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美-羅斯、英賣獨孤專著發表標志社學誕生。
社學研究對象是----社會行為與社會心理
A社會心理學的定義
心理學的社學(關注個體,預測行為,實驗法)
社會學的社學(關注群體,描述行為不能測,調查法)
F、H奧爾波特:研究個體的社會行為和社會意識
艾爾烏德關于社會互動的科學
社會情境中的人的心理過程及其行為規律的科學。
B社會行為與社會心理
a社會行為 人對社會因素引起并對社會產生影響的反應系統(雙向性) 行為主義:(華
生—斯金納—班杜拉)心理學拋開意識,研究行為,行為就是對刺激的反應,S—R 社會行為及其發展取決于個體及其所處情境的狀況。勒溫---人類行為基本公式B=f(P, E)
B—行為;P—個體;E—個體所處的情境; f—函數關系 行為是個體及其情境的函數,
即個體行為是個體與其所處情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同一個人不同環境行為不同—---角色不
同
要理解描述行為,人及其所處環境須被看成是一個相互依賴因素群—勒溫
b社會心理-----社會刺激與社會行為之間的中介過程。即社會因素引起并對社會行為具有導
向作用的心理活動。
社會心理與個體所處即時情景、過去形成經驗、個體人格特征密切相關
c二者關系----行為外顯、客觀存在、易觀查;心理 b 法國—群眾心理學—塔爾德提出用模仿解釋人的社會行為;列朋的《群眾心理學》是法國心理學中關于群體意識理論發展的高峰。 c 英國—本能心理學—賣獨孤處于達爾文時代受其思想影響嚴重,用生物進化解釋心理學,提出本能可衍生出全部社會現象及生活 d奧地利—精神分析學派—弗洛伊德
C實證分析階段(確立期)-現代 美國-特點:社學1)從描述—實證研究;2)定性研究—定量研究;3)純理論研究—應用研究 特里普里特和墨德是社學中使用實證方法的先驅,奧爾波特開展了一系列實驗,提出了―社會促進‖的概念。
20世紀30、40年代,社學蓬勃發展期,著名學者有:a瑟斯頓、李科特—態度測量b謝里
夫—研究群體的社會規范的形成變化c莫里諾—發展了社會測量法d勒溫—最早倡導群體動力學研究
二戰之后的發展特征:研究領域拓寬,涉及方方面面;理論多元化發展;應用性更強。
80年代后特征 跨文化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因為許多社會情境及社會心理現象無法實驗
1
室模擬及研究,跨文化比較可彌補此缺陷。所以,有文化人類學背景的―跨文化社會心理學‖可能為社會心理學發展提一種新的研究途徑。
:勒溫---社會心理學之父-德國-當歐洲人抱著意識研究不放時, ***人物卡片***
他獨辟蹊徑放下意識,研究行為。他是格式塔運動早期成員。成就有:提出人類行為基本公式;提出解釋人類行為的場理論并倡導群體動力學研究;桃李滿天下。F、H奧爾波特:--實驗社會心理學的奠基人。貢獻有:出版《社會心理學》教科書;將實驗的研究取向帶到社會心理學研究中;用實驗驗證―群體因素對個體運動影響‖提出社會促進的概念。
三、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A社會心理學研究應遵循的主要原則:
a價值中立原則(客觀性原則)--減少主觀因素在研究中負面影響。但對反社會及引起心理障礙價值觀,咨詢師應積極干預
b系統性原則—系統論中許多原則:動態原則、整體原則、有序原則、反饋原則 c倫理原則—盡力避免對被試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損害。
B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要方法 實驗法心理學中研究方法和調查法社會學的研究方法是社會
心理學應用最廣的方法
a調查法-詢問法-口頭調查即訪談,紙筆調查即問卷-1)訪談法-(取得成功的條件:取得被訪的配合;訪談有特定目的、提綱;不是聊天,是科學研究。分類---結構訪談-標準化問卷;非結構訪談-標準化底,粗線條,但靈活。直接訪談、間接訪談)2)問卷法(優點—標準化程度高;收效快。問卷的構成:題目-前言-指導語-問題及備選答案-人口學數據記錄-結束語-計算機編碼。 問卷設計原則:目的性原則-全面性原則-非歧義原則-適度規模原則
b觀察法:借助感官或儀器收集,是所有研究方法的基礎。分自然觀察—自然情境中觀察,少干預; 參與觀察
c檔案法:按一定目的收集,通過以學習的機制為強化
3)新的新行為主義(第三代行為主義,提出一二代行為主義研究有缺點,對動物研究不能直接用于人)。代表人物為:班杜拉、沃爾特斯 提出社會學習理論、觀察學習、自我效能感理論 學習的機制為:聯想(經典條件反射)、強化、模仿
