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斷舍離和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我們首先會想到物品的精簡,但是消費習慣和金錢觀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今天純姐給大家介紹6個思維方式,希望可以幫助大家重新審視自己和金錢的關系。
日本作家松浦彌太郎在《不再為錢煩惱》一書中寫到:
“不要把來自社會的錢放進自己的口袋私有化,金錢屬于社會,只是暫時流到我們手上。所以,不能阻止錢潮的流動,要思考如何贏得金錢、讓社會和他人歡心的使用方法。如何聰明地使用自己手頭上的錢,是決定日后人生之路要怎么走的關鍵?!?/p>
所以如果把自己當做一家公司來經營,金錢的流向、目的和計劃都必須一清二楚,不得有半分虛假。我們要做到:
沒有任何一家公司是記糊涂賬的,我們也不能再稀里糊涂的不知道自己的財務情況。
很多朋友都有過記賬的經歷,但是非常容易堅持不下來。那么首先我們就要明確記賬的目的:我們記賬是為了什么?是為了事無大小地把每一筆開銷都記下來嗎?并不是的。記賬的目的,是給自己一個機會,讓我們對自己的財務狀況進行整理和分析。
明白了記賬的目標,我們的視角也發生了轉變:不再是“記錢”,而是“管錢”。那么如何通過記賬來管錢呢?
每年年初,我們可以把新一年的愿望清單列一下,比如旅行、換車、報班學習等。除去日常開銷之外,剩余的錢是否能夠支撐你實現所有的愿望?在清楚自己的收入和開銷的情況下,就會更加有計劃和主次地實現愿望。具體可以這樣來做:
如何在生活中分配這三者的比重很重要,“消費”類型的支出可以盡量節儉,另外由于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享受”和“投資”的比例也會各有不同,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合理分配,但是還是建議年輕人盡早開始投資理財,不能忽視復利的價值。
極簡主義者通常不會用對物品的購買行為和“占有”的心理來滿足自己的欲望。因為物品終究是物品,很難成為我們的財產,也只有在購買的那一瞬間給我們帶來短暫的愉悅。
而體驗式的消費和投資,比如學習技能、出國旅行,雖然不會轉化為有形的物品,但是會增加我們的閱歷,豐富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和認識,思想的深度和廣度是我們的投資回報,并且會產生長期價值。試想一個只擁有1000件很快貶值的衣服的姑娘,和一個游歷過10個國家見過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的姑娘,未來的區別是什么。
購物習慣可以通過對我們所擁有物品的盤點來重新審視。可以每周花1個小時的時間,對某類物品進行盤點和反思。
比如衣柜,有哪些衣服是買回來之后從來沒有穿過的?哪些是最耐穿的?哪些是最百搭的?通過盤點,我們可以問問自己,那些從來沒穿過的衣服,購買的時候是否沖動消費了?還是對適合自己的衣服沒有準確的判斷?最耐穿和百搭的衣服是否可以作為以后長期購買的類型,減少試錯成本?
把那些沖動購買的、不適合自己的、自己不喜歡的都斷舍離,只留下適合的、喜歡的。在一個極簡的物品氛圍中,我們的思路才會更加清晰,更加清楚什么樣的物品才是值得購買的。
希望今天的分享可以幫助大家重新思考自己和金錢的關系,我的觀點只是一個參考,最重要的是,你開始思考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