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世界最成功的金屬活字字體,竟然出自這對民國兄弟之手!

【摘要】本文立足于印刷字體史研究,結合具體的時代背景,依據確鑿的歷史資料,初步厘清了聚珍仿宋體的開發緣由、技術手段、過程、字族構成、使用、向日本傳播的史實等重要問題,并總結了其歷史影響。聚珍仿宋體是丁三在等知識分子,立足于版本學的傳統歷史觀念,為了復活中國傳統審美精神、表現中國文化本質特征而開發的金屬活字字體;它上承中國雕版印刷傳統,下啟金屬活字字體的新局面,極大地促進了仿宋體字系的發展;在東亞漢字文化圈中,具有著里程碑式的重要作用。

聚珍仿宋體具有極高的可識別性和審美性,是最為成功的金屬活字字體之一,也是中日兩國仿宋體(日本稱“宋朝體”)字系的濫觴。然而與其影響力相反,長期以來聚珍仿宋體的相關研究極其缺乏。

現有少數研究中,《丁氏兄弟與聚珍仿宋體》簡介了丁三在、丁輔之兄弟的家系與聚珍仿宋體的流行;《活字書體ー中國からの導入と改刻》等概述了聚珍仿宋體向日本的傳播;筆者也曾基于不完全的調查在《20世紀前半期における中國人による仿宋體と楷書體の開発》等論文中描繪了聚珍仿宋體的開發情況,指出聚珍仿宋體是20世紀初期國人利用活版印刷技術開發字體的最初嘗試之一,是考察漢字文化圈字體開發、演變中不可忽視的樣本。但以上既往研究的內容均過于概略,對聚珍仿宋體的開發緣由、技術手段、過程、字族構成等語焉不詳,仍存在眾多亟需探明的細節問題。而這些看似無足輕重的細節正是總結字體開發經驗、研究字體演變中不可或缺的內容。

本文依據既往研究與第一手資料展開研究。首先,回顧了聚珍仿宋體開發的時代背景;其次,概述了丁氏八千卷樓的歷史與丁三在、丁輔之兄弟的活動;再次,依據時間序列梳理了聚珍仿宋體的開發緣由、技術、計劃、過程等具體內容;然后,概論了聚珍仿宋體的國內外影響;進一步,對聚珍仿宋體的字族構成及其使用進行了分析;最后,總結了聚珍仿宋體的歷史影響。


一、聚珍仿宋體開發的時代背景

鴉片戰爭后,古登堡發明的活版印刷技術傳入中國。但因各種條件制約,活版印刷產業長期被歐美的宗教團體、出版商所壟斷。至20世紀初期,中國民族資本才開始涉足活版印刷領域。中華民國建國后,伴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蓬勃發展,以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為代表的民族資本在激烈的競爭中打破了外國資本的壟斷,不僅取得了產業主導地位,而且以上海為中心形成了中國近現代史上第一次印刷出版產業發展的高潮。

然而,當時的中國企業沒有掌握金屬活字開發技術,因而活字字體僅有由歐美傳教士主導開發、日本印刷界改良和完善的宋體(主要是東京筑地活版制造所的“筑地明朝體”)1種。1909年商務印書館開發“二號楷書體”,標志著國人首次涉足字體開發領域。但二號楷書體存在字形不統一、字數、字號少、技術不成熟等眾多問題,最終未能推向市場。

總之,20世紀初期,雖然民族資本占據了印刷出版市場的主導地位,但日本制宋體字獨占出版印刷領域的狀況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而在市場激烈競爭、帝國主義侵略加深、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背景下,民族資本必須開發新字體以鞏固對市場的占有,表現中國文化本質特征的要求也迫在眉睫。聚珍仿宋體的開發,正是對這樣的時代背景的積極回應。


二、丁氏八千卷樓與丁三在、丁輔之兄弟

丁三在(又名三厄,字善之,號不識、子居,1880-1917)和丁輔之(原名仁,字輔之,號鶴廬,1879-1949)兄弟是杭州“丁氏八千卷樓”后人,也是聚珍仿宋體開發活動中的靈魂人物。

