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克,這個名詞,在1990年進入國內,它是指那些有生育能力,但是卻選擇不要小孩的人群。
據相關數據統計,目前我國一共有60多萬丁克家庭,尤其是在一些大中城市,選擇丁克的群體越來越多。
對于丁克一族,在社會中有兩種看法,有人說丁克到晚年一定是會后悔的,也有人說,如果重來我寧愿選擇丁克。
那么,今天我們就來聽聽一位丁克了36年的親歷者,他對于自己丁克是怎樣的講述。他為什么會選擇丁克?從中有什么生活感悟,和如何安排自己將來的養老。
講述人/朱俊良 文/三顆葵
我今年65歲,丁克36年了,隨著年齡越大,有段時間我也曾后悔過自己丁克是不是錯了?
那段時間,每當逢年過節看見鄰居家一家團聚,我跟老伴也會經常偶爾傷懷,覺著年輕的時候應該要個孩子。
直至有一次,我去了一趟養老院看望老友,回來之后,我最終認定了,自己堅持丁克是正確的。
我年輕的時候是一個愛玩的人,天生不喜歡小孩,當時我在談女朋友的時候,就一個條件:結婚后不生小孩。
很多女孩子都因為我這個條件而放棄,直到我碰見了小宛。小宛是我現在的妻子,她跟我一樣也是一個崇尚自由的人。
當時我自己開了一家廣告公司,小宛在一所大學教書。我倆約定結婚后做丁克一族,一輩子不要孩子。
剛成家的時候,也受過很多質疑,也動搖過,但是最終我們都堅持了下來。
我跟小宛的收入都還可以,經濟上不是我們不要孩子的原因。在別人忙著結婚生孩子的時候,我們努力打拼事業,在別人忙著為了孩子努力賺生活費的時候,我們已經開始享受生活。
在忙過了最初的創業階段,我們的生活也慢慢走入正軌。
小宛每年都有兩個大假,寒暑假的時候,每年兩次我們都會去國外旅行。其他時間各自忙各自的。
沒有孩子的生活讓我們了無牽掛,也可以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做自己熱愛的事情上。
我認為丁克只是一種選擇,相比養育一個孩子的辛苦,我更享受這種單身自由的生活。
我有一個最好的朋友,他叫李晶,去年的時候,他突然中風,一個兒子一個女兒都在大城市打拼,他老伴早在兩年前就去世了。
因為孩子們沒有時間照顧他,最終只能把他送進了養老院。
前些天我去看過他之后,更加堅定了我們做丁克是最正確的決定。
去到養老院之后,我看見老李瘦了很多,他拉著我的手跟我說了一番話。
“老朱,如今看來你是明智的,不要孩子你是明智的。如果讓我重來,下輩子我也不會選擇再要孩子,被他們傷透心了。
我那兩個孩子,良心都被狗吃了!我中風住院那段時間,兩個孩子沒有說關心我的身體如何,只計較著誰家花錢多,誰家花錢少。
我出院后,原本想讓兩個孩子接我去他們家住,他們各種說辭,又要工作又要照顧孩子,根本沒有時間照顧我,直接把我打發到養老院。我不來硬逼著我來。
自從我來到養老院,他們一共就來過一回,半個月才打一次電話。太寒心了……
聽著老李在我跟前絮絮叨叨那番話,我跟妻子誰都沒有多說什么。
我對老李家的兩個兒女都不陌生,從小看著他們長大的,你要說這兩個孩子不孝順,倒也談不上,但是現在的年輕人,有幾個愿意接父母過去一起住的呢?
他們要工作,要照顧孩子,還有雙方四個老人要照顧,不愿意接老人過去,這似乎也能理解。
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到了晚年,我們不能對兒女期望太高,雖然我沒有孩子,但是我知道凡事期望越大,失望就越大。
人老了,能靠得上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自己有個好身體,再一個就是有個好經濟條件,足夠的養老錢,其他在我看來都是錦上添花。
當你老了,沒錢又沒用的時候,兒女也一樣現實。
我跟我老伴,也早就想好了。我們即便要了孩子也不會完全指望兒女養老。真等到我們行動不便,不能自理的時候,我們有足夠的金錢支撐我們去好的養老院,享受好的待遇。
現在國家重視養老,我們有很多的選擇,我們可以選擇找一位好的住家保姆來家里照顧,也可以選擇花高一點的護理費去高級的養老院。
我認為無人送終更不可怕,我跟妻子也早就約好了,等我們老了的時候,我們就一起海葬,這樣既不浪費,也不拖累人。
人關鍵是享受好,現在活著的每一天。
寫到最后:
我自始至終,有兒有女的家庭不一定幸福,丁克的晚年也不一定就是凄慘的。他取決于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態度,和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而已。
丁克36年,我認為我選擇我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我過得很享受。
您對于丁克怎么看?您身邊有丁克一族嗎?
歡迎大家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