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0 的學校,面向未來的學校。可以組合的空間,滿足多樣學習的需求;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界限逐漸模糊,主張紙筆考試與表現性評價相結合;根植于自然和社會生態,基于家庭、學校和社區合作。
上面所說的就是被網絡贊譽為“北京魔法學院”的3.0版本學校,你知道它是如何建成的嗎?今天小編參加了在北京市中關村第三小學舉行的主題為“家和·成學”的教育家辦學實踐研討會,劉可欽校長為大家詳細介紹了這所3.0學校是如何變革的。
為了讓大家更好地了解這所學校,小編就帶著大家一起看看劉校長都講了些什么吧!
2011年7月,在做校長的第10個年頭,我走上了中關村三小校長的崗位,當時有131個教學班,6300名在校學生,這個超大規模的學校,給我帶來了新的挑戰,當然也帶來了新的機會。
我們粗線條地,將學校教育的發展劃分為3個階段或形態:
1.0的學校
2.0的學校
3. 0 的學校
可以組合的空間,滿足多樣學習的需求。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界限逐漸模糊,主張紙筆考試與表現性評價相結合。根植于自然和社會生態,基于家庭、學校和社區合作。重視學校教育共同體每一位個體的發展,而且是基于整體學校生態和氣候的可持續發展。
我們從學校定位,戰略目標、改革領域、組織保障、行為準則等方面闡述了學校未來十年的發展和改革的任務,回答學校要到哪里去的問題。
4個班組群構成一個校中校,共同負責3個不同年級師生的學習生活。為老師之間展開跨學科合作與協同教學提供新型的組織保障。這樣數百人的小型學校的架構,為每一個學生和教師個體提供便于認知自己、同伴和團隊、便于獲得歸屬感的有意義的社會人文環境和合作學習的教育生態環境。
在普遍追求一個老師上好一節課的情況下,我們開始追求一群老師的協同教學,期望通過不同教師的組合,解放我們的教育力。
班組群和校中校為學生提供學習小組,班級,班組群,校中校等多層多樣多元的綠色生態學習組織形式,而不是傳統的班級和學校兩極生活。為教師提供的,也是班組群、校中校、學科組、綜合學科組、項目組等多層多樣多元的綠色生態工作組織形式。老師們的職業生活圈子也在這樣相互交叉與融合的過程中擴大,建立更加多樣的專業伙伴關系。
我們將學校的組織架構和決策程序做了更加多元、多樣的提升和改進。逐漸形成了規劃指導評估系統、組織與實施系統的矩陣架構,共同承擔學校的建設發展任務。
一條線是職能部門,即課程部、學生部、教師部、校務部,承擔規劃、引導、評估等工作。
另一條線是級部/校中校,承擔學校日常教學教學的組織與實施,這是學校日常工作中最基本的管理單位,90%的事情都在這個層面上解決了。
第三條線就是非常柔性的發展部、創客中心、文化傳播中心以及校際和專業組織合作中心組成了學校的眾創基地,主要承擔學校整體構架和師生創意落地的功能。三條線形成相互連接的矩陣式管理格局,彼此通過協商、合作完成重大/重要工作以及日常工作。
這樣,無論在何種語境下,什么樣的群體中,都能夠清晰的表達我們的追求以及具體可行的路徑。在輪流領航的過程中,提升教師團隊的領導力。因為,教師身上具有的領導才能,是一所學校不斷進步的寶貴資源。
新校區從設計、立項、建設到驗收、入住,在各級領導的全力支持下,一天天的變成現實,200多名老師參與了新校區里的上百個項目的討論。這是四年多的心血、情懷和專業的共同結果。我們的老師曾說“我們研究新校區的事,其實就是在研究教育”。
對教師而言,所有的參與不僅僅是為了形成共識,而是身處其中的共同創造。因為,變革成功的關鍵在于教師內心的認同。
共同反思學科的教育價值。當老師們在每一個細小的領域和環節都做了相當細致的安排后,學生只要跟著老師走,就可以獲得好分數。
但是,密鋪的時間下,學生幾乎沒有獨立思考的機會,沒有時間認知了解自己的優勢以及學習的問題與障礙,更沒有機會經歷合作對話質疑的學習過程。 “愛學習、會學習”應該是小學階段送給孩子們最好的禮物。卻被我們好心的剝奪了。
追問教育價值。為了獲獎,社團的訓練會加大時間和提升標準,忽略了對于學生的目標引導,以及對于作品的理解,學生心里裝的是節奏和動作,卻沒有對于作品的理解之后由內而外的理解與表現;第一名、冠軍、金牌等等是我們向往的,但是,如果作為追求的主要目標,就會忽略體育精神帶給學生的教育價值:規則、團隊、友好、堅持、勝敗等等,這樣學生雖獲金牌,但卻是那樣的單薄,我們不得不擔心,勝敗乃兵家常事,萬一欲得而不能時,孩子還能否繼續堅持,保持對自己的信心以及必要的敬畏?