據《錢塘丁氏家譜大系表》、《杭州丁氏八千卷樓書事新考》等資料可知:錢塘丁氏一族第10代丁國典(字掌六,1770-1825)仰慕北宋時代的先祖丁顗,在杭州梅東建藏書樓名為八千卷樓。第12代丁申(原名壬,字竹舟,號禮林,1828-1887)、丁丙(字嘉魚、松生,1832-1899)于太平天國起義的戰火中收集散亂的文瀾閣藏書一萬冊以上,為中國傳統典籍的保存做出了巨大貢獻。1888(光緒14)年,丁申、丁丙在杭州頭發巷建“嘉惠堂八千卷樓”,藏書的同時還致力于以雕版印刷技術復刻、刊行典籍,被稱為“清末四大藏書樓”之一。1907(光緒33)年,因經營失敗致“裕通銀號溫州分號”破產,第13代丁立誠(字修甫,號慕清、辛志、辛老,1850-1911)及丁立中(字和甫,號禾廬,1866-1920)被迫出售藏書。而以八千卷樓藏書為基礎建立的“江南圖書館(現南京圖書館)”是中國最初的近代圖書館。

丁三在、丁輔之兄弟是丁立誠的子嗣,他們不但濡染家風,精于版本目錄之學,且交友廣泛,在書法、篆刻等方面也有高超的造詣。丁三在曾任“南洋勸業會”(1909年)“浙江省出品協會”責任人,還獨立經營過以活版印刷為業務的“杭州圖書局”;他師從吳隱(原名金培,字石潛、遯盦,號潛泉,1867-1922)學習篆刻,且善寫古體詩是“南社”社員,可謂是沉浸于傳統文化的同時又積極吸收外來新技術的先進知識分子的代表人物。丁輔之則精于書法、繪畫、篆刻,1904(光緒30)年,他與吳隱等人于成立“西泠印社”,在中日兩國的篆刻、書法界有著巨大的影響。


三、聚珍仿宋體的開發

1、丁三在與聚珍仿宋體

據《淵博的學識,多彩的一生——憶先祖輔之公丁仁》與《小槐簃吟稿 跋二》等資料可知:1911(宣統3)年丁立誠歿后,丁三在等人欲刊行丁立誠遺稿,但可用活字僅有“庸俗而無古致”的日本制“尋常鉛字(即宋體字)”。丁三在“苦無賢手民可倚任”,與“任剞劂者集思討論,頗有端緒。國變后,與二兄仁同客淞滬,始創仿宋刻鉛字排印之法”。雖然無直接資料說明丁三在——以雕版印刷刊行典籍聞名于世的八千卷樓后人——為何會轉向活版印刷技術,但可考慮的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相比雕版印刷技術,長期而言活版印刷技術所需要的投資少,使用范圍廣、效率高;

二是活版印刷技術當時已在中國廣泛普及。

《聚珍仿宋印書局招股啟》、《聚珍仿宋版式各種樣張》等資料內容相似,都在回顧中國雕版印刷歷史的基礎上,基于版本學的角度對古典字體及宋體字進行了評價,從而進一步闡明了丁三在開發聚珍仿宋體的緣由。這些資料的主要內容如下:

丁三在認為,活版印刷術挾其技術優勢極大地推動了中國印刷出版業的發展,但“今之號稱能自制活字以應印書之求者,特由日本所輸之字轉制以成,非能寫刻字樣以為之也,故字體所限,僅為膚廓之宋體字一種而已”。而呆板不雅觀的宋體字“不足登大雅之堂”。宋元古籍之珍貴并非僅因其古老,更因“字體之端嚴,刊刻之精良,實為各種刊本之冠”,其中特別是“歐體字……為最適觀,以其間架波磔,秾纖得中,而又充滿,無跛踦肥矬之病”,是能真正反映中華民族傳統審美精神的代表,“今人有鑒于此,因制為歐宋體活字焉”。

丁三在所謂的“歐體字”,是南宋“浙本”中使用的歐陽詢風格的楷書,其特點是書風端正,筆畫整齊尖銳容易以雕刻表現。明代嘉靖至萬歷年間,受復古運動影響,雕版印刷字體又回歸南宋浙本的歐體字,但逐步脫離手寫風格,形成了方板整齊、橫平豎直且橫細豎粗、高度樣式化的雕刻風格的“宋體字”。至明清時期,“錢牧齋、毛子晉先后提倡宋元舊刻,季滄葦、錢述古、徐傳是繼之。流于乾嘉,古刻愈稀,嗜書者眾,零篇斷葉,寶若球琳”,而其中浙本更被視為古籍的典范。換而言之,丁三在所思考的是如何利用活版印刷技術復興象征著中國傳統審美精神、能表現中華民族文化本質特征的歐體字,這正是促成聚珍仿宋體開發的最根本緣由。所謂“聚珍”源自“武英殿聚珍版”,是活字的雅稱。

