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一家三兄弟都是有名的人物,周樹人、周作人文學成就引領時代,周建人雖無出眾文采,但建國后起成就也算功德圓滿。可是這一門才俊,最終卻因家庭內訌、兄弟鬩墻而各奔東西,不僅相互之間鬧得雞飛狗跳,連后輩子弟也互不往來。
這其中,魯迅的侄兒,三弟周建人之子周豐三開槍自殺的人倫慘劇備受熱議,他的死不僅讓周家悲痛,也令人非常意外。
和普通家庭不同的是,周豐三雖然出身名門,但從他還在娘胎時起,父親周建人就遠走上海,拋棄妻子兒女另覓佳人。
在周豐三眼里,他的父親周建人生了他,卻從來沒有給過他父愛,他跟著母親一直寄食在二伯父周作人家中,才得以長大成人。對他來說,周作人名義上是伯父,其實更勝似父親。
周建人有兩段婚姻,第一段婚姻的妻子羽太芳子,是二哥周作人妻子的新妹妹,正是在兄嫂的撮合下,兄弟倆娶了一對日本親姐妹。
本來,這應該是親上加親,但周建人和羽太芳子的感情卻不好,由于周建人過去在紹興是個小學教員,但來到北平后一直沒有正式工作,雖然結了婚生了小孩,生活費還要靠兩位哥哥接濟。
看到丈夫整日里無所事事,作為妻子的羽信芳子開始疏遠周建人并冷嘲熱諷。
久而久之,夫妻間的感情就有了裂痕,爭吵與日俱增。周建人總是抱怨,怪二哥和二嫂給他強加了一個累贅。終于,他不再忍受,不顧妻子還在孕中,毅然從北平八道灣周宅離家出走,前往上海投奔大哥魯迅,當起了海漂。
在上海期間,他不顧家中的妻子兒女,與學生王蘊如相戀、同居并生子。除了偶爾寄些生活費用,他是徹底和前妻與子女斷了聯系。
而周豐三和母親及哥哥姐姐,從此就滯留在北平,寄居在二伯父周作人家里,從出生到14歲都沒有見過父親。
周建人拋妻棄子另成家庭后,前妻所生的三個孩子,完全站到了母親芳子一邊,與他斷絕了往來。
1937年春,周家老母80大壽時,周建人帶著未婚同居的新太太,回到北平八道灣周宅,向母親介紹新兒媳時,周豐三才第一眼看到父親。
不過,這次相見火藥味十足,前妻羽信芳子和周建人發生了激烈的沖突,三個孩子還幫著母親圍打父親。結果,周建人不僅當場宣布和前妻及孩子們斷絕關系,和周作人一家也徹底決裂,發誓再不往來。
過去,周建人還偶有書信寄到北平,詢問子女情況,每月領餉時也不忘寄上一份零錢,給前妻和孩子們生活。經過這次一鬧后,周建人再也沒有寄過一封信一文錢,也不再認三個子女為親生。
可想而知,這種和父親的相見場合,對于當時才14歲的周豐三來說,無疑是沉重的精神打擊,他開始抑郁寡歡。
其后的幾年里,周家更是連遭變故,大伯父魯迅病逝,二伯父周作人墮落,父親周建人對一家弱小不理不問,外敵入侵,家國沉淪。
這些家與國的巨大變故,加上周圍人的冷眼孤立,都讓這個尚未成熟的少年難以承受。
這樣的焦慮,一直摧殘了他四年之久,他的抑郁癥越來越嚴重,終于,在1941年3月24日 ,他拿起周作人的保鏢隨手放在桌上的手槍,向著自己的太陽穴,扣動了扳機。
所以,魯迅的侄兒周豐三之死,也許是在當時那個社會背景下,家庭生活不幸和國家淪喪的一種失望和報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