【觀察學習】:班杜拉社會學習論重要組成部分。個體通過對他人行為與結果的觀察,獲得新的行為反應模式或對已有行為進行修正。觀察學習的過程:1)注意過程2)保持過程—依賴表象、言語編碼兩種系統3)動作再現4)動機過程-包括外部強化(直接強化)、替代性強化、自我強化。社會學習論特別強調:替代性強化(我要做我也可以---)、自我強化
B社會交換論(創始人--霍曼斯)從經濟學投入與產出角度研究社會行為。認為趨利避害是人類行為基本原則。人們在互動中傾向于擴大收益和縮小代價。 提出五個普遍性命題 1)成功命題個體行為得到獎賞,會重復行為,獎賞越多,重復頻率越高2)刺激命題相同刺激會引起相同或相似行為3)價值命題行為越有價值,重復可能性越高4)剝奪-滿足命題重復獲得相同獎賞次數越多,獎賞價值越小5)侵犯-贊同命題行為沒得到期待獎賞或受到出其所料懲罰,個 2
體會憤怒---出現侵犯行為;反之,得到獎賞、未受預期處罰,高興-贊同
C符號互動論(詹姆斯和米德)
人的社會行為是對刺激意義的理解(符號),
而且是在互動(意識/前意識(潛意識中可能被召回的部分)/潛
意識(無意識)2)人格結構論 本
我(人格生物面—人、動物共有—快樂原則—初級心理系統)/自我(人格心理面—現實原則
—次級心理系統)/超我(人格社會面—道德原則)3)
本能論―力必多‖=性本能,精神分析論的核心概念,是人類生命力的根源。生本能(指向生
命,代表愛、建設的力量)、死本能(毀滅、恨與破壞力量)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榮格是分析心理學創立者 早期精神分析一名巨匠,早年與弗洛伊德
合作,后因觀點不合分開,榮格反對弗洛伊
德的自然主義傾向(即性本能理論)。 認為心理治療目的是發展病人的創造性潛能及完整的
人格,不是治療癥狀。 榮格的集體潛意識理
論:人類相同文化背景,有集體潛意識,而弗洛伊德僅提出個體的潛意識
【新精神分析論】20世紀30年代,霍妮、沙利文、艾里克森等一批德國精神病學家移居美
國,他們在精神病和神經癥解釋中強調文化、社會因
素對人格的影響。繼承發展了弗洛伊德觀點,被稱為新精神分析論。1)霍妮的文化因素論—
批判弗洛伊德性本能學說,認為行為是個體對環境的
反應,人格由環境、教育決定,后天因素在精神病和神經癥病因中起主要作用。理論有點象
行為主義,但研究對象是精神病和神經癥,神經癥標準是社
會文化定的,這個文化中是神經癥,那個文化中可能就不是。2)沙利文的人際關系學說—人
際關系是人格形成和發展的源泉,人格是經常發生人
與人關系中相對持久的行為模型。(艾里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
一、 社會化
A社會化的概念---自然人發展為社會人的過程 人社會化原因—人是社會性動物。亞里士多德最早提出社會化問題。社會化途徑—個體與他人的交往。接受社會影響,學習社會角色和行為規范。- 社會化涉及社會與個體兩個方面。社會視角---社會化是社會對個體進行教化的過程;個體視角—個體與其他社會成員互動,成為合格社會成員過程。社會化的過程—傳統觀點到青年結束。現在認為終身社會化,社會化伴隨一生。兒童、青少年期—早期社會化;繼成人期—續社會化。
【再社會化】個體重新進行社會化的過程。早期社會化及繼續社會化中未取得合格社會成員資格的個體的再教化。--勞教、勞改即再社會化。
B社會化的基本 1)掌握生活與生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2)教導社會成員遵守社會規范
3)教導社會成員樹立生活目標,確定人生方向 4)培養社會角色
C社會化的基本條件 1)時間上-人類有較長的生活依附期 從出生到獨立生活約13-25年,都要依附父母或監護人,長的依附期,給其社會化提供了有利條件 2)能力上-人類的遺傳素質提供了社會化可能人腦及神經系統龐大復雜,有巨大能動性為智能基礎,個體社會化成為可能
D社會化的載體 1)家庭-童年期是社會化的關鍵時期2)學校—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嚴
)大眾傳播媒介—在個體社會化中 格性3
3
作用與日俱增4)參照群體—為個體的態度、行為與自我評價提供比較參照的標準的群體,個體可以不具備此群體資格,參照群體作用機制:規范比較,如兒童社會化中受同伴群體影響較大。
E社會化的分類1)語言社會化—個體社會化以掌握語言開始,全部社會化以語言社會化為前
提2)性別角色社會化—個體社會化中,學會按自己性別角色規范行事。性別
男性特質、女性特質。家庭對性別角色社會化影是表示男女人格特征方面差異—
響通過性別期待、認同、模仿等機制實現。3)道德社會化—個體將道德規范逐漸個體對其社會角色進行自我評價的結果。自尊水平是個體對每一角色進行單獨評價 4
