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讓我們真正對接到能量的,只有一個方式,那就是覺察,而且還必須是有效的覺察,也就是能夠真正感知到能量,產生相應的情感與力量感,特別是這種感知與覺察,它必須是像旁觀者一樣,是處在“外面”覺察,而不是“在其中”。
比如,當我們下棋的時候,局中人是不知道自己緊張了的,當我們在經歷事情的時候,我們是不知道自己產生情緒了的,只要我們產生了情緒,我們就是“不自知”。
因此,只有一個狀態可以有效感知,那就是中斷情緒,從局中人角色切換到旁觀者角色,但是這是一個不太可能的狀態。
我借如下的幾個日常生活記錄,來呈現這個思維的一些特征。
其中會涉及到我以前大量提及到的一些思維工具如:事先編碼,實時覺察與中斷情緒等。
21點08記錄
一整天都在樓下忙,現在21點,妻子帶橙子去二樓睡覺了,我終于可以上到三樓,開始記錄或創作了。
今天早上起來就接到核檢的通知了,這是今年來,廣州第一次進行大規模的篩查,此前更多的是在新聞上遠觀,沒什么感覺與情緒。
當它來到我身邊時,它是一個意外。
我們計劃下午要包玉米胡蘿卜肉餃子,于是一家人早上就去市場買菜,順便”囤點貨“。
回到家開始切肉,剁肉,削胡蘿卜,剁碎,妻子則撥玉米。
11點出去村里排隊核酸檢查,我以為不會很久,結果人還蠻多,排隊用了40分鐘,我開始覺察到我有些不耐煩,想要逃離排隊的情感。
這個負面情緒源自于我出發前的念頭:“以為很快就可以檢測完”。
結果是,現實與念頭想違背。
此時人會不自覺開始抱怨,當時我開始拿起手機,記錄如截圖。
如上這段文字,是我當時排隊30分鐘后,在情緒中時,拿起手機開始記錄的,此時就是從“局中人開始切換到旁觀者”的狀態,它非常難,而我之所以可以做到,在于我最近大量密集地使用這種方式來輔助自己“切斷局中人的情緒”,跳出來觀察自己。
如果我無法拿起手機記錄,我一定就在繼續沉浸在抱怨與煩躁的情緒中,完全卡在里面出不來。
但是這是一個現場記錄,環境嘈雜,我無法把整個內心對話給記錄下來,只是跳躍式的記錄,特別是我調用了上一次核檢時編碼過的內容【見下圖】,事先編碼的優點是,每一次的有效編碼,都可以成為下一次快速調節時的內容。
覺察后,我跳出了煩躁情緒,開始可以安靜地等待了。
因此,實時覺察一定意味著中斷情緒,它一定必須配合一個有效的“程序”或“儀式”,比如,在事發產生情緒當時,我拿起手機,打開記錄本,開始記錄。
比如我跟妻子吵架,吵得越來越兇猛的時候,如果我能夠成功拿起手機記錄,中斷情緒的概率就非常高,否則我會一直籠罩在里面。
小時候看“一休哥”,他琢磨事情的時候,會有一個“打坐”的范式,此時,不管生活發生到哪一步,他就是要定下來打坐,這就是一種中斷情緒的方式,中斷動物腦的本能自動化進程。
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訓練形成自己的中斷方式,而它的難點在于,我們面對的是“動物腦的本能與本性”,環境中的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有可能中斷我們的覺察。
我有一個結論:“當我們進入環境的時候,不是我們引導環境,而是環境在主導我們”。
回來后,吃午餐,午休,然后開始喝茶,橙子則坐在我邊上玩,我試圖邊喝茶邊覺察,但是似乎有難度。
表面上,我上到三樓后,才是工作與事業狀態,但是在我今天的任何一個節點,只要我啟動了覺察模式,我就進入了”創作“狀態,進入了我給自己設定的想要狀態,這是一個有覺知,有覺察的狀態,正如我在核酸檢查排隊時,覺察到情緒后開啟的”覺察與編碼“模式,而我還瞬間調用了此前編碼過的內容,調節情緒,這就是事先編碼的功勞。
每一次編碼,都在造福下一次。
大體上,一天下來,覺察所占的比例依舊是有限的,但是隨著我日復一日地在生活里面踐行覺察思維,這個比例在不斷提升。
我曾表達過:“人生,是一個過程,一個不斷提升境界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就是覺察度”,它就是我現在一直在追求的,不斷提升做任何事情的純粹度。
這是前面一個作業 【提升覺察的比例】的應用【我此前在知識星球曾經布置的一個作業:人生就是在不斷地提升覺察的比例】
午休睡醒喝茶中,一開始頭腦昏昏沉沉的,還沒有醒過來,不想覺察,想隨便看手機,如微信,新聞或者小務虛的公眾號后臺。
妻子問想不想吃艾糍,于是吃了兩個,下午茶,我很少有這樣的生活或需求,但是面對食物,我還是點頭了。
剛送橙子去同學家,600米這樣子,橙子不愿意走,要我騎電動車,我說順便遛一下知了,他才同意走路。
然后我跟知了走回來,晚上接橙子我還會遛著知了去回,如果沒有知了,我估計不會如此堅定地走路,回來的時候在一棵樹下,看到2位老人坐在樹下乘涼,是體重嚴重超標的人。
看《人生7年》的一個感慨是,上了年紀之后,有些人的體型越來越龐大,肥胖,而這些人往往就是那些生活條件較優越的人。
布魯斯在63歲時說,最大的擔憂就是因為肥胖導致的疾病。
反倒是像neil這樣的人,一直在奔波著,因此他似乎沒有這方面的困擾。
我的父母現在也是60多歲了,退休在家,他們那一代人沒有養老金,因此現在還是會打點零工或農活儲備點養老金。
因此,很多時候,我們一直必須努力著干活,其實往往是好事。
而我們所期待地像別人一樣,吃飽飯然后就坐著乘涼的養老方式,恰恰是快速步入墳墓的方式。
我的母親以前做賣豬肉生意時從早忙到晚上,晚上回到家才能電視劇,她曾經多次向我表達:“最大的心愿是什么時候可以不賣肉了,整天坐著看電視”。
我經常會編碼:
這應該才是人生的真相。
真正的覺察或反思,往往就是如此的顛覆我們的人生觀,如果你的冥想或修行,沒有顛覆自己的三觀,就說明你在無效用功。
10點15分【實時記錄】
第二次核檢中,人不多,妻子他們已經檢測完了【他們去買菜,回來的路上發布排隊人少,就檢測了,然后通知我過去】。
這次心態還好,剛剛到,沒排多久,同時也有心理準備【認為該等就等,比我辛苦的人多著呢】。
發現人多時,神經會不自覺緊張,這就是為什么久了人會煩躁,上次排隊40分鐘,妻子晚上一直頭疼,
12點38分【實時記錄】
這次核檢10分鐘就搞定了,檢查完后還有時間一家人去徒步。
這次時間很短,但是我卻感知到了現場的能量與壓力,各種聲音交雜在一起,人群吵雜聲,孩子打鬧聲,宣傳聲。
我的內心比橙子還多了許多顧慮與擔憂,我會注意排隊間隔,仿佛人群中,空氣中彌漫著威脅與風險,
我的感知中還有大量的志愿者,特別是那些在檢測的醫務人員,他們表面全副武裝,但是內心時刻都是緊繃的,這些人應該是最辛苦的。
這種環境呆久了,頭疼應該是很正常的。
不過經過上次的再次編碼,我這次就很從容。
這就是覺察的魅力,它讓我處在外面觀看,而不是在里面焦慮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