1915(民國4)年前后,丁三在著手開發聚珍仿宋體,但面臨資金困難,不得不在1916(民國5)年作為“發起人”公布《聚珍仿宋印書局招股啟》募集資金,稱“與作期年,略有成績,而志奢力薄,難以進行,因仿股份公司例,擬集合資本,晝夜程攻,俾得早日告成”。佐以《考工八詠》]等資料,可以整理丁三在的詳細計劃如下:

(1)制造工藝——采用由美華書館館長姜別利(W.Gamble,1830-1886)于1862年前后所引進的木刻種字蠟型電鍍法。即,先以黃楊木雕刻種字,再以蠟取版通過電鍍方法制作字模、鑄造活字。

(2)字號——從1916年正月開始的30個月間,開發一至三號的方體,一至二號的長體共2種5個字號的活字。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初的金屬活字字族。同時,一號至三號的大尺寸活字僅適用于標題或古籍的印刷(長體多用于夾注),佐證了丁三在開發聚珍仿宋體的目的在于復興版本學的傳統。

(3)字數——每字號文字為7千字。其中常用字1千,每字鑄造40個活字;非常用字6千,每字鑄造6個活字,共7萬6千字。

(4)資金——從種字雕刻到鑄造活字,一字共需2角4分。可知完成全部計劃共需資金約8400元。

《聚珍仿宋印書局招股啟》的“贊成人”為繆荃孫(字炎之、筱珊,晚號藝風老人,1844-1919)、沈曾植(又作增植,字子培,號乙盫,1850-1922)、湯壽潛(原名震,字蜇先或蟄仙,1856-1917)等當時著名的文人,表明丁三在的主張和計劃獲得了傳統知識分子的廣泛共鳴。

如前所述,丁三在計劃利用木刻種字蠟型電鍍法開發聚珍仿宋體,“奈工費太大,改用鉛刻”。而所謂“工費太大”可能僅是緣由之一,當時的中國印刷界似乎并沒有掌握木刻種字蠟型電鍍法所需的化工技術。因為規模最大、技術水平最高的商務印書館也曾以木刻種字蠟型電鍍法開發二號楷書體失敗,丁三在可能面臨了相同的問題。

此外,如《辭海》、《活字字體設計(初稿)》等均認為聚珍仿宋體是最初的仿宋字。但1915(民國4)年商務印書館以宋版《玉篇》為藍本開發的古體活字才是最初的仿宋金屬活字,只因字體質量不高僅作為商務印書館內部用字,所以沒有獲得過多反響。

丁三在于上海靜安寺哈同路(現銅仁路)口設立了聚珍仿宋印書局【圖3.聚珍仿宋印書局商標】,卻在1917年不幸病歿,未能見到聚珍仿宋體全面問世。

聚珍仿宋印書局商標(《聚珍仿宋版式各種樣張》,聚珍仿宋印書局,1923)

2、丁輔之與聚珍仿宋體

丁三在歿后,丁輔之“愴念遺著,復傷愛弟,憂戚不可為狀……重集資斧,選訂名匠,昕夕研索字體以及排比、行款暨上下銜接之法”[16],終于在1919(民國8)年以聚珍仿宋體刊行了丁立誠的《小槐簃吟稿》。

1919(民國)年7月7日聚珍仿宋印書局在《申報》刊載廣告【圖4.聚珍仿宋印書局與西泠印社廣告】,稱“本局創制仿宋字體,精鑄頭、二、四號字夾注字”,可見此時的聚珍仿宋體共有頭號、二號、四號的方體及1種長體(查《小槐簃吟稿》應為二號字)4種。相同位置還有“西泠印社”的廣告,稱“本社創制仿宋聚珍版”。西泠印社的仿宋聚珍版為木活字,也稱“吳氏(吳隱)聚珍版”,與聚珍仿宋體風格相似。管見所及,以類似名稱同時開發風格高度相似的金屬、木質活字的情況在中國歷史上僅此一例。雖然詳情不明,但因西泠印社仿宋聚珍版與聚珍仿宋體的開發時期相同且雙方關系密切,所以兩者之間可能存在某種關聯。