的總和。馬斯洛需要層次論中自尊是一種高級的需要。【詹姆斯的自尊經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負自尊取決于成功,還取決于獲得的成功對個體的意義。增大成功和減少抱負都可以獲得高的自尊。成功難于控制,我們可以降低對工作和生活的期望值。【影響自尊的因素】1)家庭中的親子關系2)行為表現的反饋3)選擇參與和揚長避短4)根據相似性原理正確進行社會比較
一、社會知覺作用于個體信息有自然信息、社會信息。自然信息形成的知覺是物知覺=自然知覺,社會信息形成知覺是社會知覺。
社會知覺包括個體對他人、群體以及自己的知覺。(對他人和群體的是人際知覺,對自己的是自我知覺)對行為原因的知覺也是社會知覺。社會知覺的過程實際上是社會認知的過程。是一種基本的社會心理活動。
【影響社會知覺主觀的因素】1、認知者的經驗(個體過去經驗不同,對相同對象認識也不會相同—社會心理學用圖式解釋此現象,即人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的網絡。皮亞杰認知理論中圖式是動作接觸新情景時,個體按以往經驗將情境中人事歸類,使自己行為確定方向,這一過程叫印象形成。素不相識的人第一次見面形成的印象叫初次印象(第一印象)
【印象形成的效應】1首因效應--先入為主(最初獲取信息比后來獲取信息影響大,近因效應最新獲得信息比原來獲得信息影響大首因效應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機制。----熟悉的人特別是親密的人易出現近因效應;不熟悉或少見的人易出現首因效應
2光環效應--以點代面、以偏概全(對認知對象一旦形成傾向性印象,會帶著
傾向評價對象其他品質。最初傾向性印象似一個光環,其他品質也被罩上類似色彩,也叫暈輪效應)情人眼里出西施3刻板印象--凝固化(人們通過自己的經驗形成對某類人某類事較為固定的看法。南方人精明細膩,北方人粗獷豪放等,會使人產生偏見、歧視,有消極影響。
)加法模式--將各種信息相加形成印象2)平均 【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模式】1
模式—將各種信息平均形成印象3)加權平均模式—將各種信息按一定比重平均4)中心品質模式—根據幾個重要的,對個體意義大的特征來形成總體印象。真誠、熱情是積極的中心品質,虛偽、冷酷是消極的中心品質,這種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數人生活中的印象形成實際
【印象管理】(印象整飾)以一定的方式影響他人對自己的印象,即個體進行自我形象控制。a印象形成是信息出入,是形成對他人的印象;印象管理是信息輸出,是對他人印象施加影響b印象管理作用個體適應社會的的方式,如明星搞慈善c印象管理是一種社交技巧,常見的策略1)按社會常模管理自己2)隱藏自我與抬高自我3)按社會期待管理自己4)投人所好
三、 歸因 歸納與尋找行為的原因歸因是一種心理過程,也是人類普遍性需要
【行為原因的分類】1、內歸因-將行為原因歸于個人特征;外歸因-將行為原因
在許多情境中,行為與 歸于外部條件;綜合歸因--
事件的發生非由內因或外因單一因素引起,而兼有兩者的影響。2、穩定性原因與易變性原因 內因中,情緒易變,人格特征能力穩定;外因中,工作性質難度穩定,氣候易變3、可控性原因與不可控性原因可控性-人通過努力可以改變結果;不可控—智力工作難度等,努力也改變不了
5
【控制點理論】美國心理學家羅特提出的一種個體歸因傾向的理論觀點。認為個體對自己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及其結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釋。
歸因總涉及三方面因素(歸因三維論):刺激客體、行為主體、背景 協變原則是最全面的歸因原則
個體歸因時同時應考慮三種信息:特異性信息—主體反應方式是否特異,是否只針對某一客體反應 共同性信息—不同主體對同一刺激反應是否相同 一致性信息—主體不同背景下反應是否一致
歸因規律:三高(特異性、共同性、一致性都高—A沒對其他小丑笑,其他人都對這個小丑笑,A對這個小丑笑)歸為客體
一致性高(特異性、共同性都低- A對小丑表演總笑,其他人對這個小丑不笑,A對這個小丑笑-)歸因為主體
特異性高(共同性、一致性都低—A沒對其他小丑笑,其他人都不對這個小丑
笑,A以前從未對這個小丑笑)歸因為情景
【影響歸因的因素】1)社會視角(人的角色處境不同,觀察視角不同,對自己有利,歸因時有差別)
2)自我價值保護(向有利于自我價值確立方向傾斜。如成敗歸因中,成功時傾向往往把事情原因歸于突顯的、在注意中心的人或物
4) 時間因素 時間流逝,歸因越來越有情境性,淡化主體及刺激客體原因,對過去很久的事件解釋為背景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