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海灘
(本排名談歷史,不談《三國演義》)
既然是戰役就要有一定的規模,所以像張飛十二騎斷后嚇住五千曹軍,不能算戰役,不能入選,文鴦單騎沖陣,一人對八千,這也是個人武力,也不能算戰役。
一般來說,能稱上戰役,起碼要萬人以上的級別。
再有,“甘寧百騎劫魏營”之類的戰斗,最多算是戰術勝利,不能算是最終的戰役勝利,故此這類戰斗也不能入選。
而杜襲以五十人對劉表一萬人,雖然打的很勇敢,但卻沒有取得戰役最終勝利,所以也不能入選。
至于空城計:諸葛亮+兩個童子,戰勝司馬懿二十萬大軍,不好意思,這是小說,歷史上沒有。
十、赤壁之戰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大軍二十三萬進攻江東,孫權派周瑜率三萬精銳水軍聯合劉備一萬多人與曹操決戰。
孫劉聯軍在赤壁火攻曹操,大獲全勝,曹操主力潰敗。
赤壁之戰也成了三國時代最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都拍成電影了,迷死人的梁朝偉演的周瑜,啥時候也拍個官渡之戰的電影唄,選個迷死人的影星演曹操。
此一戰一舉奠定三國鼎立局面,美周郎名聞天下,
赤壁之戰,孫劉聯軍4萬多人VS曹操20多萬,比例約1比5,排三國十大以少勝多戰役第十名。
九、匡奇之戰
孫策兩次進攻陳登鎮守的匡奇,都以失敗告終,近代史學大師呂思勉先生就說:這是孫策軍事生涯少有的敗仗。
根據史書記載:“群下咸以今賊眾十倍於郡兵,恐不能抗。”
可知,當時東吳是以十倍兵力進攻陳登,但陳登臨危不亂,鎮定自若,指揮部隊巧設計策,最終擊敗吳軍。
匡奇之戰,陳登數千對東吳數萬,比例為1比10,排名三國十大以少勝多戰役第九名。
八、官渡之戰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與袁紹兩大豪強,在黃河流域展開戰略決戰,要決出天下之王。
袁紹以10萬大軍進攻曹操,而曹操在官渡主營只有可憐的一萬部隊,史書稱:“(曹)公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
但是,曹操奇襲烏巢軍糧,最終以少勝多,并將袁紹十萬大軍盡數坑殺殲滅。
此一戰后,北方歸于曹魏,魏晉基礎在此一戰確立。
官渡之戰,萬人對10萬,比例約1比10,再加上是一場殲滅戰,因此得排進三國十大以少勝多戰役第八位。
七、葭萌關之戰
劉備進攻劉璋的戰爭中,發生了一場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攻防戰。
這就是由蜀漢大將霍峻指揮的“葭萌關之戰。”
當時劉璋派蜀將扶禁、向存率一萬多人的部隊進攻鎮守葭萌關的霍峻,而霍峻手中才只有幾百人。但最終,在守了一年以后,霍峻竟然最終擊敗了這一萬人的蜀軍部隊,還斬殺了敵軍諸將向存。
《三國志 霍峻》如此記載:“(劉)璋將扶禁、向存等帥萬馀人由閬水上,攻圍(霍)峻,且一年,不能下。峻城中兵才數百人,伺其怠隙,選精銳出擊,大破之,即斬(向)存首。”
劉備取得巴蜀后,封霍峻為梓潼太守。
葭萌關之戰,數百人對1萬人,比例約1比12,位列三國十大以少勝多戰役第七名。
六、羅憲守永安之戰
他是蜀漢抵抗到最后的將領,他以兩千孤軍擋住了東吳三萬多人半年的猛攻,他令名將陸抗束手無策。
他就是蜀漢末期的大將,巴東太守羅憲。
公元263年,鄧艾偷渡陰平,蜀漢滅亡。全蜀之地皆降,唯有羅憲鎮守城池,沒有易幟。
后成都大亂,蜀中各地無主,吳國人趁機要奪取蜀地。
羅憲惱恨吳人不救蜀漢,反而趁機漁利,因此拒絕東吳要求,率兵據守。
吳主孫休大怒,命吳軍名將陸遜之子陸抗率三萬大軍進攻永安,但被羅憲兩千人死死擋住,足足半年,陸抗后來無奈撤軍。
永安之戰,羅憲2千人對陸抗3萬多人,比例約1比15,排名三國十大以少勝多戰役第六名。(參閱拙作《蜀漢滅亡后抵抗到最后的人不是姜維,而是他,2千人打敗了軍神》)
五、郝昭守陳倉之戰
公元229年,諸葛亮親帥蜀軍主力第二次北伐曹魏,進攻軍事要塞陳倉。
陳倉守將郝昭只有一千多人,面對諸葛亮的數萬大軍,郝昭臨危不亂,指揮抵抗。
史書稱:“諸葛丞相誠有匡佐之才,……戰士不滿五萬.”
