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父母會認為孩子是一張白紙,可以按照成人的意愿和想法來描繪、設計,替孩子鋪展未來。
但我想,把出生的孩子比作一粒種子,更為貼切合適吧。
這顆種子,與生俱來不僅攜帶著來自父母的基因,也帶有屬于他獨特的生命密碼和稟賦天性。
這顆種子落在不同質地的土壤上,汲取養分,生根發芽,長成樹苗,迎接不定的風雨,長出粗壯的枝桿,長成一棵大樹!
在陪伴孩子成長時,父母給予了太多:愛,衣食財物,知識教育……
即便是這樣,父母也會覺得給予的還不夠,呵護得還不夠周全,更是想替孩子承擔成長中的各種疼痛。
但是,不得不承認,無論父母是擔心,還是放心,孩子的生命都有屬于他自己成長的樣子和軌跡。
臺灣作家林清玄有篇文章《桃花心木》,提到一個種樹人語重心長的一段話:
“種樹不是種菜或種稻子,種樹是百年的基業。不像青菜幾個星期就可以保收。所以,樹木自己要學會在土地里找水源,我澆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準的,它幾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無法在這種不確定中汲水生長,樹苗很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只要在不確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長成百年的大樹就不成問題了?!?/p>
人也一樣,人生中會遇到種種的不確定。我們養育孩子,不是種菜種花種稻子,也像是種樹一樣。
如果我們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能夠為孩子模擬不定的風雨,我們的孩子就會像樹苗迎接不定的風雨那樣,在不確定中養成獨立自主的心。
不依賴,懂得往地下更深的扎根,汲取養分,向上生長,這樣才有機會長成百年大樹。
所以,父母重視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就是為孩子提供有養分的土壤。
為孩子灑下“相信美好”的甘露,就是給予孩子最美好、最鮮亮的生命底色。
這比直接為孩子遮擋人生風雨,直接為孩子描繪人生畫卷來得更有用!
那么,在經歷和迎接不定風雨的人生中,父母要如何幫助孩子更利于汲取養分,更深的扎根呢?
我想,美好的信念、美好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接下來,我將和各位家長分享著名心理學家李子勛在家庭成就孩子這方面上提出的三個美好假定。
有人說,過度擔心孩子是一種“詛咒”,那么,我們父母不如給孩子這三個美好假定,帶給孩子更多的祝福吧!
1
我們要假定這個世界是美好的
我曾被意大利電影《美麗人生》里面的父親感動,因為他拼命不讓兒子幼小的心靈受到傷害。
這部電影講述一對猶太父子被送進了納粹集中營,這位父親利用自己的想像力對兒子撒下一個善良的謊言,說他們正身處一個游戲當中,游戲規則是不能哭不能鬧不能想媽媽,率先得到1000個積分的孩子就可以得到一輛真坦克,兒子信以為真。
雖然這位父親身處集中營的惡劣環境,但全程卻在用他那喜劇化的夸張動作和樂觀的態度,為孩子演繹這個游戲。
故事的結局是,兒子等來了一輛真坦克,而這位父親也終于做到了讓兒子的童心沒有受到傷害,但他自己卻慘死在德軍的槍口之下。
電影里,這份偉大的父愛啟發我們呵護孩子的美好心靈。
當今現實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害怕孩子會犯錯誤,會學壞,會結交壞朋友……
格外地關注那些所謂不良的信息,并且強迫孩子去改變。殊不知,越是關注這些越是覺得孩子會有這種不良傾向。
孩子天天生活在父母的擔憂之下,感受父母焦慮情緒散發的生物場,孩子又怎么會變得越來越好呢?
父母是否會想到:過度關注壞信息,總有一天會把自己和孩子一起壓垮。
在某種程度上,關心孩子的安全是很有必要的,但更需要從基本的觀念上去教育孩子與人為善,相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這個假設對孩子和大人都有好處。
就像父母要假定自己的孩子是個好孩子一樣,父母一旦作了這個假設,父母就有力量,跟孩子相處就有信心!
2
我們要假定人和人之間都是友愛、互助的,使孩子擁有美麗的心靈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認為人性并不美好,人都是不可靠的、貪婪的、自私的,甚至是具有攻擊性的。我們的生活又將會怎樣?
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會采用自以為對的方式去保護自己,我們會害怕跟人接觸,會選擇防御,對別人缺乏起碼的信任。
久而久之,這種不良假定會成為我們沉重的心理負擔。
對于孩子而言,容易導致這三方面的影響:和同學、朋友之間產生矛盾,出現人際關系方面的困惑;性格孤僻,缺乏社交能力不利于適應社會;遇到挫折容易喪氣,推卸責任不利于成長。
父母是否會想到:當我們放棄了美好的假定,也意味著我們將放棄珍惜。
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是不可愛的,不被愛的,覺得自己是多余的,他就會放棄自己,會做一些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的事情。
而一個人如果連自己都不去珍惜,他也就不會珍惜他人,不珍惜這個世界。
3
一定要幫助孩子建立這樣的假定:他自己是可愛的
不知道家長有沒有思考過,所看到孩子身上的那些問題是否真的存在呢?
我們看到的、聽到的,甚至觸摸到的,常常只是被我們的價值觀建構出來的結果。
孩子猶如家長的一面鏡子,往往孩子的許多所謂的缺點,實際上是父母過度焦慮折射出來的。
父母是否會想到:試著把自己的價值觀深藏起來,再回過頭檢驗孩子的那些缺點或問題。
這時,你只是觀察,不去評論,不去指出,看看它還會不會讓你很覺得生氣很不舒服呢?
或許你會慢慢發現這都不是孩子的缺點,而是孩子身上的特點。
又或者,當你發現孩子第一個問題時,請克制一下先不去說孩子。
等你發現孩子的第二個問題,仍然不說出來,等到你發現第三個問題、第四個問題時,再決定和孩子提出來。
那么,此時你向孩子提出那個問題時,你也會發現前面其他幾個問題都不是什么大問題啊。
換句話來說,我們的孩子可能沒有那么多的缺點或問題,只是我們的價值觀把它照出來的。
到這里,可能就會家長提出疑惑,認為假定這些美好,是不是自欺欺人呢?
試想一下,即便你假定人是自私的,也仍然可能被騙,而且你會把不是受騙的看成受騙,你會失去很多正面的感受。
再試想一下,如果有三個糟糕的假定,比如認為這個世界是糟糕的,人是自私的,自己是不重要的、沒價值的。那么,我是否會過得更好呢?
肯定不會啊,因為你心里會有更多擔心,內心里沒有力量。
事實上,正如心理學專家李子勛所說:選擇美好的假定,我們什么也沒有失去,卻能獲得與這個假設同在的幸福感。
針對家庭如何成就孩子,我也很認同他的觀點:當今父母,我們很有必要對孩子做美好假定,有勇氣相信孩子的未來會比自己強、比自己好。
這時候,我們想教育孩子的欲望就會減輕,我們就會更多地欣賞孩子的成長,給他支持。
點擊鏈接閱讀更多精選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