以“真實的學習”為價值取向的生態大課程開始生長:即讓孩子在真實的學習情境中,通過學習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獲得基本的知識和技能,習得交往的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和積極行為。
第一步,就是在保留分科教學優勢的基礎上,整合成六大學科類課程群:(1)語言類(中文、英文);(2)數學、科學、技術、工程和信息 ;(3)歷史與社會科學;(4)視覺藝術類(美術、手工、攝影、微電影);(5)表演藝術類(音樂、戲劇、舞蹈);(6)積極身體活動的健康生活方式。
第二步,借助項目學習的展開,引導師生面向真實世界中的問題和任務,學習的內容和過程是跨學科、多學科整合的,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家長和專家在學習過程中提供“腳手架”和幫助。 成為我們開展真實學習的切入口。
第三步,借助板塊式的學時設計,從課程管理上要求每周提供一個版塊學時為組群內學習時間,為展開真實的學習提供管理保障。大板塊的學時段,也逐漸淡化課上課下的兩極生活,為同類的學科提供合作的空間保障,以推動老師間自然的協同與跨學科的學習。
無論哪個國家的學校教育,最終都需要回答:學生學到了什么?
我們的“畢業項目”就是一個綜合各樣知識和能力的一個綜合性的項目學習,也是檢驗六年小學教育的一個“里程碑”。 學生通過畢業論文、畢業設計、畢業展演等實踐性環節,來真實地回答:在這六年中,我們的學生學到了什么?學得怎么樣?
畢業表現類 這是學生在某一領域的表現性特長。學生可以選擇視覺藝術、表演藝術、積極身體活動的健康生活方式三種形式中的一項,在學校提供的畢業匯演、賽事、展覽中,進行展示,比如表演、繪畫展、身體活動、航模飛行等等,以及相應的文字介紹等。
畢業實踐類 是學生個人或團隊,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根據學校或者社區、社會的現實需求,設計并參與一個有創意的公益項目。畢業設計、畢業論文、畢業實踐等項目方式,經歷選題、設計、分析、實踐、答辯等環節,從組建團隊、確定選題,到查找資料;再進行現實世界的調查,提出解決問題的決策、創意或方法。學生需要調動六年來學習的知識和技能。
一個學生為了獲取社區中公共環保車收垃圾的情況,走訪了5個廢品回收點,都碰壁了,最后,想出了一個主意“打工30分鐘,幫人家數瓶子”。
知行合一才能夠擁有扎實的知識和技能,而最重要的是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才可能真正擔負起責任。因為,什么都可以替代,唯有成長不可以替代。
無論是空間支持系統、學業支持系統,還是積極行為養成系統的建構,我們都是立足在全球背景下,展開的一系列的行動研究。
今年是我們建校35周年,無論遇到哪些困難和風雨,我們始終保持前行的姿態;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問題,始終以積極地姿態努力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一個優秀的教師團隊的共進,淬煉了大家三小的精神,形成了教師團隊共同的DNA。
這些共同的特質,成為好老師們的標簽,我們說一個好老師就是一門好課程。 所有這些努力,都是為學生建立一個綠色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為了幫助孩子們為未來做好準備;為這個快速變化的社會和無法預見的需求做好準備。讓家長和學生處于更高層次上,讓我們每一天對自己、學校和社區都充滿了自豪和感恩,共同建設一所好學校。
一所好學校,就是一個充滿成長機會的博物館。
文章來源| 根據劉可欽校長現場講稿整理而成
微信編輯 | 杭金亮
文章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