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配圖選自小S工作、生活照片,來源網絡,感謝。
點擊下方音頻即可收聽童堯老師的溫情朗讀
來自靈魂有香氣的女子
6月14日是小S徐熙娣39歲的生日。當天晚上,她醉酒后在微博發了一段自拍視頻。
視頻里,小S一個人面對鏡頭,一邊哭一邊說著不連篇的話。3分21秒,中文夾雜英文,幾句話反反復復地說。
她說,她不想過生日,尤其是在39歲這樣一個“莫名其妙”的年紀,“討厭別人送我蛋糕送我禮物,討厭紙袋紙盒。”
“我不需要任何東西。可是,還是有很多人送我東西。”
她說,她很感動,要跟“全世界愿意祝我生日快樂的人說謝謝。”
“因為我不知道我何德何能,得到你們的祝福。”
她說,她祝全世界所有“祝福我和不祝福我的人,每一個人都可以獲得平安,幸福我不敢說。希望每一個人都可以獲得自己的人生。”
喝多了酒、語無倫次的小S,看起來是有些糾結的。
她39歲了,不喜歡這個“莫名其妙”的年齡,卻不得不接受生日的如期到來。
她不想別人送她禮物來“提醒”,卻又為這些身邊的愛所“感動”。
她給大家送祝福,希望大家“平安”,因為“不敢說幸福”,可見她深知幸福真的不容易。
她看起來是一個人,沒有孩子陪在身邊,老公也不在——所以,有人猜測她婚姻亮紅燈。
其實啊,婚姻里哪有那么多“禁止通行”的紅燈,又哪有那么多“暢通無阻”的綠燈呢?多的是,“再等等吧”、“再磨合磨合吧”的黃燈。
其實啊,哪來那么多無端的猜測呢?小S,不過是一個在深夜痛哭的人,就像曾在無數個深夜痛哭過的你我一樣。
15歲就和大S一起出道,出過專輯、跳過舞,也演過戲,最終憑借《康熙來了》奠定自己在綜藝主持人界的地位。扮丑、搞怪、“吃豆腐”,然后康熙停播,她成了“失業婦女”——個中心酸,大概只有15歲就出來闖江湖的姑娘才能懂。
她27歲結婚,先后生下3個女兒,相夫教子、婆媳關系,為夫家的生意站臺,為夫家的危機公關——雖有人說是“豪門婚姻”,但個中滋味,大概也只有她自己能懂。
上一次,她醉酒發視頻,是去年的母親節。她和徐媽媽談婚姻:“婚姻不應該是這樣的,沒有任何忍受,沒有任何痛苦,應該是很快樂的,就是free的。”
她說“我有3個女兒、有公公婆婆,有大小姑姑……”直搖頭,又說自己“OK”,還稱贊徐媽媽很偉大,可以跟爺爺奶奶住在一起。
她看起來活潑開朗、豪爽極了,可看這些“真實的視頻”,除了夸她“真性情”之外,無論如何也不會用“真正的快樂”形容她。
可是,她不快樂嗎?
也未必啊!成年人的世界,有多少人不是在“快樂”和“不快樂”、“幸福”和“不幸福”中間徘徊呢?
我有一個特別特別好的朋友大寧。大寧有兩個朋友圈。
A朋友圈里,是面向所有人的;B朋友圈,只對我一個人分組可見。
在那個所有人都能看到的朋友圈里,她漂亮、聰明,工作積極上進,家庭幸福、老公體貼、孩子可愛、公婆都好,父母安康,是個正能量小太陽。
在那個對我一個人可見的朋友圈里,她邋遢、懶惰,累得像條狗,常常哭得眼睛腫得像桃子。
懷孕的時候,A朋友圈里的她,拍了美美的孕婦裝,偶爾記錄溫暖的孕期日記,滿滿的都是對小生命到來的期待和幸福。
B朋友圈里,她因為妊娠糖尿病,很早就要吃藥治療,到后來都能自己很淡定地在公司聚餐的飯前給自己注射胰島素。由于老公在外地,她常常一個人拎著個小馬扎到醫院排隊掛專家門診。
有幾次我陪她去產檢,看著別人的丈夫吹開水、喂水果、百般呵護,她明顯得眼睛一紅。
她數次在深夜打電話來痛哭,因為承擔著巨大的心理壓力,生怕孩子會有問題。但第二天一大早,她的A朋友圈,一定又會是能量滿滿的“陽光和早餐”。
孩子健康出生,她重返職場。A朋友圈里的她,是穿著優雅禮服的晚宴、是忙碌而充實的早班機機場、是年會上笑容滿滿的優秀員工。B朋友圈里的她,是大把大把地掉頭發,是因為缺覺而無神的雙眼,是同學說她“一年老了幾層皮”的心酸……
有一天晚上,大寧給我打電話,還沒開口就痛哭。
老公依然在外地,父親生病,孩子太小,上海的工作壓力很大,媽媽帶著孩子住在出租屋里——再強大再光鮮,鐵人也有撐不住的時候。
我特別理解。我和她一樣,家里的事兒指望不上老公,不想放棄工作,一心牽掛著幾頭,還要“高情商”地處理家庭關系。
所以,當她對著我痛哭的時候,我根本不會安慰她“別哭了,一切都會好的”,更不會罵她“你怎么這么沒骨氣?別哭!要堅強!”
