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做題和做錯題?!?/span>
分析一下原因,不難得出,不會做題可能是因為覺得試題陌生或太難而無從下手,而做錯題是本該做對但因種種原因而做錯了。
那么,有沒有什么方法可以避免這兩種情況,也就是難題不難,錯誤不再重犯,從而提高考試時答題的正確率呢?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這種方法是有的。除了鞏固書本基礎知識外,還有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堅持做難題筆記和錯題筆記,并加以分析、總結。同學們養成了這種良好的習慣,即使是再難再容易錯的題,都能迎刃而解。
一.難題筆記。
在考前復習時,許多同學常常搞“題海戰術”,效果也不錯。但是我發現,有些同學做題只滿足于做題的數量,見題就做,做完就了事,卻忽略了做題思路的分析、題型的歸類和解題方法或技巧的積累。這樣當時能做出的題目,經過一段時間的間隔后再出現時,往往又會覺得陌生而無法解答。
按照這樣的方法,長此下去,便會形成惡性循環,即便做再多的題,也不會有什么大的收獲,碰到難題,依然不會解答,只不過是在浪費時間和消耗精力而已。
針對這種情況,我建議你在一開始復習時,就準備一本專用難題記錄本,記下課堂例題、平時練習和各次考試時碰到的難題,并在題旁注明難點關鍵(可用紅筆劃出)、解題思路與方法,并列出該題若干種變化形式,舉一反三。這是根據碰到難題的先后順序從縱向做難題筆記。
除此之外,還可以從橫向根據難題的性質分別加以歸類。經分析,我發現,同學們對難題無從下手的原因就在于在審題后不能把當前習題歸入知識系統中相同或相似的類型之中。找到了問題的出處,我們就可以對癥下藥,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個方法很簡單,就是將同類型難題歸在一起。這樣,題見多了,也就不會在解題時因為對不上號而無所適從。
總而言之,只要在平時下足工夫,從縱向和橫向兩方面對碰到的所有難題進行分類并貯存在腦子里,下次碰到相同或相似的題目就不覺得難了,考試時碰到新難題的可能性也會小很多。
二.錯題筆記。
考試時或多或少都會出現些錯誤,這并沒有什么可害怕的,最該注意的是要防止以前發生的錯誤出現在今后的考試中。
怎樣避免錯誤重現呢?最好的辦法莫過于把錯題記下,從中吸取教訓。做錯題筆記包括以下三個方而:
首先,記下錯誤是什么,最好用紅筆劃出。
其次,找出錯誤原因,分析錯誤是在哪一環節上發生的,為什么會出現這一錯誤。
一般說來,解題過程由審題、題目歸類和找出答案三個環節構成。如果錯誤發生在審題環節,則應分析是遺漏了題目的要點或細節(有些題目是一題多問、一問多求甚至一求多法),還是看錯了題;是沒覺察出題中的隱蔽條件,還是未弄清條件和問題之間的關系;是看錯了,還是沒記住題意導致思維偏差或不完整。
如果是題目歸類錯誤,則要分析是未找到該試題與腦中已有試題類型之間的聯系,還是沒有把兩者間的差異區別開來,檢查一下解決該題的有關知識有無掌握牢固,還有哪些漏洞,以便日后彌補和進一步鞏固。
如果是求答上出錯,則要分析是沒有掌握解題技巧,還是粗心大意,或是其他什么原因。
第三,糾正錯誤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根據錯誤原因分析提出糾正方法,并提醒自己下次碰到類似情況應注意些什么。
倘若我們能將每次考試練習中出現的錯題記錄下來并加以分析,并盡力保證在下次考試時不發生同樣錯誤,那么在考試時發生錯誤的兒率就會大大減少。
也許,有的同學會認為,做難題筆記和錯題筆記太耗費時間了,與其把時間花費在這上面,還不如多看幾本書、多做幾道題效率來得高。
真的是這樣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做難題和錯題筆記,從表面上看確實花的時間多一些,但它卻能節省你臨考前的寶貴時間。升人初中后,由于考試的次數增多,這就意味著我們接觸到的試題數量非常多,多得驚人。如果只是在試卷上把難點和錯誤劃出分析,日積月累,大考前就會有厚厚一大捆試卷,即使是神仙,也不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再回過頭來重新分析每一份試卷,再說了,有些容易的題目也無再分析的必要。而做了筆記后,平時只需要花少量的時間翻翻。到考試時你就會發現難題不多了,答題的正確率不也就明顯提高了嗎?
由此可見,把方法和容易出錯之處整理清楚,一目了然,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