所以這是一場一千對五萬的懸殊對決。
諸葛亮開始也沒有把小小的陳倉城放在眼中,但是,當開戰后,諸葛亮傻眼了。
諸葛亮先用云梯,再用井欄,最后用了沖車。但是,任憑“臥龍諸葛”使盡渾身解數,也未能攻克陳倉城,后被迫退兵。
《三國演義》說郝昭病死,諸葛亮進入陳倉后主動撤退,其實,諸葛亮始終沒能進入郝昭鎮守的陳倉城。
陳倉之戰,郝昭1千多人對諸葛亮5萬人,約1比50,排名三國十大以少勝多戰役第五名。
四、公孫瓚破劉虞之戰
公孫瓚是漢末幽州的軍閥之一,而劉虞是他的頂頭上司。
公孫瓚窮兇極惡,橫征暴斂,劉虞這個人比較愛民,且主張用懷柔政策,倆人矛盾逐漸加深。
后劉虞糾集十萬烏合之眾,討伐公孫瓚。
公孫瓚當時只有不足千人的部隊,雙方實力懸殊。
但劉虞這個人愛民愛的有點“迂腐”了,兩軍作戰,他竟然嚴令手下將士不許擾民,更不許毀壞群眾房屋???!!!
劉軍將士投鼠忌器,無法全力進攻。
公孫瓚就利用劉虞的“仁義”躲起來抵抗,后公孫瓚發現劉虞軍破綻,便放火燒民宅,大火一起,順風燒向劉虞軍中,劉軍大亂。
公孫瓚率兵趁機殺出,劉虞大敗。后被公孫瓚殺死。
此一戰,惡棍公孫瓚以不足千人戰勝劉虞10萬大軍,比例約1比100,宋襄公式的君子在亂世永遠斗不過小人惡棍。
三、張遼八百破十萬
建安二十二年,孫權率十萬大軍進攻合肥城。
合肥守將張遼以八百敢死隊出城迎戰。
張遼手持一雙大鐵戟,所向無敵,吳軍在他面前就如同豆腐一般。
張遼在孫權十萬大軍中幾進幾出,如入無人之境。另外,張遼還曾當面單挑孫權,但喜歡打老虎的孫權沒敢迎戰。
張遼一戰殺得吳人“氣奪”,他的八百精兵后來都被被編入了曹魏中央軍,成了“虎賁軍。”
張遼憑借這一戰,位列三國名將之列,后來的逍遙津之戰雖然也十分精彩,但兵力對比遠不如這一次了。
合肥之戰,800人對10萬大軍,比例約1比125,足以位列三國十大以少勝多戰役第三名。(參閱拙作《他才是三國第一狂暴戰神,告訴你什么叫真正的萬夫莫敵!》)
二、滿寵守合肥之戰
曹魏青龍二年,公元234年,孫權以十萬大軍再攻合肥。
這時張遼已經去世,負責鎮守合肥的是曹魏名臣滿寵。
滿寵在前一年造合肥新城,已經挫敗孫權。
孫權大怒,這次親帥吳軍主力再攻滿寵,志在必得。
滿寵沒有張遼的神勇,但是滿寵有謀略。他招募數十名敢死隊,將松樹折斷,澆上麻油,順風放火,結果,吳軍大亂。
滿寵將士在戰亂中射殺了孫權的弟弟孫泰,孫權十萬大軍再次潰敗!
《三國志 滿寵傳》記載:“明年,(孫)權自將號十萬,至合肥新城。(滿)寵馳往赴,募壯士數十人,折松為炬,灌以麻油,從上風放火,燒賊攻具,射殺權弟子孫泰。賊於是引退。”
難怪有人稱“孫權是三國時代最大的經驗包”,“孫十萬”造就了三國以少勝多戰役的兩位大神。
滿寵守合肥之戰,數十人對十萬大軍,比例約為1比1000還要多,戰爭奇跡!孫權坑比!此一戰排名三國十大以少勝多戰役第二名!
