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碼中堂匾牌隱藏的秘密,輾轉五省,我找到了姓氏“根”
- 每一個姓氏背后都有許多有趣的故事
世界張氏大會傳統祭祖大典儀式,數十種貢品依次供上祖庭案幾。
張姓始祖揮公手持弓箭射孤星塑像。相傳黃帝、炎帝、蚩尤三分天下,常有戰事。揮夜觀孤星,發明弓箭。黃帝很快掌握主動權,占據黃河長江流域。揮被封為“弓正”,掌管兵哭標準,后黃帝賜揮姓“張”。
1
- 久居城里,偶回老屋,驅車得跑個把小時。每每這時,我才發覺,老屋有些偏遠。
- 老屋是習慣說法,就是建在老臺基上的房子,身份尊貴人家稱為祖屋、祖居。對我來說,老屋是一個象征性標識,標明我生于斯長于斯。老屋臺上兩棟平房,一棟屬老大,一棟屬老四,依照長子不離中堂的習俗,老大承接祖屋;老四在老屋臺自建房子。老二搬離老屋臺,在離街市更近的村頭造了房子。老三跳出農門,遠離老屋。老幺千金,出嫁隨夫。
老家祖屋,八十年代建的磚木結構平房,如今完好。
- 近些年,兄弟們相繼進城謀生活,老屋里長住著父親母親。二老生于上世紀三十年代末,閑不住的身子還硬朗。打我記事起,老屋進行過三次翻建。每次翻建,結構大小用材都有變化,沒變的是中堂上“清河高風”四字。
2
- 我上初中時,父親問“清河高風是什么講義?”我讀書成績不錯,老師幾次經過家門口,當著父母稱贊我,我在父母心中儼然是有學問的人。“清風高風”四個大大的字,我認得明明白白,一個個讀出聲來。父親繞有興趣地追問,什么意思,說給我聽聽。我騷首弄耳,說不出一句。
我家老屋中堂匾牌。當年父親問:清河高風是什么講義?我百思不得姐。
- 春節前家里請來先生寫春聯,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寫個遍。我候一邊,先生寫“清河高風”時,我不失時機問這四字啥意思?先生反問我什么意思,你說說。然后呵呵一笑,專注于揮毫潑墨。
老先生呵呵一笑,專注潑墨,不再作答,從此留給我一個結。
- 我查過四字詞語,《新華詞典》《漢語成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都沒有這詞組。從學生成長為人師,談經論道一套套,答疑解惑一樁樁,“清河高風是什么講義?”我還是無從解起。
我查遍字典詞典,怎么也找不到“清河高風”一詞,當時的我一籌莫展。
3
- 我以為父親設問是有意考我,后來,我問老人家,清河高風到底怎講?父親說知道就不問你了。我問家族長者,也沒說出個所以然。
- 老屋所在的村落從南到北順著河渠呈一字排開,四五十戶人家,有張、孔、周、吳、胡、黃、尹七姓氏,張姓十四五戶,算是村落的大姓。家族長者告訴我,方園數十里百家姓氏的村民都從江西遷來,什么時候從江西什么地方因何原因遷來,沒人說得清楚。再深究,族人就用“江西老表”來打發我的好奇:我們常說江西老表,就是說大家都從江西來,相互是親人。末了,家族長者不忘叮囑一句,清河高風是張姓人家中堂一直懸掛的牌屏。
4
- 為何中堂牌屏上書清河高風?與張姓有何關聯?看見牌屏,起初免不了心里磨嘰磨嘰。時間久了,便熟視無睹,解疑的欲望淡了下去。這畢竟無關生存,無關痛癢,也懶得深究。
- 前兩年(2010年),家門老哥告訴我,河南濮陽張姓不少,居住集中,還舉辦了有影響活動。言者有意,聽者用心。百度搜尋濮陽張氏得知,第五屆世界張氏懇親大會暨張姓始祖受封得姓紀念大會在濮陽舉行,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泰國、港澳臺及大陸各地40多個張姓宗親組織1300余族人,統一著金黃色盛裝,打著標明居住地的條幅,歡聚一堂。