聚珍仿宋印書局與西泠印社廣告(《申報》1919年7月7日星期一第2版,《申報》影印本,2008)

聚珍仿宋體問世后,一時間風靡海內外。為保障權益,1920年前后,丁輔之向中華民國政府提交了專利申請,1920年8月26日,內務部發第635號批文給予聚珍仿宋書局以專利。批文稱“現總計鑄成之字,有頭號、二號、四號及二號、三號長體夾注,各種歐體宋字共計五種。已摹寫樣本陸續創鑄者,計頂號、初號、三號、五號及頭號四號長體夾注等字。又創制長短體字及西夏字體,凡已制未成之字共計八種”。可見,雖大幅落后于丁三在的原定計劃,但是聚珍仿宋體仍在不斷擴充字族。1920年11月5日,農商部批準了聚珍仿宋印書局的商標注冊。1921年聚珍仿宋印書局以“聚珍仿宋板”參加了“江蘇第二次省地方物品展覽會”,于并獲得一等獎(獎狀編號第1325號)。1941年,聚珍仿宋體專利期滿,民國政府準許聚珍仿宋體補充注冊繼續享有專利權。

開發字體需要大量資金的持續投入,為了獲得穩定的資金來源,丁輔之向商務印書館尋求合作,并為其印制了《大觀錄》、《習苦齋詩集》等書籍。但“因商務想取消聚珍二字,丁氏不愿……改與中華書局合作”。實際上,當時商務印書館已經有二號楷書體、古體活字,韓佑之開發的仿古活字也將告竣工,再投入資金收購聚珍仿宋體的可能性不高,所以并未給予聚珍仿宋體足夠的重視。

丁輔之隨即轉向中華書局尋求幫助,而中華書局也急需高質量的活字字體。1921(民國10)年后,聚珍仿宋印書局被中華書局合并,成立了中華書局聚珍仿宋部。聚珍仿宋體的開發隨之進入了新的階段。

3、中華書局與聚珍仿宋體

對于中華書局而言,獲得聚珍仿宋體不異于如虎添翼,遂以聚珍仿宋體刊行了大量的古典書籍。陸費逵盛贊稱“杭州丁氏創制聚珍仿宋版,歸諸本局,方形歐體,古雅動人,以之刊行古書,當可與宋槧元刊媲美”。

中華書局的加入,無論在資金、人才團隊建設還是技術保障上都極大地促進了聚珍仿宋體的開發進程。中華書局聚珍仿宋部的大致狀況可綜合《中國活字小史》、《文明書局印刷廠和聚珍仿宋印書局》、《我和中華書局上海印刷廠》等資料中窺得。即,丁輔之任經理,姚竹天任營業主任,蔡葆生任排版主任。因為有來自國內和日本的大量名片印刷業務,所以中華書局還特意成立了名片部,由姚柏村擔任主任,姚耕榮負責印刷。1931年前后的中華書局聚珍仿宋部約有職員工90人,規模上大于很多從事活字字模制造、印刷的中小型企業。

據《中國活字小史》等資料,聚珍仿宋印書局并入中華書局后,活字雕刻名人徐錫祥及朱義葆負責聚珍仿宋體的雕刻??紤]到一個熟練的種字雕刻工,一日最多也只能雕刻10字左右,所以除朱義葆和徐錫祥之外,還應有其他刻工數人至十數人。

教育部在1913(民國2)年發表了注音字母,1935(民國24)年采決了《漢字注音銅模應由國家統一鑄造推行案》。因聚珍仿宋體廣受歡迎,教育部又于1935年委托中華書局鑄造以三、二、五、四號【圖5.中華書局四號長仿宋注音漢字】為序鑄造了長仿宋注音漢字。

中華書局在20世紀30年代初前后先后使用聚珍仿宋體排印了《四部備要》、《二十四史》,因而可以推測聚珍仿宋體全部字種約完成于20世紀20年代后期。其后,因字形的調整、變化,中華書局又不斷對聚珍仿宋體進行小范圍的改刻,持續至20世紀50年代中期。

中華書局四號長仿宋注音漢字(中華書局特制四號仿宋注音漢字樣本,1936?)


