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4月12日上午10點,一艘輪船緩緩駛入上海匯山碼頭。
早早等候在這里的人們終于見到了亞洲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的人——印度詩人泰戈爾。
泰戈爾此次來華,是受到了孫中山先生的熱情邀請。中國學界引為盛事,并給出了高規格的接待標準。
在文學界風頭正盛的徐志摩和被譽為民國第一才女的林徽因負責接待泰戈爾并當他的翻譯。
兩人很有才華,對泰戈爾用英語講出的優美話語,總能翻譯得恰到好處,而對于中國的一些文化介紹,也能恰到好處地翻譯成英文,這讓泰戈爾感到非常滿意。
于是在即將離開中國的時候,他留給林徽因一首詩。
在多年以后,人們發現這首僅有3句話的詩,竟然道破了徐志摩的結局!
實際上泰戈爾在詩中,道破的并非徐志摩英年早逝的結局,而是他與幾個女子之間的感情結局。首先是徐志摩與林徽因的感情。
1920年,在英國劍橋大學讀書的徐志摩拜訪同在歐洲旅居的北洋政府司法總長林長民。也是在拜訪的時候,徐志摩見到了隨父親一起來英國的林徽因。
十六歲的林徽因身材嬌小,明眸皓齒,舉手投足間都體現出了良好的修養,即使是面對一眾比自己年齡大的文藝才子也絲毫不怯場,總能在談話間落落大方地發表自己的見解。
美人不光面若桃花,還有豐厚的修養。徐志摩對這個女子暗自傾心,正準備上前搭訕,不料,對方面對二十三歲的自己脫口而出一句:“叔叔”。
這讓徐志摩不禁沮喪,就比她大了7歲而已,怎么能稱呼自己為叔叔呢?
林徽因之所以這樣稱呼徐志摩,是因為她明確地知道徐志摩是自己父親的好友,在她的心中,父親的好友就是長輩,所以她才會稱呼徐志摩為:“叔叔”。
對于林徽因這個稱呼,徐志摩顯然不太滿意,他不斷要求讓林徽因把自己當成朋友,以正常的朋友之間的稱呼來叫他。
林徽因見他說得真摯,且比自己大不了幾歲,就答應了。
二人結伴游覽英國盛景,在波光粼粼的康河邊散步,共同談論文學與藝術。
徐志摩總是覺得,與林徽因有說不完的話題,他白天與林徽因一起游玩時,就能說個不停,到了晚上分別的時候,還在腦海中不斷地回憶這一天中與林徽因發生的趣事。
與林徽因無法見面的那段時間里,徐志摩就給她寫信,他想要抓住一切能與林徽因相處的時光。
然而,在徐志摩的寓所中還有另外一個女人——他的原配夫人張幼儀,1921年前后,張幼儀來到英國,與徐志摩住在一起,整日在公寓里為他做些洗衣做飯的工作。
張幼儀辛勤勞作,在徐志摩的眼里就成為了負擔。
畢竟有妻子在身邊,他無法像獨居時那樣整日出門與林徽因在一起。
為了能及時取到林徽因的信,徐志摩每日都對張幼儀撒謊,說自己要去附近的理發室做頭發。然而他并不是真的理發,徐志摩真正的目的是去理發室對面的雜貨鋪里取林徽因的信。
在與林徽因的交往中,徐志摩對她產生了強烈的感情,他將自己對林徽因的萬般柔情都化成為一首首辭藻華麗優美的詩。
林長民很快就發現了徐志摩對自己女兒產生的別樣的情感,他提醒自己的女兒注意,徐志摩是個有婦之夫,不能陷入他的浪漫攻勢中。
林徽因雖然只有十六歲,也曾為徐志摩的浪漫追求有過一剎那的心動,然而,她還是保持了一份理智與堅定。
為了能與林徽因在一起,也為了反抗父親硬塞給他的包辦婚姻,徐志摩于1921年正式提出與張幼儀離婚,全然不顧已經懷孕的張幼儀。
恢復單身的他,自信能與林徽因在一起,哪怕對方已經于1921年10月回國。
在林徽因離開后不久,徐志摩也完成了他在英國的學業,離開劍橋前,徐志摩想起在康河邊發生的點點滴滴,他寫下了膾炙人口的《再別康橋》。
他將自己對林徽因的眷戀也寫在這首詩里,在詩中隱隱傳遞出自己對于和林徽因在一起的信心。
但是,他剛一回到北京,就接到了林徽因與梁思成交往的消息,他多次央求與林徽因見面,但對方卻沉浸在與梁思成的愛情中。
徐志摩不得不心灰意冷地接受這個事實,他想不明白,為什么自己的真情卻無法贏得林徽因的心。
而林徽因卻知道答案。
很多年以后,林徽因對自己的兒女回憶起徐志摩,她說:“徐志摩當時愛的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象出來的林徽因。”