近處為清河張氏祖庭牌坊,遠處為祖庭紀念館、展覽館。
揮公堂近景,設計者匠心獨運,我這樣理解外形,“弓”的形狀演變而成。
通向宴會廳的道路兩旁站滿迎賓美女,我第一次見到這陣勢。走路時,我雙腿突然感覺有些不自然,邁不開步。
數十輛旅游大巴載滿張氏宗親,清河城區大小賓館住滿客人。沒住下的客人住在鄰縣,大巴接送。
一些宗親合影留念。新馬泰的宗親在每一個標志性點上都要留影。這對他們來說,叫“鄉愁”吧。
張氏宗親捐資興建的鋼構宴會廳,大會舉行前不久才建起,會后交由當地作為會展中心。300多桌宴席同時開席。
晚會現場,主持和演出主體人員都一個姓。你知道的。
張氏宗親簽名留念,我把一家人名字都寫上了。哈哈。最后畫了兩個QQ。
傳統祭祖儀式,主持人著傳統服飾。
- 順著世張大會屆次,我前前后后慢慢游移,尋找,品味,積蓄著世張養料,積蓄著探秘力量。
5
- 世界張氏懇親大會由馬來西亞拿督張貴芳發起成立。馬來西亞拿督是地方行政長官職務,相當于我國省長或自治區主席。張貴芳祖藉廣東揭陽,生于馬來西亞,政商皆有建樹。二十一世紀初,張貴芳拿督倡議組織成立世張理事會,并在馬來西亞籌辦首屆世張懇親大會,世張旗幟從此高高飄揚。
張氏宗親集體合影現場。攝影師用軌道、滑臂拍攝。照片分兩米長、三米長兩類。個人根據實際定制。
- 2005年第二屆世張懇親大會在河南濮陽舉辦,濮陽張氏宣稱濮陽為張氏得姓之地。第三屆在印尼舉辦,國內鮮有報道,中華張氏網和張姓宗親熱心人士在博客中略有介紹。第四屆在河北清河縣,清河張氏提出天下張姓出清河。從國內兩屆情況看,我隱約感知,濮陽張氏與清河張氏在暗中爭奪始祖揮公得姓之地。這種善意爭取推動著張氏起源考證。
- 細細研讀,清河與張氏的關聯我明了幾分。
6
- 我家祖屋中堂之清河就是清河縣之清河?我們不是來自江西么,怎么扯上了清河?張姓中堂為什么冠上清河?這始于何時?因何而起?腦中的疑問一個接著一個。
姓氏背后隱藏著多么傳奇的故事,這是中華民族始祖的故事
我過細閱讀,追根溯源,追至中華民族始祖黃帝。我終于明白,為什么我們平常說,我是“炎黃子孫”。
- 探明清河與張氏起源,解開中堂匾牌四字秘密,我來到了清河,來時第屇張氏大會正在清河舉行,作為張氏后人,我有幸參加了系列活動。在清河,世界張氏大會不單單是張氏的事,更是當地政府拿在手上抓。政府借張氏大會,搭建世界張氏華人橋梁,借力建起了工業園、展覽會館,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唱得恰到好處。
祭祖大典的第一道貢品,為什么用雞呢?有何講究與寓意?
- 清河世張大會期間,舉辦祖庭第二期竣工儀式、祭祖大典儀式,隆重熱烈,數千張氏后人齊聚清河,探起源,追根脈,敘情誼。
- 我沉浸在張氏博大的文化中,撫今追昔,層層釋疑。
7
- 考證釋疑,證明歷史的同時證明自我的理性。我依稀記得前些年父親交給一本家譜,當時沒在意,覺得這是老一輩人沒事找事,隨手一放,不知藏于何處。翻箱倒柜,竄上跳下,弄了一身汗,好不容易在舊包包夾皮套中把它揪了出來,封面絳紅底色,上有黃帝金黃色輪廓像,四個黑色隸書大字《清河流芳》豎排像旁,家譜大氣而端莊。
我所在的張氏支系家譜《清河流芳》,家譜整理印刷時,一般按每男丁100元收費。編制好后每戶頭一本。
- 這是張氏六脈聯宗譜。初一看,我犯迷糊,一脈相承才對呀,怎么六脈聯宗?前疑未釋,又添新題。好奇驅使我前行。在研讀家書時,我把歷史碎片拼接還原:在元末明初,先祖六個兒子(也可能是血脈親近的六個房頭,這是我的推想)攜家帶口從江西南昌縣出發,歷盡千辛萬苦來到潛江,在龍灣老新兩地的沱口、梨木淵、荻湖、蔡家臺、后河等一些地方安頓下來,繁衍生息,各成一房。
