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極而生,動靜之機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天地初開,一切皆為混沌,是為無極;陰陽交合,陰陽二氣生成萬物是為太極。清者上升為天,濁者下沉為地,分為東,南,西,北四方,每方各有一神首鎮守,東方青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是為四象。
智者伏羲,憑日月升降悟出乾坤之奧,從而創出八卦,分為乾,坤,艮,震,巽,坎,兌,離。
故謂之為: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萬事萬物于自然之中,便有其法則,悟自然之理,便有其法論。
張三豐祖師首創武當太極十三勢便是由此而來。其內含吐納導引,外氣采補功、混元站樁功等道家養生功法,十三勢動作亦是根據鍛煉人體八脈的需要所編,而八脈又內連五臟,整個套路,內有五臟八脈,外有五步八法,兼之功防十三種組合,及融合道家內丹術故謂“太極十三勢”。
正所謂: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壽,不徒作技藝之末也。
作為武當三豐派第十五代傳人,袁師懋道長一直以來秉承師祖遺訓,多年以來孜孜不倦,通過自身不懈努力,勵志要把將武當太極中蘊含的拳理、拳技及背后附含的太極、陰陽、五行、八卦等哲學哲理弘揚出去,傳承下去,使其光大。
數十年如一日,在武當太極拳的傳授過程中,袁師懋道長勤于總結,勇于突破。根據多年教學經驗和實戰經歷把太極拳修煉歸納為四個重要階段,分別為:學習階段、練習階段、磨練階段及合道階段。每個階段都需要功理功法,逐個擊破,才能一步步參透太極拳的精髓。
天地萬物的養成,是循序漸進的自然規律,太極拳修煉也必然是遵循這一自然法則。但隨著太極拳修煉的深入,實戰技巧的逐步熟絡,學員雖然在前三個階段有所收獲,但時常在學習階段遇到瓶頸,練習階段遭遇困惑,磨練階段失去方向。
“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
陷入長江大海的漫無邊際,如何快速正確的找尋方向抵達彼岸,是太極拳者當務之急。正是如此,袁師懋道長想拳者之所想,憂拳者之所憂,不遺余力在武館悉心指導學員,旨在啟明航行之路,幫助眾多學員認識武當太極,了解武當太極,熟悉武當太極。
—
—
一、武當太極十三勢
太極十三勢為武當祖師張三豐首創之拳法,內涵豐富,意義深遠,自古為武當山鎮山之寶,長壽之法。十三勢是由:起勢、抱球勢、單推勢、探勢、托勢、撲勢、擔勢、分勢、云勢、化勢、雙推勢、下勢、收勢等攻防意識較強的十三組動作組成。
其中內含吐納導引,外氣采補功、混元站樁功等道家養生功法,十三勢動作亦是根據鍛煉人體八脈的需要所編,而八脈又內連五臟,整個套路,內有五臟八脈,外有五步八法,兼之功防十三種組合,及融合道家內丹術故謂“太極十三勢”。
其動作要領是虛靈頂勁,含胸撥背,沉肩墜肘,松沉自然,舌頂上腭,練習時要求形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神合,六合之中,神形俱妙,動作之中,綿綿不斷如行云流水,呼吸之中,升降自然,深細長勻,息息歸根,一招一式都是對人生理、心理的調節,有舒筋活絡、補血調氣、滋養五臟、陶冶身心之妙益。
二、基本功法理論講解
1、太極混元樁功(全套功法)
2、太極步與各種樁功
(太極拳必練基礎功,太極步屬于下盤功夫,樁功屬于內修,二者結合方能提升太極拳功夫)
三、太極拳理論知識講解
1、五步八法的含義與動作要領
2、行功走架時呼吸與六合
3、太極拳正架的三個一
4、太極拳的攻防意識
5、太極拳推手與實戰價值
6、太極拳的養生價值
四、太極拳口訣要領講解
1、虛靈頂勁
2、含胸拔背
3、沉肩墜肘
4、收胯斂臀
五、講座
講氣、氣與炁三者的區別
深入了解三者的區別,
對于自身練習大有裨益。
六、太極拳的修煉之法講解
講太極拳修煉的幾個階段
學習階段、練習階段、磨練階段、合道階段
丹道講解
講道家內丹修煉的幾層境界
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還虛合道
—
—
袁師懋道長
袁師懋道長
武當三豐派第十五代武術傳人
刻苦習武長達三十六年之久
二十多年豐富教學經驗
對道家養生及道家醫學有獨特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