四、聚珍仿宋體的國內外影響

聚珍仿宋體的成功,極大地推動了中國印刷界開發仿宋體的進程,僅20世紀20至30年代,就有14種以上仿宋體問世。其中,曾任中華書局聚珍仿宋部任技術主任的姚竹天,更直接以聚珍仿宋體為藍本,于20世紀20至30年代先后開發了“仿古宋體(中國仿古印書局)”“竹天新宋(竹天新宋銅模鑄字所)”。

竹天新宋(《藝文印刷月刊》,藝文印刷局,1937)

20世紀10至20年代間,經日本《印刷雑誌》的數次介紹,聚珍仿宋體引起了日本印刷界的關注。喜好大陸文化的知識分子以使用聚珍仿宋體印刷的名片為榮,通過銀座鳩居堂等企業向中華書局訂購名片,100張達到10日元之高價。因聚珍仿宋體帶來的巨大利潤空間,日本印刷界開始試圖復制聚珍仿宋體。

1921(大正10)至1924(大正13)年,筑地活版制造所、林榮社、共同印刷、秀英舍等日本企業為復制聚珍仿宋體進行了各種嘗試但均以失敗告終。1930年,津田三省堂的津田伊三郎通過上?!疤J澤印刷所”社主蘆澤民治,用非法手段獲取了全套活字并以電鍍法進行了復制。1931年,津田三省堂以“宋朝體”為名,在日本市場推出二號、三號、五號聚珍仿宋體(日文假名活字是依據電影《忠臣蔵》的字幕改刻而成,1932年后又繼續推出四號、六號等漢字活字),從而揭開了日本宋朝體字系發展的序幕。津田三省堂則不但一度壟斷了日本的宋朝體活字市場,還曾向中國進行了反向輸出,一躍成為日本最為重要的印刷所之一。

津田三省堂宋朝活字略見本(津田三省堂)

金屬活字時代結束后,津田伊三郎之子津田太郎委托石井茂吉以津田三省堂宋朝體為藍本開發照相排版用宋朝體。石井茂吉以獨特的構思繪寫了“石井宋朝”——既是石井茂吉的遺作,也是充滿了柔和的手寫風格的嶄新的現代字體[26]。此外,二戰后日本活字工業等數家企業擁有的宋朝體,也可能都是津田三省堂宋朝體的復制。

石井宋朝(《追想石井茂吉》,1965)

五、聚珍仿宋體的字族、字種、字號與使用

如前所述,在丁三在、丁輔之和中華書局的推動下,聚珍仿宋體的字族逐步增加、完善。但迄今為止,聚珍仿宋體的字種與字號并不明確?!抖∩浦摲滤伟濉分蟹Q有“方體七種,長體三種”;《我和中華書局上海印刷廠》稱“共有方體、長體的一號至五號與扁體的三號”;《中華書局聚珍仿宋版之特色》稱“大小自一號至五號,并有同等之長體夾注字”;前述內務部第635號文件則“有頭號、二號、四號及二號三號長體夾注……共計五種……陸續創鑄者計,頂號、初號、三號、五號及頭號、四號長體夾注等……長短字及西夏字體,凡已制未成之字共計八種”。再據《龍文堂活字清鑑》等資料可知,日本復制的聚珍仿宋體有方體初號、一至六號及長體一至六號、以及7點(point)。

綜上所述,聚珍仿宋體至少包含5個字種21個字號——方體8種字號(頂號、初號、頭號至六號),長體7種字號(頭號至六號及7點)及扁體1種(三號)、注音連接字4種字號(二號至五號)、西夏字1種(實物未確認)——是漢字文化圈中最大的金屬活字字族。但方體六號及長體7點在國內已知資料中未曾查見,所以可能是日本印刷界的改刻。