一、白狼山之戰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為了鏟除盤踞在遼東的反叛勢力,決定親率精銳騎兵千里奔襲,閃擊烏桓部落。
烏桓人勇猛善戰,是一個嗜血的騎射民族,他們正處于上升期,其首領叫蹋頓單于,此人被成為“冒頓單于復活。”冒頓單于是匈奴人,他就是圍困漢高祖在白登的那個匈奴王,如今烏桓的蹋頓堪比冒頓。
烏桓與袁紹之子袁尚聯合,襲擾中國北方邊境,為禍不小。
曹操采納郭嘉建議,拋棄輜重,從二百年人跡罕至的盧龍塞,實施遠程奔襲,直搗敵軍巢穴柳城。
史書稱“(曹操)引軍出盧龍塞,塞外道絕不通,乃塹山堙谷五百馀里,經白檀,歷平岡,涉鮮卑庭,東指柳城。”
當曹操的主力騎兵到達白狼山的時候,烏桓終于發覺,蹋頓立刻組織烏桓主力騎兵迎戰。
曹操背后無路,一旦戰敗便全軍覆沒,身死國滅。
而蹋頓也沒有退路,背后就是他們的老巢柳城,一旦失敗,也將亡國滅種。
就是在這種狹路相逢勇者勝,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形勢下,一場漢騎對胡騎的大決戰開始了!
當時的情況對曹軍十分不利。
首先,曹軍遠途跋涉,而烏桓卻是以逸待勞。
其次,曹軍騎兵比烏桓騎兵少!
《三國志 武帝紀》記載:“(原)尚、熙與蹋頓、遼西單于樓班、右北平單于能臣抵之等將數萬騎逆軍。八月,登白狼山,卒與虜遇,眾甚盛。(曹)公車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懼。”
面對這種極度危險的局面,曹操鎮定自若,親登白狼山觀看敵陣,他見烏桓軍陣不整,便派兵沖陣。
張文遠氣壯山河,主動請纓。他“勸太祖戰,氣甚憤”!
曹操壯其勇武,以自己麾蓋授予張遼,命他為先鋒進攻。
曹操軍令如山,一聲令下,張遼、張郃、曹純、徐晃等曹軍猛將皆奮勇沖殺。
曹操這一萬騎兵為虎豹騎、呂布并州騎兵、張繡關中騎兵等漢軍騎兵的精華組成,都是百戰余生的精銳。
烏桓作為馬背上的民族,或許根本想不到漢軍竟有如此勇悍的騎兵。
雙方激戰,人嚷馬嘶,金鼓震天,萬馬奔騰,山崩地裂。
結果,曹純麾下虎豹騎陣斬塌頓單于。
主將戰死,烏桓軍軍心大亂,頃刻崩潰。曹軍趁勢掩殺,直殺得尸橫遍野,血流成河。
史書稱:“(烏桓)虜眾大崩。”又說:“死者被野。”
此一戰,曹操滅掉一個正在急速躥升的危險異族,嚇得在一旁觀看的鮮卑族卑躬屈膝,開始向中原王朝納貢。遼東公孫氏更是對中央政度俯首聽命數十年。
白狼山之戰,曹操一萬騎兵對數萬胡騎,大獲全勝,比例約為1比3,排三國十大以少勝多戰役第一名!
有人會問:這個比例憑什么排第一?
就憑曹操打的是烏桓人,就憑這是一場中原人對異族的勝利,就憑這是一場中國部隊以騎戰方式戰勝塞外游牧民族的戰役,這個理由充足嗎?以少勝多,還要看打的人是誰!(其實曹彰北伐代郡之戰的比例是1比10,但由于規模不足萬人,沒有列入排名)
夏侯淵平涼州之戰、關羽威震華夏,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對司馬懿,以及夷陵之戰,劉備入蜀戰役,曹劉漢中戰役等都是以少勝多的戰役,但是兵力差距不大,無緣排進前十。
而曹操在兗州所破黃巾號稱百萬,又說曹操收其精銳“三十萬”,其實這里面水分頗大,黃巾軍實際能夠用于作戰的部隊約有3萬人左右。曹操的兵力加上兗州當地軍隊的兵力約在2萬左右。而又有黑山張燕號稱百萬,其實與青州黃巾一樣,水分太大。
至于孫堅孫策父子,也排不進前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