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哭所有單身女性,這部9.3高分劇打破13年來收視紀錄
你有沒有認真想過,你的人生,為什么會變成現在這樣?談了幾年的男朋友,連續好幾個情人節,送了同樣的禮物;也許,你很困惑:“30歲還一事無成,怎么辦?”“我是一個loser嗎?”但真相是,她只是老板的“24小時便利店”,隨傳隨到,任勞任怨。她一邊手拿著驗孕棒,一邊還要笑著為客戶解答問題。
公事對接一下也就罷了,老板的私事她也要管。
例如,叮囑老板吃藥、吃水果,吃完還要拍照發給老板娘。她自嘲自己是老板的“丫鬟兼奴才”,吃喝拉撒都要管。工作已經這么混賬,感情也是一塌糊涂。
和男友同居3年多,不像男女朋友,更像是睡在一起的室友。好不容易浪漫一次的性生活,卻在嘉玲發現來大姨媽時,被迫停止。以前那個矮矬窮,如今已是高富帥,還娶了一位暢銷書作家。出席婚禮的同學,不是人脈廣到認識律師、醫生、校長,就是女兒進了有名的私立學校。在同學、朋友、父母眼中標榜著“成功”“幸福”的東西,她通通都沒有。活到這把年紀,才發現“我的人生好像一事無成,動彈不得。” 送她離開的同學在背后嘲諷:“20歲喝醉酒是可愛,40歲啊,可憐”。為什么大家都成了社會所期待的“成功”模樣,而我卻什么都沒有?于是,當天晚上,她拿著新娘捧花,單膝跪地,向男友求婚。陳嘉玲開心得飛起,她終于不是一無所有,她有新的家庭了。穿什么樣的衣服、婚紗穿哪種款式、新家裝修成什么風格,都由婆婆決定。
可是,這一度讓陳嘉玲感到迷茫:“我都要變得不認識我自己了”。而夾在親媽和女友之間的男友,最怕這種“婆媳關系”,只會一味地“和稀泥”。結婚本來就是要互相配合的啊,那么一點事情就覺得很委屈,你怎么那么自私呢?同樣是人,為什么陳嘉玲40歲都可以義無反顧地拒絕。當老板讓她帶小三去看房的時候,她恨不得將老板扔給她的口紅,在他臉上畫N個X。當婆婆讓她辭工作時,臉上笑嘻嘻,心里MMP,還順便翻了個白眼。可是,光鮮亮麗的外表,會讓大家羨慕,也不想丟了飯碗;40歲還不嫁人,想想都很丟臉。直到她整夜整夜地失眠,一切都看不到希望,她爆發了。不再裝成淑女的樣子,去討好婆婆;不再對老板畢恭畢敬,辭職走人。家人知道她的事情后,奶奶整天忙著給她相親,媽媽幫她找工作。她很生氣:“對,我就是這么沒用的人,對不起讓你們失望了”。小時候,陳嘉玲的爸媽,也曾“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媽媽到處求人,花了一半的積蓄,給她請最好的鋼琴老師,買了最好的鋼琴。就是想讓女兒成為鋼琴老師,可以在家教小孩彈琴賺錢,不用在外面看人臉色,受人尊敬。可是,無論陳嘉玲怎么努力,她彈來彈去,都只會一首曲子。每次搭車去學琴的路上,陳嘉玲都會吐。從生理到心理,全身的細胞,都在抗拒。更糟糕的是,當他們看見一個3歲小孩,都彈得比陳嘉玲好,更是絕望。成年后的陳嘉玲覺得,曾經在爸媽心中的寶貝女兒,已經不再寶貝了。因為,她總是一再地讓他們失望,“原來,我的不成材,從小時候就注定的”。這種強大的自我,這一份勇氣,源于她在愛的包圍中長大。你以為當父母知道,她不能成為鋼琴老師,對她完全失望?陳嘉玲從小就像男生一樣,房間的衣服、玩具,堆得亂七八糟。被老師選中去比賽,不是跳舞,不是畫畫,也不是唱歌,而是拔河。奶奶說:“不幸哦,人家拔河排在最后面的,都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她還開心成這樣”。爸爸反駁她:“我覺得陳嘉玲這樣很健康,很活潑,很可愛啊”。當家人知道她退婚的消息,爸爸絲毫不在意左鄰右舍的看法,反而擔心女兒被人欺負。雖然奶奶的嘴,有時候真的很欠揍。但是,她帶給嘉玲的,是深深的理解。