我鼓勵她哭,偶爾還陪著她一起哭——畢竟,我也是常常要打電話對著她哭的啊!
可是,你說她過得很慘嗎?也不是啊。上升期的工作、老人健康孩子可愛、夫妻關系也尚可、正在努力在上海買房——一切都很有希望,生活毫不停歇地朝著好的方向奔走。
可是啊,我們都知道,生活有多美妙也會有多少艱難的時刻。
有的時候,好強的我們何不允許自己“慫一點”、“軟弱一點”呢?
我們總在說要學會“控制情緒”。
可“控制情緒”不代表“壓抑情緒”。
心理學上說,情緒既是主觀感受,又是客觀生理反應,情緒甚至與人的下丘腦、內分泌、腸胃菌群都有密切關系。
情緒也是一種社會表達。
貝爾在《荒野求生》里有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負面情緒會突然排山倒海地洶涌而至,似乎要把你湮沒,千萬不要試圖阻擋這些情緒,這樣反而會讓你備受煎熬。正確的做法是,坦然接受這些情緒所攜帶的能量,利用它來強化求生的決心。
跟東方文化所強調的“隱忍”不同,似乎西方文化更鼓勵人們去自由地合理地表達情緒。
親愛的,首先你要正視你的“負能量”。偶爾的抱怨、不懂事、發脾氣,并不能抹殺“你是個正能量的人”的事實。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再平靜再高情商,也會有崩潰、生氣、想罵街的時刻。某一刻處在失控邊緣的你,并不丟臉。
親愛的,當負能量來襲,你一定會感覺很不好,很想逃出來。張德芬老師曾說:“我們藉由很多逃避策略不去面對它,壓抑它,否定它,排斥它。你記住:‘凡是你抗拒的,都會持續。’因為當你抗拒某件事情或是某種情緒的時候,你會聚焦在那種情緒或事件上,這樣就賦予它更多的能量,它就更強大了。”所以,不如順著它排解它解決它。
親愛的,人人都會有負面情緒,可不將負能量帶給他人,才是真正的修養。當然,對于親密的愛人、友人,你偶爾可以發泄和傾訴,但當你平靜下來,一定要跟他們解釋、溝通,告訴他們你為什么不好,怎樣可以更好。他們是你們的援兵,不是敵人。
親愛的,人的情緒起落是與他對事實的感知成反比的,你對事實了解得越少,就越容易動感情。所以,減少負面情緒的做法之一,是盡可能理智地思考。
親愛的,學會自己為壓抑的情緒找一個出口,是深夜的一次痛哭,是下班到家時不立刻下車的一次“駕駛室小坐”,是一次酒醉是一個k歌,是寫作是畫畫,是找到自己的表達方式。
成年人的世界,有誰是容易的呢?
你可以偶有怨言,只要你能很快收拾好自己,不要變成“怨婦”。
你不一定要時刻保持著迷人的微笑、優雅的姿態,偶爾也可以“放飛自己”怎么舒服怎么來,只要這不影響他人和你長久的生活。
在深夜痛哭吧,并不丟臉——你也并不是一個人。
就盡情地“作”一次——今天,就允許自己不那么“懂事”吧。
就像小S一樣,在人人可見的微博或朋友圈發泄一次吧——我今天有點兒累,請允許我掉會兒眼淚。
● 電臺配樂:周筆暢《片羽時光》●
妍妍對你說:
有次和朋友聊天,她是個關注孩子成長教育方向的心理咨詢師,我們聊到情緒管理問題。有個細節印象深刻。
她問我:“你被蚊子叮了會怎么樣啊?”
我一臉懵逼地說:“當然會癢啊。”
“不許癢”,她一臉正經。
“啊?!”
“哈哈,你不也是經常對小孩子說,不許哭,不許鬧,不許這樣,不許那樣……情緒來了你要承認它,再想辦法把它扭轉成正面的能力,至少不要花能量去壓制它,那樣會雙虧的。”
所以今天看到貴貴寫的小S,我挺感觸的。很多年前,劉德華就唱,“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其實女人也一樣啊。有負面能量并不可怕,只要你有能力排解它,扭轉它,更重要的是,不要給別人帶去麻煩,就行。
七情六欲,只會笑的人有點傻;什么“別流淚,壞人會笑”,一個任何時候都哭不出來的人,一定淚腺不太好。
妍妍
汪貴貴,哲學女,記者,專欄作者。“我有那么多的東西要表達,不寫出來簡直會憋死。”新書《先做女王,再當公主》正在預售!
● 聽說點贊的人會更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