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很多人都研究“風水”,很多帝王也對此篤信不疑。他們認為,凡是開國建都,都是要選好龍脈,這樣國家才能夠長治久安。
那么,什么是龍脈呢?簡單講,龍脈也就是山脈,是連貫一氣的山脈。在《周易》里,用艮卦代表山,艮卦的上面是一個陽畫,下面是兩個陰畫。就是說,山不僅僅是一座實體的山,它還蘊涵著陰陽二氣。如果是連綿起伏的山脈的話,這陰陽二氣就充沛而又連貫,就像是一條蘊涵著“生生之氣”的河流,在大地上縱橫奔騰千萬里,作用非常之大。古人認為,在自然界的動物里只有能量巨大的龍才可以與之相配,所以形象地稱呼這種連綿起伏的山脈叫龍脈-對應的,把大的河流叫做水龍。如果把整個中華比作一個人的身體的話,那么,龍脈就是人體看不見的經絡,長江、黃河、珠江、淮河就是看得見的血管,它們一起構成了中華大地的血脈,里面同樣都有勃勃生機在不停的躍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中國人稱呼祖國大地為“萬里山河”,反抗侵略叫“還我河山”,可見,河與山一直都是并列的。
古代學者指出,中國的龍脈,發端于昆侖山,所以他們又把昆侖山叫做“祖龍”。由祖龍分衍出兩大行龍,即南龍、北龍。
南龍出昆侖山,過三危山、積石山,跨過黃河,至終南山與北龍分派,向南過上洛,過漢水,至荊山,沿大巴山脈向東南,過長江,至衡山,循南嶺往東,在福建、浙江入海。南龍龍脈在南京(古稱金陵)結成虎踞龍盤之勢,南京就被認為是建都的好地方,三國時孫權就建都在這里。
北龍一樣是出于昆侖山,向東過三危山、積石山,跨過黃河,過終南山、華山,再跨過黃河向北轉彎,過王屋山、太行山,沿燕山山脈向東直到遼東渤海灣為止。北龍龍脈有黃河、鴨綠江前后簇擁,一口氣把西安、洛陽、開封、北京、沈陽等古都串聯起來,構成了中國歷史的重心。
當然,各地都有龍脈的分支,就像人的毛細血管一樣,
為了探尋這種“風水寶地”,中國古代就形成了風水學――“堪輿”這種獨特的文化,其中有合理的地方――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也有一些糟粕的存在,這就見仁見智了。你是怎么看待“風水”的呢?
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