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瓷器在英國及歐洲大陸的廣泛傳播,China一詞也隨著轉而成為瓷器的代名詞,使得“中國”與“瓷器”成為密不可分的雙關語。而提到瓷器,我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景德鎮。
“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這是人們對景德鎮瓷器的形容。一千多年以來,景德鎮的窯火從未熄滅,不論是在歷代戰火中還是在工業化的今天。
我有幸來到了景德鎮著名的古窯,從手工制瓷作坊開始,親眼目睹了從拉坯、印坯、利坯、畫坯、施釉等一系列步驟,更是有幸見到了被譽為“景德鎮四大名瓷”的青花瓷、玲瓏青花瓷、窯變和粉彩,見證了它們的制作過程,看到了那些老師傅出神入化的功力。
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記述制瓷工藝之繁多:“共計一坯之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細節目,尚不能盡也”,所謂七十二道工序,包括采礦、淘洗、制不、練泥、陳腐、拉坯、畫坯、施釉、燒窯、選瓷、包裝等一系列工序。
許多老師傅從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學習制作陶瓷,并且一輩子專攻一道工序。我不敢想像,一個人一輩子做一件事情,堅持的過程中會有多少次動搖,尤其是在這樣一個浮華的時代里,也許,這也就是在這樣時代里,我們越來越迷戀這樣復古的原因,其實我們所迷戀的,就是這樣的心意,一種融入愛的職業,將掌心的溫度融于器物,一種堅持,一種執著……
甬道上用碎瓷片拼成了圓形的圖案,中間則是瓷器盛產的三個朝代,“元、明、清”的點滴介紹
青花瓷(英語:blue-and-white porcelain)是源于中國、遍行世界的一種白地藍花的高溫釉下彩瓷器,常簡稱青花(blue-and-white),也用來指代該裝飾工藝。該品種清新明快,質樸大方,不僅是工業化之前影響最廣的瓷器,還被視為中華民族審美理念的代表。
青花以明清景德鎮窯產品為標準器,并滿足四大特征:
1、胎體要完全瓷化,呈現純白的半透明狀,即青花必須首先是瓷器;
2、藍色的紋樣要由含鈷顏料發色;
3、外罩透明釉,即青花必須是釉下彩;
4、最終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燒成。
標準青花無疑誕生于元代,《格古要論》曾提及青花。因其成書于洪武年間,去元未遠,可以推測元代當有燒制。吳仁敬指出江西南豐窯‘器多青花,有如土定等色’,首倡該觀點,直至1952年,大維德花瓶被確定為至正十一年(1351年)之真品,國人才普遍接受元代出產青花。此后不斷發現存留至今的實物,又在景德鎮湖田窯遺址出土可以相對應的瓷器殘片。元代青花已經十分精美,紋飾繪畫技法嫻熟,青料發色純正,燒造技術成熟,已經完全符合現代青花的標準。
明代被部份學者視為中國瓷業的最高峰,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青花。文獻記載的最早帶有款識的青花器物就是永樂青花壓手杯,且有實物存世,現藏北京故宮。明代青花仍有相當存量,很早就被后人珍賞研究。明代共有17朝,除去建文、洪熙、泰昌之外其余朝代均有傳世或出土瓷器。
清代260余年,康熙、雍正、乾隆三代青花在工藝技術和產量上都達到了歷史的高峰。不僅景德鎮官窯繼續代表了中國瓷器的水平,民窯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順治已經復燒官窯。
作者新浪微博:@七妙
作者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unjiahui
拉坯是制作陶瓷的七十二道工序之一,也叫做坯,即將煉就之泥放于坯車上,借旋轉之力,用雙手將泥拉成。這是我國陶瓷器生產的傳統方法,是成型的最初階段、雛形制作。凡圓器琢器俱用拉坯方法成型。
這位拉胚的師傅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王炎生,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同行的肖老師在為王師傅做專訪,我過去幫忙拍照,肖老師讓我猜王師傅多大歲數了,我看著王師傅挺拔的腰板和矯健的身手,說“60?”,聽我說這話,正在用木棍轉動陶輪的王師傅抬頭看著我笑了,肖老師拍著我說“王師傅已經78了”,我真的不敢相信,眼前這位正在拉坯,身手矯捷的老人已經78歲了。
后來聊天中得知,王師傅祖上五代拉坯,他的父親是位很有名的拉坯師傅。他自小跟隨父親在窯廠里長大,耳濡目染。11歲那年,他便正式跟隨父親學習拉坯。
“學拉坯可不是件容易事,別看這小小的一個碗,背后飽含多少辛酸和淚水啊,我剛開始學那會兒,可沒少挨父親揍。”王師傅回憶起他的學藝經歷時,感慨萬分。出于對拉坯技藝的愛好,王師傅還是堅強的挺過來了,這一干便是67年……
如果一個人能把一件事堅持一輩子,除了肅然起敬,我別無他想。
它是將經過印坯工藝后的粗厚不平、規格不齊的粗坯經過兩次旋削,使之厚度適當、表里一致。
轉動的陶輪和飛舞的陶屑,還有師傅那布滿青筋的手臂,雖然他們所做的只是一只普通的瓷碗,但我在心中,已然是至高無上的心血產物。
拉坯的時候會在底部留一點泥壩子方便拿著做活,但碗底部是要掏成中空的,方便留落底款
這位師傅就是專門削碗底的,這位老師傅叫張華金,已經77歲了,這道工序稍微不注意,坯很容易會碎。
