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游學”成了二十一世紀國際學校的一個熱門詞匯,話題熱度居高不下,上周小學六年級遠赴湖南、湖北,進行了他們的“探秘荊湘”之旅。初一、初二年級也即將開始他們的旅程。但許多家長們對游學課程還不了解,頗有些“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意思,小編收集了一些家長的疑問,今天就來幫你們答疑解惑啦!
游學是什么?
游學精神溯源于孔子,孔子周游列國的治學精神是現代游學課程的始源。游學既不是單純的旅游,也不是純粹的課堂學習。它介于游與學之間,又融合了游與學的內容。它綜合了學習、體驗和生活,是“行走的課堂”。短時間里,貫穿了語言學習、參觀游覽、文化交流、課程演習、活動實踐等內容,通過游學,孩子可以發掘潛能、提升能力,包括:語言,社交,生活獨立性……而游學更深層次的價值,是讓孩子接觸到社會的不同層面,了解多元的文化和價值觀,幫助他形成宏觀的視野和多角度的思維方式,對世界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真實的認知。
二十一世紀國際學校游學課程有哪些特別之處?
二十一世紀國際學校的游學課程是“選課走班”制度下的一門特色課程,也是深受學生喜愛的一門綜合實踐課程。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創新,把政、史、地、生的學科知識與“尋根文化”相融合,把新課程理念和文化使命相融合。通過探訪、觀察游學路線中的城市和著名景點,學習和理解我國不同地區的歷史文化、風俗民情;通過參與實地考察、調查活動,把理論應用于實踐,提高社會調研能力,提升學生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意識。
二十一世紀國際學校游學課程的總目標包括:
(一)華夏尋根,讓學生跳出書本、走出校門,結合文獻資料和游學導讀手冊去到不同地點,了解我國地域文化。
(二)讓學生在行走中,探尋華夏文明產生的根源和背景,達成對國家的民族文化認同,找到心靈歸宿。
(三)激發學生學習初中思想品德、歷史、地理和生物學科知識的興趣和求知欲。
(四)拓展學生對初中思想品德、歷史、地理和生物學科的學習深度。
(五)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人文與科學精神。
(六)促進學生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協調發展。
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與“加強國家認識”相對接;走進南京個園、杭州岳王廟等與“認同中華文化”相對接;走進中華民族園與“促進民族團結”相對接;參觀中山陵、閱江樓、岳王廟、沈園等與“感知悠久歷史”相對接;參觀鎮江醋文化博物館等與“支持自主品牌”相對接;參觀西溪濕地、中國濕地博物館等與“環境保護”相對接。
至于吃穿出行的生活問題,那更不用家長們擔心了!
老師們在游學前一個月就開始制定周詳的計劃,關注每一個學生的需求,將吃、穿、住、用、行等方方面面考慮到位。
同學們也早就學會相互照顧啦。
實踐證明,游學課程對學生的成長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在游學中探索自然與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和科學探究精神,增進對不同區域自然環境、文化的了解、認識和尊重;也使學生們能夠更好地認識和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與歷史傳統;在語言強化訓練、思想道德教育、人格養成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等方面,都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也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
游學課程,讓孩子們體驗行走中的文化,用行走的方式踐行“以文化的力量推動變革”的理念,以游學的方式塑造學生的“中國靈魂”,“做豪邁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