以前受時代影響,奶奶一直對她說:“女人要保持貞潔才值錢”、“嫁人不能想得太清楚,想越多越難嫁,越晚嫁就越差”。可是,去世前,她安慰嘉玲:“現在年代不一樣啦,一輩子不結婚的人也很多啦”。盡管她不理解孫女的做法,卻還是試著去理解她,理解這個年代的年輕人。陳嘉玲的弟弟是gay,害怕不被人接受,一直隱瞞自己的性取向。直到奶奶去世后,才宣布出柜。而這在臺南的小鎮里,是件丟人的事。我以為,父母會哭天搶地罵他:“我怎么生了個這么不孝的兒子”“我們家沒你這樣的東西”。結果,媽媽公然支持他:“這是我們家的事情,跟其他人無關,請不喜歡的人離開我們家”。陳嘉玲才發現,早在十幾年前,媽媽翻看弟弟的日記時,已經知道他的性取向。后來,她不停地翻報紙、去書店找書。慢慢地,她才了解,原來這不是病。最令我感動的,是她說:“無論如何,他都是我兒子,我應該要和他站在一起,不是嗎?”她很想告訴他:“其實媽媽都知道,你不是只有一個人而已,不用這么孤單”。放棄臺北的機會,回到臺南的陳嘉玲,問媽媽:“我是不是讓你很失望?”。媽媽說:“你不會我就不會,你開心我就開心,你幸福我就幸福”。 媽媽接納了陳嘉玲不是自己期待的淑女模樣,也接納了兒子是同性戀的事實。無論孩子美丑胖瘦,無論他智商高低,無論他有錢與否,都發自內心地接納他。給予他充分的愛,讓他自由探索世界,不必成為被別人塑造的模樣。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人,即使他再平凡,也會像插上翅膀的天使,充滿自信。爸爸呢?他沒有將奶奶的負面評價,轉嫁給陳嘉玲,而是看見她健康活潑的另一面。在這種關系中,我的感受能被父母感受到,并做出積極的回應。例如,被媽媽理解“你開心我就開心”,被爸爸稱贊健康活潑。所以,陳嘉玲從小便能感受到存在感與安全感。而這樣的環境,讓她和弟弟擁有健康自我。他們很愛父母,但他們做事情,首先是從自己的感受出發,而不是服從父母的語言。所以,陳嘉玲和弟弟最后都沒有滿足任何人的期待,而是忠于自己的感受。我知道,不是所有人,都像陳嘉玲一樣,被所有疼愛與包容她的家人接納。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足夠的安全感,做出與陳嘉玲同樣的選擇。又在社會的浪潮中,被裹挾著、跌跌撞撞地,活成了現在的樣子。你掙扎過、努力過,卻似乎始終無法成為,所謂的“社會精英”“別人家的孩子”。“我到底做錯了什么?我一輩子認真念書,努力工作。我人超好的,我會讓座給老人家,同事讓我團購的時候,我什么東西都買,我每個月都會捐錢給流浪動物。 我沒有做什么傷天害理的事情,為什么這個世界對我那么不公平?”
盡管你暫時什么都沒有,甚至,你曾被要求按照別人的樣子,去塑造自己。
最重要的是,你要思考,怎樣接納那個有點糟糕,卻是真實的自己。當你感覺到有任何的不舒服,留意自己處在怎樣的情緒中,是憤怒、悲傷......試著問問自己,“我本來期待的狀況是什么樣子”、“我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不知道的話,問自己一個最簡單的問題“你想10年后的自己要成為什么樣?”這時候的你,是屬于自己的,是自由的,不必理會其他人諸如“你要XXX”的聲音。即使最終沒有長成父母期待的樣子,但你可以原諒那個不成材的自己,可以跟工作感情生活不如意的自己握手言和,也可以接受自己的普通和平凡。不妨給自己多一點關愛,摸摸小心臟,對它說:“謝謝你,我愛你”。“你是從幾時開始忘記了?忘記了這輩子其實很長,長到你可以跌倒再站起來。這輩子其實很短,做夢又醒過來,短得你沒時間再去勉強自己,沒時間再去討厭你自己。” 其實,我們根本不知道,到底是命運決定了方向,還是方向決定了命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