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能補拙,笨鳥先飛這類有關勤奮的詞語相信每個學生都聽過老師這樣教育,往往好的成績都和勤奮掛鉤,現(xiàn)在的家長非常看重孩子的成績,連假期都不放過,每天都是做題,生怕孩子落后。
孩子仿佛成了學習機器,孩子的努力當真不會白費嗎?很多家長盲目式的跟風教育,自認為對孩子有幫助,偏偏結果卻會適得其反,這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
一、北大教授認為,智商低于110別妄想孩子考上北大,家長的美夢破滅
清華北大作為最高學府,是所有學生心中理想的大學,家長對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不惜花費金錢,讓孩子上重點學校受到高等教育,只盼望有一天孩子能考上北大清華,光宗耀祖。
父母給孩子灌輸考上北大清華的理想,讓孩子有更好的追求,沒什么不對,可是,清華北大不是那么容易考上的。北大教授姚洋打破了家長的美夢,他說道:“學生智商低于110,就別幻想考上北大了,先去帶學生測一下智商。”
姚洋教授表示,北大的學生平均智商都不低于110,學習數(shù)學專業(yè)的學生平均智商高于140以上。教授的話給家長很大打擊,家長只想讓孩子能夠出人頭地,但也要認清現(xiàn)實。
北大雖然每年都有擴招學生的名額,但有能力考入北大的,都是各省的文理科狀元,毋庸置疑,一般考生想要進北大是非常困難的。從高考成績就可以看出學生之間的差距,如果考600分說明學生平時沒少努力,相對于650分的學生,那50分的差距可能就是因為天分。
高考試題分為基礎題和拔高題,能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給拔高題解答的都是非常聰明的學生,他們的思維敏捷,和學生的智商有一定關系。學生腦子笨,不會融會貫通,舉一反三,比不過其他同學,家長只覺得很沒面子。
不得不承認人的智商高低是有科學依據(jù)的,高智商的學生學知識速度很快,理解能力強,記憶力強,思維邏輯清晰。低智商的學生各方面都慢半拍,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才能學會,在起跑線上就輸給了高智商學生。
一些網(wǎng)友對教授的觀點提出質(zhì)疑,認為高考狀元也不是只憑高智商,如果沒有日復一日的努力和正確的學習方法同樣不能考出好成績。
二、天道酬勤可能是偽命題,努力不一定成功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分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這句名言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努力最重要,卻忘記了百分之一的天分遠比努力更重要,而羅翔教授提出“天道酬勤可能是偽命題,別告訴孩子努力就能成功。”
有不少學生為了提高成績廢寢忘食,晚睡早起,甚至別人睡了自己還在被窩里挑燈夜讀,連吃飯打水的零碎時間都會充分利用,可現(xiàn)實說明學生表現(xiàn)得努力付出,勤奮刻苦,對成績并沒有起到任何作用,慢慢的他們變得不再積極上進,失去了信心。
很多事實證明努力不一定成功,沒有天分的學生,只靠后天的勤奮努力,雖然可以提高成績,但不能超越天才學霸。學生勤奮努力是優(yōu)點值得學習,但我們無法確定經(jīng)過努力就能達到目標,還有很多外在因素。
如果學生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學生可能會否定自己,反思自己,提出自我批評,責怪自己不夠優(yōu)秀,從而忽視了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就是找正確的學習方法來提高學習效率。
學生制定目標一定不要太過理想化,切合實際,根據(jù)自己的情況而定,找對正確的方向,學生的努力才有意義。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成功一定會經(jīng)歷努力,學生一定要有正確的認知。即使考不上北大清華,學生也不用灰心喪氣,最起碼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
總結:
學生考不上北大清華也不是很丟人的事,畢竟每個學生的智商不同,家長不能給學生施加太大的壓力,盲目為學生制定目標。學生只要努力過,認真對待學習,成績有所提高就是有進步的,學生要用正確的心態(tài)接受現(xiàn)實。學生要想有一個美好的前途,除了天分還要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如果只有天分,自己卻不上進,同樣會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