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閨蜜離婚,一個人帶著兒子。大伙私下覺得孩子沒了爸爸,心理多少要有些問題。誰想這次聚會,看到閨蜜的兒子活潑開朗又有禮貌,成績也很出色,已經是個大小伙子了。
大家看閨蜜一個人都把孩子教育的如此出色,誰也不好意思抱怨“喪偶式”育兒了,紛紛向她咨詢養(yǎng)育的秘籍。
閨蜜故作神秘:孩子發(fā)展的這么好,因為我給他找了個“替代爸爸”。
原來,閨蜜離婚后,自己心情不佳,常常把孩子帶到表哥家。表哥只有一個已經上大學的女兒,把她兒子當自己孩子一樣喜歡,常常帶這孩子一起去打籃球、吃快餐。孩子漸漸走出了父母離婚的陰霾,有心里話總要找舅舅聊聊。
家庭問題專家史蒂夫比達爾夫在《養(yǎng)育男孩》一書中指出,男孩6歲之后睪丸素開始分泌,幫助孩子的身體更快的發(fā)育,也是從此時開始,男孩開始學著做男人。
睪丸素可不止男性激素這樣簡單,它讓男人變得更富有競爭性。
曾有科學家將睪丸素注入猴群中一只普通公猴體內,這只公猴回到猴群立即挑戰(zhàn)猴王,并取而代之。但隨著它體內的睪丸素水平降低,這只公猴又恢復了溫順,讓出了猴王的寶座。
正式因為如此,在6-13歲的男孩開始學著像男人一樣,學習駕馭突然升高的“睪丸素”水平,學習怎樣競爭、怎樣負責任。這就是為什么在這個階段,男孩特別需要一個男性偶像陪伴。
通常來說,擔任這個角色的就是爸爸。如果爸爸因為離婚或者太過忙碌,沒有時間陪伴男孩,這個男性偶像角色的缺失,會給男孩的成長帶來巨大風險。
有大量的心理學研究表明,當6-13歲缺少男性偶像時,孩子會面臨兩大風險:
沒有男性偶像的男孩可能變得難以自律,他們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澎湃的“睪丸素”。
如果一個男孩任憑體內的激素控制,他會變得沖動、好斗。但一個高大安全的男性偶像,可以讓他了解到什么是社會的秩序,什么是男人的責任。
大量的研究表明,童年缺失男性角色的男孩,更容易陷入游戲、酒精、吸煙甚至毒品的泥沼。這跟孩子安全感不足、自控力差有關。
另外,還有研究認為,童年時常跟父親“瘋玩”的孩子,抗壓能力更強,不容易因為壓力而選擇逃避、成癮。
有如此嚴重的問題,就更能夠理解,為什么在孩子6-13歲之間,如果父親角色缺失,媽媽有必要幫助孩子找一位安全的男性偶像。
這位偶像可以是家庭成員:舅舅、叔叔,甚至體力較好的男性祖輩;也可以給孩子報哥武術、籃球等運動班,看教練是否能夠成為孩子的男性偶像。
當然,孩子最理想的男性偶像還是自己的爸爸,爸爸們如果不想讓自己在孩子心中的位置被其他人替代,就應該每周安排時間陪伴孩子。
其實,即使是忙碌的爸爸,只要每一到兩周能抽出兩三個小時,跟孩子做些高質量的陪伴,就可以擔任孩子的男性偶像角色。
一起吃飯時,講講你兒時干的傻事兒,工作時的艱難,這些都是幫助孩子正確認識男人世界的最好方法。
爸爸們常常會講述自己的冒險經歷,這雖然總讓媽媽們心驚膽戰(zhàn),但卻能夠傳授給男孩經驗,他們將在了解到可以探險的同時,也學習自我保護的經驗。
您可別以為這只是在鼓勵孩子探險,有冒險精神的孩子,在做數(shù)學題的時候,才敢于嘗試不同的方法。我見過許多孩子,面對“稍有變動”的數(shù)學題,就不敢嘗試了,因為跟他見過的題型不同。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想不出,是他們不敢想。——這正是爸爸們能夠給孩子帶來的品質。
我兒子最喜歡跟爸爸一起打籃球,雖然平時接觸不多,但周末一場揮汗如雨的籃球,就能讓兩個人關系拉近不少。
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曾講過這樣一件事兒,一位投身工作“常年不在家”的刑警隊長,發(fā)現(xiàn)家里合影中的“爸爸”都被刀子刮花了,他判斷是兒子做的。
而李玫瑾教授給出的處方是,讓他沒事兒陪兒子打一場籃球,聊聊閑話。
做男人的運動,可以讓孩子更堅韌、更開朗,男人之間的交流有時不是通過語言,而是通過肢體的接觸,這就是運動的魅力。
帶著孩子修理家里的電器、換燈泡、修車、補胎,帶著兒子一起幫媽媽搬重的東西,帶孩子去自己的工作單位看一看,這些都是在告訴孩子,什么是男人的責任。
常跟爸爸做家庭勞動的孩子,不但更有責任心,也讓他感受到自己對家庭的價值。價值感能夠極大程度的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水平,從而提升孩子的自控力水平。
6歲以前,男孩除了大腦發(fā)育慢一點,其他方面跟女孩的區(qū)別不大,他們更“粘”媽媽。到了13歲以后,男孩又進入青春期,他們將開始想方設法“打破偶像”,這時候,他們會試圖與爸爸分庭抗禮,也不再愿意聽爸爸的老生常談。
可以說6-13歲這短短的六年,是孩子與父親最親密的“蜜月期”,過去了就不再回來。如果爸爸們不想錯過孩子的成長,6-13歲一定要抽時間盡量陪在孩子身邊。
如果客觀條件決定了這段時間爸爸無法完成陪伴的責任,媽媽們就需要幫助孩子再物色一位“爸爸”,作為孩子的男性偶像,幫助孩子學會做男人。
我是@楓糖媽媽,多平臺育兒領域優(yōu)質原創(chuàng)作者,多平臺簽約作者。專注于男孩養(yǎng)育中的心理成長、教育心理,幫助您不打不罵、不生氣,提升孩子的責任感、自制力和學習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