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1878~1926),字鞏北,一字拱北,又名紹城,號北樓、又自號藕湖漁隱,生于北京,1926年9月6日卒于上海,祖籍浙江省吳興縣(今湖州市)。金城家學淵源,對古器物字畫收藏甚富,齋名“消遙堂”。他是中國近現代畫家,與張大千,溥儒,陳少梅號稱民國四家,近代著名畫家馬晉、陳少梅、田世光等皆出身于他的門下。金城著有《藕廬詩草》、《北樓論畫》、《畫學講義》。
出身書香門第的金城,自幼喜愛繪畫,無師自通,臨摹家藏古代名人畫跡,幾可亂真,山水花鳥皆能,兼工篆隸鐫刻,旁及古文辭。金城對藝術的執著愛好也影響了二弟紹堂、三妹陶陶(名章)、四弟紹坊,或畫或刻,后來也都成為了藝術家。金城早年在英國倫敦鏗司大學學習政法,畢業后游學美、法諸國,考察和研究法制兼及美術。當時正是法國印象派影響歐洲藝術的盛期,這對西方藝術懷有濃厚興趣的金城產生了影響。金氏早期臨五代宋初畫家李成的作品,山石嶙峋,頗具古風,“不使一筆入四王”。四十歲后,其畫風漸變,多有寫生之作,栩栩生氣,躍然紙面,比之前期的臨摹作品,顯得富有生氣。
回國后,金城初任上海公共租界會審廨襄讞委員,1906年2月辭職,不久任浙江鐵路公司股東大會委員。1907年3月赴北京農工商部接辦商務官報,后被聘為編訂法制館、協修奏補大理院刑科推事、監造法庭工程處會辦,還參與了以發揚傳統藝術為宗旨的上海豫園書畫善會的發起工作。宣統二年(1910)法部派金城充美洲萬國監獄改良會代表,留心考察歐洲美術館、博物館、文化古跡和教堂、皇宮等有西方藝術文化特色的場館,并將這段游歷以日記形式記錄下來,寫成《十八國游歷日記》。翌年5月回國。
中華民國成立后,金城任眾議院議員、國務秘書,1913年,他倡議成立古物陳列所及中華博物院,倡議將故宮內庫及承德行宮所藏金石、書畫于武英殿陳列展覽,供廣大群眾和畫家們研究學習。展覽期間,金城每日攜筆研習觀摩古人的字畫,刻苦鉆研。1916年應聘為英國麥加利銀行在京總經理。1918年,金城與周肇祥、陳師曾等在北京籌建中國畫學研究會,初入會者達200余人,會長金城,副會長周肇祥,名譽會長為愛好書畫的代總統徐世昌。許多有繪畫基礎的青年聚集在中國畫學研究會,金城講授古代繪畫的成就,竭力提倡復興的畫之“國粹”,但是,不一味復古,而是“以本國之畫為體,舍我之短,采人之長”。該會培養了大批繪畫人才,如胡佩衡、秦仲文、管平、馬晉等人,他們后來是湖社畫會的主要創辦人和骨干,成為北方畫壇傳統國畫的中堅。1920年,金城發起成立湖社畫會,從學者甚多,并皆以湖字為號。他倡導“入古出新”的藝術主張,得到了北方畫壇眾多畫家積極響應。為了弘揚中國畫藝術,金城帶領中國畫學研究會與日本繪畫界分別于1920年在北京,1922在東京,1924年在北京及上海,1926年在東京及大阪舉辦了四屆中日聯合繪畫展覽。
1926年9月6日,赴日參加第四次中日繪畫聯合展覽歸來后,金城積勞成疾,病逝于上海,年僅49歲。他短暫的一生,“精研傳統,博采新知”,以弘揚民族藝術為己任,成為畫界的領袖,他弘揚傳統畫學理論及其積極投身實踐的精神,將永載中國現代美術史冊。金城博學多才,書畫篆刻金石六藝無所不精。山水承繼馬、夏,人物楷模唐、仇,花卉擅襲惲南田之沒骨畫法,在前人基礎上有所創新,對傳統繪畫技法及理論極有研究,為清末民初畫壇之巨星。其繪畫作品由兩類構成,第一類為摹古之作,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有涉獵,涵蓋歷代名家,如唐王維,五代荊浩,宋徽宗,元黃公望、錢選、陳汝言,明仇英、文徵明,清石濤、金農等等,從不拘泥于一家成法。其摹古精心之作有二三百件之多。第二類,是寫生創作作品。依據繪畫題材,金城的寫生作品可劃分為三小類:花鳥畫、山水畫和動物畫。花鳥畫包括花鳥、花卉、蔬果、魚藻等,其中《金北樓先生百鳥譜》較為著名,描繪了數百幅不同姿態的鳥類,神態靈活逼真。
1927年,由他的兒子金潛庵發起組織湖社畫會紀念金城,中國畫學研究會的部分會員參與,著名畫家葉恭綽、陳半丁、于非廠、溥儒、徐燕孫、胡佩衡、秦仲文,馬晉、王雪濤、楊敏、吳滰汀、汪慎生等均為會員,張學良、梅蘭芳則為畫會好友。湖社成立后,成員幾乎遍及全國,盛極一時,無論在教學、舉辦畫展,還是發表的理論文章和繪畫作品方面,都以金城的“提倡風雅,保存國粹;精研古法,博采新知。”為指針,并編輯出版半月刊《湖社》,后改為月刊,刊登社員及名人作品,介紹古代名畫,宣傳維護傳統畫法。湖社影響很大,湖社在京津地區“形成了自清以來中國繪畫史上最具傳統、最得宋元真傳的藝術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