版本學的重要內容是“字體”、“版式”與“用紙”。丁氏三在、輔之兄弟對書籍的版式也有著深厚的知識和理解。

《聚珍仿宋體印書局印書價目》展示了聚珍仿宋體的使用樣本。其中無論是文集、詩歌、典籍,毫無例外都遵循著古典書籍的版式,對版面的大小、位置、行數、文字號數、行文字數、長體和方體的組合等進行了詳細的指定。如:《五余讀書塵隨筆》是顧家相(字輔卿,1853-1917)的文集,其版式為“二號長體字,以四號字做注,十六行二十四字版式”,正文用二號長體,夾注用四號方體,一頁16行,一行24字;《上海租界問題》是論文,版式為“二號加眉批,十一行二十一字版式”,正文用二號字,一頁11行,一行21字,注釋在頁面上部的頁眉處。這些樣本體現出聚珍仿宋體字族在再現古典書籍版式中具有高度可適性。此外,《校排備忘錄》也稱“(聚珍)仿宋體筆畫太細,鉛版易壞,普通書向例不用”,佐證了聚珍仿宋體的主要用途限定于古籍的排版與印刷。

值得注意的是,聚珍仿宋體的開發、使用,與明清之際形成的“佞宋”之風也有著密切的關系。葉德輝就辛辣地批判了這一現象,稱“佞宋之癖,入于膏肓”。此外,龐大的字族無疑也是經濟性、效率性上的一大阻礙,正如島屋政一所言,“宋朝活字……有方體和長體兩種……所需設備較普通活字多一倍以上……僅常用字就須1161216個……所需費用多、手工煩雜,加之不能滿足所有讀者的需求,因此只能停留于小范圍的流行。因此宋朝活字可能不具有永遠的發展性”。但是,與“可能不具有永遠的發展性”這一判斷相反,從金屬活字時代、照相排版時代至數字時代,聚珍仿宋體歷經改刻,至今仍然是中日兩國仿宋體的代表字體。

結語

本文依據確鑿的歷史資料,基本明確了聚珍仿宋體開發的緣由、技術手段、過程、字族構成及其向日本傳播的史實等重要問題,并分析總結了其歷史影響。特別指出了聚珍仿宋體是以丁三在等人為代表的先進知識分子,為了復活和發揚中國傳統審美精神和文化本質,嘗試以活版印刷技術開發活字字體的重要成果。而這一點,也是丁三在等人開發聚珍仿宋體的緣由與獨創性所在。

聚珍仿宋體的開發,反映出了20世紀初期,中國印刷產業從雕版印刷向活版印刷轉變過程中所面臨的課題與對應方法。無論是從開發技術還是造型角度而言,聚珍仿宋體都處于從“木”——雕版印刷——向“鉛”——活版印刷——轉變的關鍵節點,它上承中國雕版印刷傳統,下啟金屬活字字體的新局面,具有著里程碑式的重要作用。在聚珍仿宋體的開發中,既體現了積極利用新技術的進步性,同時也有著保守的一面,這主要反映在基于深厚的版本學傳統的字體歷史觀念上,而支撐這一觀念的正是丁三在對于版本學的廣博知識,以及對古典字體正統形態的尊重。同時,聚珍仿宋體極大地促進了仿宋體的發展,但因為適用領域限定于典籍、名片之類,所以同時也妨礙了具有更廣泛適用性的宋體字的發展。國人對于宋體字的大規模開發,不得不等到20世紀50年代以后。

從聚珍仿宋體的開發、演變中可以看出,新字體的開發并不是依據恣意想象,而是建立在對古典字體造型原理、新的技術環境理解的基礎上,與歷史有著深厚的關系。而因如此,聚珍仿宋體才能成為中國活字字體中最為瑰麗的成果之一,仍然能為今日與未來的活字字體發展帶來啟迪。

2015年是聚珍仿宋體開發一百周年,而對于聚珍仿宋體這一歷史成果,中國的字體設計、研究領域仍然面臨眾多尚未完成的重要課題。

【:孫明遠,單位:西北大學藝術學院】

印捷文化邢立先生、中央美院周博先生,方正字庫蘇世鵬先生、汪文先生,為本文提供了資料,給予了無私的支持,特此表示誠摯的謝意。

文中注釋:

[1] 金建陵:“丁氏兄弟與聚珍仿宋體”,《鐘山風雨》,2008.05,59-60頁

[2](日)小宮山博史:“活字書體ー中國からの導入と改刻”,《日本の近代活字 本木昌造とその周辺》,(東京)NPO法人近代印刷活字文化保存會,2003年,334-370頁

