為作為兒媳的章某并非法定贍養義務人,也無理由繼續耕種田地。根據《婚姻法》規定,作為孫子的小湯在二兒子、女兒健在且有贍養能力的情況下也沒有贍養湯大爺夫妻的義務。
法律對于贍養義務的界定
本案因被告人為去世27年兒子的前兒媳、孫子的特殊性和其中涉及到的老人贍養與子女義務方面的焦點問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網友普遍對二兒子與小女兒在本次案件中的缺位、沒有分到家產的小女兒是否應該履行贍養義務、老夫妻在27年后是否因不甘心將財產交予外姓前兒媳發起訴訟等問題展開探討。
從老夫妻的角度看,他們有著擔心自己老無所依的考量;作為法定贍養人并繼承房屋與田地的二兒子從法理和情理的角度都該理所當然地承擔起對父母的贍養義務;而小女兒的贍養問題似乎也牽涉到'重男輕女'思想以及'法律如何對待偏心父母的贍養'、'不分家產就不履行贍養義務的糾紛'問題,而根據我國《婚姻法》第二十一條規定,子女贍養父母是不附帶條件的,小女兒有贍養其父母的義務。
此案作為一例處理父母與子女糾紛案件頗具代表性,其中涉及到的諸多社會議題如男女平等觀念的普及、法律的尊嚴與公正性、相關部門是否需要進一步探索監督職能來協調好父母子女關系、以及更深刻的'親親,仁也'(即愛親人是否是人天然的人性)的深層問題都值得進一步思考與討論。愿每位老人都老有所依,每個子女都孝心長存。
部分信息參考來源:河南商報
編輯:林晨
校對:劉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