占香生老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5歲開始學徒,擅長圓器剎合坯。今年74歲。
修好坯的瓷碗,師傅們會放在一個木架上,擺起一排,便會拿去晾曬
那一天的陽光很好,而我也很有幸的抓拍到了這樣一張,陽光打在師傅的身上,印在我的眼中滿滿的都是歷史與傳承的味道。
眼前的它們沒有經過鋼鐵的轟鳴,而是通過手掌的溫度被塑造成型,此時在陽光的照耀下格外的溫暖我心。
看著水中它們的倒影,如此的清澈,亦如匠人之心,專其所長,別無他物
這位畫坯的師傅,是古窯的另一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汪申芳。
師傅今年51歲,18歲開始學徒,30多年來專攻青花紋繪制,畫筆運用自如,線條如行云流水,一只渣鈦碗的文飾繪制只需25秒。
她的絕活是一手旋轉碗,一手繪制,中間沒有任何停頓,一筆畫出一個圓圈。
它是用青花料在坯胎上繪畫,打青花箍或寫青花字,最后上釉燒成。用畫筆蘸著青花料在坯胎上作畫,是青花瓷器工序中最美的一處。長年的畫坯,師傅的手已經有些變形了。
正在繪畫著的師傅,眼前的情景讓我想起了《青花瓷》的歌詞:
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
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
冉冉檀香透過窗心事我了然
宣紙上走筆至此擱一半
徐師傅的母親從事畫青花(傳統手工制作)歷經五十余年,她從十歲開始跟隨母親學畫傳統工藝,已30余年。徐師傅凝視著眼前的九層葫蘆瓶,心無旁騖。
而徐師傅下筆那一刻,眼神中的關愛卻如同對待自己的孩子一般。如果要給“匠心”這個詞找到一個物化的解釋,我想我找到了。
玲瓏瓷代表性傳承人萬遠帆老先生
玲瓏瓷也有很悠久的歷史,所以也是景德鎮的四大傳統名瓷之一。玲瓏瓷是在瓷器坯體上通過鏤雕工藝,雕鏤出許多有規則的“玲瓏眼”,然后以釉燒成后這些洞眼成半透明的亮孔,十分美觀,被喻為“卡玻璃的瓷器”。
因為“玲瓏”的本義就是靈巧,明徹、剔透,所以以玲瓏稱這種瓷器是非常確切的。
玲瓏瓷往往配以青花圖案,叫青花玲瓏瓷。這種瓷器既有鏤雕藝術,又有青花特色,既呈古樸、又顯清新。
看著萬師傅專注的神情,我不敢弄出一點動靜,生怕自己舉動驚擾了這樣完美的藝術創作。
粉彩瓷
粉彩瓷又叫軟彩瓷,景德鎮窯四大傳統名瓷之一,是以粉彩為主要裝飾手法的瓷器品種。粉彩是一種釉上(在瓷胎上)彩繪經低溫燒成的彩繪方法。粉彩瓷器是清康熙晚期在五彩瓷基礎上,受琺瑯彩瓷制作工藝的影響而創造的一種釉上彩新品種,從康熙晚期創燒,后歷朝流行不衰。
“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這是人們對景德鎮瓷器的形容。當把大師們燒制的瓷器放在白熾燈下的時候,眼前的景象讓我們驚呆了,這就是歷代手工匠人的傳承,千年的積淀。
看了如此多的大師作品,同行的Tim也要去嘗試一把,第一次就很贊哦!
蛋型瓷窯。明末清初景德鎮首創,全稱景德鎮窯,簡稱鎮窯。因歷史上景德鎮燒窯主要燃料是松木,故又稱柴窯。
北宋歐陽修的《歸田錄》書中“汝窯花觚”時寫道:
柴氏窯色如天,聲如磬,世所稀有,得碎片者,以金飾為器,北宋汝窯頗仿佛之,當時設窯汝州,民間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
誰見柴窯色,天青雨過時。
汝窯磁較似,官局造無私。
粉翠胎金潔,華胰光暗滋,
旨彈聲戛玉,須插好花枝。
柴窯有八個腳位,上三腳是架表、馱坯和把樁,下三腳是一夫半、二夫半、三夫半,中間有小伙手和收兜腳。其中把樁是柴窯燒成的技術核心。
柴窯的溫度很不平衡,溫差大,前部的溫度達到1000攝氏度時,后部才300攝氏度。前邊已經燒還原焰了,后邊還是氧化焰氣氛。這就要求窯工掌握好燒窯的快慢,把握好窯內的溫度變化和氣氛。所以燒柴窯全憑窯工的經驗,顏色釉瓷就是利用不同的窯位和不同的氣氛燒制出來的。
據說柴窯“其瓷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沙泥為坯,足露黃土,滋潤細媚,色異制精,為古來諸窯之冠,非后人所能偽為”。手指摩擦碗邊,便能感受的到,于是,同行的小伙伴兒們開始積極嘗試。
窯長8.4米,窯腰部內折,分前后兩室,前寬后窄,前短而長。
這樣大有“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的感觸。
青花瓷創意園區里的一個瓷瓶,我不知道方文山有沒有來過這里,有沒有看到如此,而此時眼前的這一切分明就是:
釉色渲染仕女圖韻味被私藏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
你的美一縷飄散
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我在這里,就當我為遇見你伏筆
天快黑的時候,我們幾個人又來到了古窯。
老師傅們已經開始休息了,幾十年如一日的一天,又這樣結束了。
就是這樣普通的高嶺土,在老師傅的手里創造了一個關于瓷的傳說。
而我也在這暖暖的陽光下見到了手工的堅持,感受到了那一只只潔白的瓷碗里面所深深埋藏著的,泥土重生的璀璨、手掌創造的晶瑩和心靈幻化的澄凈……
旅行Tips:
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區
位于景德鎮市瓷都大道古窯路1號(伊龍大酒店旁),景德鎮著名旅游景區、國家AAAAA級景區、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景區距機場、高速路口、火車站車程均在十分鐘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