[3] 孫明遠:“20世紀前半期における中國人による仿宋體と楷書體の開発”,《活字印刷の文化史》,(東京)勉誠出版,2009

[4] 參見孫明遠、伊原久裕、佐藤優:“1910-1930年代における中國人企業による活字書體制作製造の隆盛とその要因”,《蕓術工學會誌》第44號,蕓術工學會,2007.10,55-62頁

[5] 丁利年:《錢塘丁氏家譜大系表》,未公開發行,2002

[6] 石祥:《杭州丁氏八千卷樓書事新考》,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6

[7] 丁利年:“淵博的學識 多彩的一生——憶先祖輔之公丁仁”,《西泠印社創始人丁輔之研究》,西泠印社,2007.10,9-25頁

[8] 魯堅:“小槐簃吟稿 跋二”,《小槐簃吟稿》,錢塘丁氏嘉惠堂,1919

[9] 丁三在:“聚珍仿宋印書局招股啟”,《中國出版史料補編》,中華書局,1957,284頁

[10] 《聚珍仿宋體版式各種樣張》,上海,聚珍仿宋印書局,1923

[11] 黃永年:《古籍版本學》,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135頁

[12] 葉德輝:《書林清話》,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279頁

[13] 丁三在:“考工八詠”,《丁子居剩草》,錢塘丁氏嘉惠堂,1921

[14] 鄭逸梅:《南社叢談》,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89頁

[15] 《活字字體設計(初稿)》,上海市出版局專業訓練班內部資料,1965年

[16] 同[8]

[17] 同[10]

[18] 何步云:“中國活字小史”,《活字印刷源流》,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1990,77頁

[19] 陸費逵:“校印四部備要緣起”,《重?。ň壅浞滤伟嫖彘_大本)四部備要樣本》,上海,中華書局,1934

[20] 同[18]

[21] 湯慕林:“文明書局印刷所和聚珍仿宋印書局”,《回憶中華書局(上卷)》,北京,中華書局,1987,209-210頁

[22] 李湘波:“我和中華書局上海印刷廠”,同[21],193-208頁

[23]《第三號注音漢字字模表》,中華民國教育部,1935

[24] 津田太郎:《活字五十年史》,未公開發行,20世紀70年代

[25] 蘆澤印刷所社主的名字,有蘆澤民治,蘆澤多美次等數個版本,本文沿用津田太郎遺稿《活字五十年史》中的稱呼

[26] (日)秋山文夫:“近代的な宋朝體への構想”,《追想石井茂吉》,(東京)寫真植字機研究所石井茂吉追想録編集委員會,1965,185-188頁

[27] 徐坷:“丁善之論仿宋板”,《清稗類鈔鑒賞類 第九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

[28] 同[22]

[29] “中華書局聚珍仿宋版之特色”,《聚珍仿宋版二十四史樣本》,上海,中華書局,1930(?)

[30] 同[10]

[31] (日)《龍文堂活字清鑑》,大阪,森川龍文堂,1935

[32] 《聚珍仿宋體印書局印書價目》,上海,聚珍仿宋印書局,1920年代

[33] 《校排備忘錄》,上海,中華書局,未公開發行,1920年代

[34] 同[12]

[35] (日)島屋政一:《印刷文明史》,東京,印刷文明史刊行會,1935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仿宋活字印刷字體轉換器在線轉換
“仿宋體”專利認證一百年
肖伊緋 |?“仿宋體”究竟仿的誰?
曾在中國輝煌一時的“仿宋體”,為什么現今很少有人用了?
印刷與包裝 | 漢文正楷字體小史
那一個個反寫的仿宋體漢字,曲線柔美、古雅動人……|雜·趣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济南市| 开江县| 民权县| 稷山县| 东莞市| 乾安县| 万源市| 黄龙县| 武安市| 新昌县| 武汉市| 尼玛县| 澳门| 六枝特区| 天全县| 湟源县| 台湾省| 繁峙县| 东丽区| 涞水县| 庄河市| 梅河口市| 封丘县| 溆浦县| 太原市| 锡林郭勒盟| 普宁市| 德化县| 开化县| 高阳县| 噶尔县| 达孜县| 重庆市| 加查县| 安岳县| 安庆市| 勃利县| 尚义县| 石屏县| 佛冈县| 张家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