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至:piquelin的博客(2010-08-23 )
家住在成都寬窄巷子附近,早晨買菜要穿過寬窄巷子,晚上散步要經過寬窄巷子,實在是太熟悉不過了,對它幾十年的變遷了如指掌,寬窄巷子負載了太多老成都的記憶和印象。
自從寬窄巷子打造成游游景點,原來蜚聲中外的龍堂客棧搬遷到對面以后,那扇門口掛著《子非》匾的大門就永遠緊閉著,原來的孫家茶館現在掛著“茶馬古道”的店招,茶館仍然生意火爆,喝茶也從3元漲到10元,還增添了不少小吃和海鮮燒烤,成為寬巷子最聚集人氣的地方。
(子非左邊是老成都茶館。)
(子非就低調的隱藏在這兩個最喧囂的平民茶館中間,不是特別留意你簡直不會注意這里。)
直到有一天偶爾看見中央臺的財富故事會介紹《子非》,才知道龍堂客棧易主變成取自:《莊子》的:“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的高端的私人會所。原來老板就是追求的:“要在這兒窮開心也沒問題,你要在這兒富逍遙也找得到地方,這里面實際上是和諧相生,而且我們也感覺到它是一種貴賤同臺,大雅與大俗。”
在“茶馬古道”窮開心,在“子非”富逍遙,門口是大俗,里面是大雅,外面是賤,后面是貴,賣的就是神秘,就是要造成:“大隱于世”的感覺,子非的主人希望人們來到子非,能在這里的青磚黛瓦間乘物以游。原來子非與茶馬古道是同一個老板打造。
從此我記住了這個不是我們尋常百姓消費的神秘的地方,不過每當我走過那扇永遠緊閉的窄門,仍然很好奇,到底是哪些人的高端消費在支撐“子非”的營業額快速增長的?我們退休老太太不可能有公款宴請的機會,打死我也不會自愿去人均最低消費400元的地方開眼界,它的門關著與我何關呢?我曾經告訴姜力夫妻倆,這大慨就是成都的頂級消費了。他們記在心里,一定要讓我這個劉姥姥走進子非,掀開它神秘的面紗。
時間就約在前幾天晚上《子非》的《養生主》包間,走在寬巷子路口我就在想:怎么敲開它緊閉的大門?“敲”還是“推”?心里還糾結著,推敲了半天,結果一到門口,破天荒地的居然有兩個迎賓的美女,兩個保安笑容可掬的殷勤的迎接過來,告訴包間門后,這扇神秘的木門第一次為我們:““吱呀——”一聲被推開,迎賓走廊上是出自清朝神氣迥異的十八羅漢塑像,頭頂上是象征吉慶有“余”, 金“玉”滿堂的的竹編魚。穿過兩排羅漢石雕就來到幽靜的小院。走廊盡頭,一塊福祿壽三星報喜雕刻大石屏,藝術的將天井的天地與巷子隔斷了,在竹林和紅燈籠的掩映下顯得很有味道,顯露出一派隱秘的私家氛圍。迎賓小姐領我們走進二樓的《養生主》包間,就覺得很老成都,很文化的感覺。
在二樓走廊上剛拍了一張照片,就被制止了,他們說這是私家會所不能拍照。
蜀錦的電視墻,裝飾家具擺設都是收來的老家具。
包間里也安置了一些文物或者準古董, 包間的茶水柜,也是古董啊!
玻璃匣里放的是 用面塑制成的獨特看盤,小巧精致,用餐時擺在宴席中心,代表整個宴席的格調。
子非的特點之一:十六味碟,十六個小碟子,十六種味型,視覺上的美感自不必說,入口卻完全超越本味,又是另外一個極致。連開胃水果都擺的這么美。
包間里還有機麻,商務宴請以后再搓麻將聯絡感情,這也是儒商的高明之處。
房間裝飾很古樸,菜式也很精美,在我這個草根看來,簡直把川菜做到極致了,真是食不厭精。
在我們吃飯時,有兩個靦腆的女孩抱著古箏,拿著二胡進來了,領班說,送你們一首《彩云追月》。我聽著這兩個伴宴的女孩的演奏,心里卻不是滋味,我想他們的父母送她們學音樂,絕不是讓她們來伴宴的,我心里想為她們做點什么,表示對她們的尊重,給小費?好像也不合適,結果我只是停下筷子,什么也沒有做。
最后一道菜是:男士魚翅撈飯,女士木瓜燉官燕.
慢慢的走出院子,隔壁茶館,仍然人聲鼎沸,還有不少人把桌子擺在街上邊吃海鮮燒烤,邊高談闊論,鬧中取靜的子非已經遠離我了,我又踏實的回到俗世。子非的雅、茶館的俗相得益彰 ,賺錢的還是老板 , 越是高端的,越是私密的 ,老板的營銷手段很成功,連我這個草根都因為好奇當了一次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