張姓由發源地清河向外遷移圖。我所在支系是由江西南昌移遷至湖北的。
- 1918年,六房中的三個房頭相聚議事,考慮家族發展與延續,發起聯宗聯譜統派。就拿小孩取名來說,現在孩子取名想怎么叫就怎么改,單名多重名多。依據家族族譜來取名就十分講究,一般三字,第一字為姓,第二字為派,第三個字長輩定奪。中間派字是家族派句順序定下來的,派句立意高遠,一般四字或五字一句,一輩人一個字。六脈入潛年代久遠,派句用得差不多了,單就這取名統派也需要聯宗聯譜。加上兵荒馬亂,世事紛爭,團結就是力量。于是召開第一次有記載的家族會議,按照房頭居住方位,確定東西南北中五房,選出了族長。
家族會議商議確定的向下延續的派句。各房頭以前的派句只有幾輩、上十輩人,基本都已用完,統一派句是重點。派句崇尚禮儀教養,教人進取向上。這是家族文化能傳承的原因。
- 1941年家族在西房召開第二會議,研究家規家訓,根據當時家族會議主題,族人曾現場出聯,上聯為“戶分五房指揮一致”,下聯是“首從八德約法三章”, 橫批“清河流芳”。從這對聯可以看出,那個年代宗族房頭在教化世人,管理社會事務上作用不小。清河后人也因此傳世昭人。
8
- 看到這兒,也許你會問從江西來的不是六脈嗎?怎么只有五房了?六脈還是六脈,五房應是六房,當時遺漏一房。遺漏的一房就是我所在的張氏。這一房張氏在更南的南邊,后來定為南南房。
- 我推想當時遺漏的兩個原因,一可能是我所在的張氏為么房,人丁不旺,現在也就十多戶,那時只有三五戶。二可能是當時湖區交通十分不便,相對封閉,音信不通,沒有與其他五房張氏交往。隱世多年,不知還有眾多同門兄長。
族人在商議相關事誼,認真專注
- 遺漏讓我們這一房張氏異常孤單,憂心重重。我小的時候,長輩們時不時叨念,我們張家這幾戶,不知有不有合得上的譜。最讓人擔憂的是,在我輩之后,派句僅有一字可用。后輩大多以疊字單字為名。
南南房 在犯愁當口,背著行囊的老先生找上門來,考證房頭。
- 在這當口,背著行囊的老先生找上門來,說是考證一番后,還有一房頭沒有上族譜,估摸著分布在這兒。族里有名望的長者出面接待,幾經比照,果直如此。只是我們的排行偏高。老先生說這一房為張氏么房,因而排行略高。經老先生考證確認,么房找到宗親。至此,張氏六脈召開六房會議,審定新續四十派句和家訓,四十派句,就是四十代人,張氏后人源遠流長。
家族房頭代表在召開會議,宣講家風,倡導族人做品正行端的人。
9
- 融入六脈,么房張氏才有紙質可考族譜,列入族譜的世公是根據在世老人手記遺存與口述回憶整理的,相比其他房頭,么房少幾代世公。
- 六脈聯宗可考史料不多。從記載來看,張氏六脈從江西南昌縣來,這一點有可以考證的記錄。南昌縣張氏族群從清河郡來,這一點族譜一筆帶過,無從考證。可以佐證清河為六脈宗親之“根”的,便是中堂牌屏四字“清河高風”了。
- 張氏在中堂冠上清河高風,這得從郡望說起。郡者,郡縣制時期的行政區劃也。望者,世人所景仰也,如望族名門。郡望就是在郡內有影響名氣很大的家族和名門。郡望堂號始于漢代,盛于唐代。唐代朝廷十分重視郡望,在全國開展郡望調查,并對位列前十的授“國柱”稱號,依靠郡望支撐江山社稷。
世界張氏大會標志
- 清河張氏位居郡望第一,響當當的名號,傳揚天下。在漫長的歷史巨變中,清河張氏逐漸走向大江南北,五湖四海。不管在哪,清河張氏都自豪地在中堂掛上“清河高風”、“清河流芳”、“清河堂”。
揮公端坐堂中央,靜看云卷云舒,蒼海桑田
- 云卷云舒,蒼海桑田,世事千變萬化。對張氏后人來說,不變的是長存心中流芳百世萬代的“清河高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