林徽因清楚地知道,徐志摩愛的只是浪漫,為了追求浪漫,他可以不顧倫理道德。
而對浪漫愛情的極致追求,可以從他和陸小曼的婚姻中看出端倪。
1922年,徐志摩在北京的一場舞會中結識了風情萬種的陸小曼。她同樣有著出色的才情和美艷的臉龐。剛剛經歷了失戀的痛苦的徐志摩很快就被陸小曼填補了空虛的內心。
他想與陸小曼有更多的機會相處,然而,陸小曼是有夫之婦,她早與陸軍上校王庚成婚。
王庚行伍出身,在仕途上頗有建樹,但一直忙于公務沒法時刻陪伴在陸小曼身邊,他因此對妻子很是愧疚。徐志摩的突然出現,讓王庚松了一口氣。兩人同師從梁啟超,早就是好友了。
并且接受過新式教育的王庚,向來開明,對愛情、婚姻等事情看得很開,因此,他拜托與妻子有著共同文學愛好的徐志摩來照顧自己的妻子。
徐志摩欣然應允,他陪著陸小曼四處游玩,逛遍了北京的名勝古跡。
在一次次的相處中,徐志摩和陸小曼之間產生了激烈的化學反應,二人墜入了愛河。
為了能和徐志摩在一起,陸小曼不顧自己已經懷孕的事實,堅持要打胎離婚。由于孩子月份太大,陸小曼在打胎時身體受到了嚴重的損傷,導致此后不孕。
王庚頗有紳士風度,在得知陸小曼移情別戀后,他選擇成全,與陸小曼離婚。
1926年,徐志摩與陸小曼在北海公園舉行婚禮。
因為兩人都是二婚,且陸小曼是在婚內與徐志摩相愛,所以他們的這場婚禮并不受世人祝福,被徐志摩邀請來的證婚人老師梁啟超在婚禮上對他們嚴詞批評,直言兩人在感情上不夠穩重,并因此遭受了不少來自他人和自己的磨難。
雖然梁啟超對徐志摩和陸小曼進行了一番批評,但在最后還是不愿自己頗為看重的弟子往后沒有干出一番大成就,
所以在批評之后,梁啟超苦心勸告徐志摩要他不要將余生繼續浪費在兩性與感情上,要在文化等事情上實現人生的意義。
此外梁啟超也勸陸小曼既然選擇了徐志摩,就要在婚后積極地鼓舞他,做他應做的事業。
然而在婚禮上,礙于長輩的威嚴,兩人答應得很痛快。但在婚后,她們便將梁啟超的勸告拋之腦后。
在他們看來,自己的快樂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對婚姻的忠誠,那只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勢力強加在他們身上的枷鎖。
為了追求浪漫愛情,就算飽受罵名,他們也在所不惜。
徐志摩與陸小曼結婚后,有過一段甜蜜的時光。他們志趣相投,將浪漫玩得出神入化。
與陸小曼在一起后,徐志摩終于過了一段自己理想中的浪漫的愛情生活,他們整日吟詩作對,生活過得愜意而富有情趣。
但充滿詩意的生活卻遭受到了現實的重擊,陸小曼揮霍無度,很快就讓徐志摩不堪重負。
受打胎的影響,陸小曼需要經常忍受病痛的折磨,她的身體長期處在疼痛中。
為了緩解痛苦,陸小曼染上了吸食鴉片的習慣,而這個習慣讓她的花費直線上升。
除了鴉片外,陸小曼日常的吃穿用度都十分奢侈,她出身優渥,長大后也是名媛,從來沒有感受過物質上的缺失,在與徐志摩結婚后也毫不收斂。
當時的徐志摩,有“文學資本家”之稱,收入頗豐,但也無法滿足陸小曼的需求,最后徐志摩竟然需要四處借錢,來維持陸小曼奢侈的生活。
徐志摩與陸小曼不可避免地爆發爭吵,但每次吵架,陸小曼都會搬出自己染上吸食鴉片的原因——那就是為了與徐志摩在一起。
每當這時,徐志摩縱有萬般理由,也都偃旗息鼓了。
1931年11月,徐志摩與陸小曼再次爆發了激烈的爭吵,他想躲回北平,過兩天清凈日子。
而正是此次登機,讓徐志摩失去了寶貴的生命。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早早趕到南京機場,搭上了前往北平的飛機。他之所以這么匆忙,是因為他不想錯過林徽因在北平的關于中國建筑藝術的演講會。
然而,當飛機飛到濟南上空時,卻出現了意外。飛機碰到了大霧,無法找到正確路線,駕駛員強行迫降,卻撞到山體,機身起火,機上人員全部遇難。
驟然聽到徐志摩遇難的消息,中國文學界一片嘆息,感嘆這位剛剛在新文學中風頭正盛的年輕才子的逝去,但同時也為這位風流才子嘆息。
徐志摩喪命的消息傳到了陸小曼的耳朵里,她雖然表現出了失去丈夫的痛心,但因為各種原因她沒有為徐志摩收尸;
徐志摩喪命的消息傳到了林徽因的耳朵里,她派人去尋一塊飛機殘片,也沒有為徐志摩收尸;
徐志摩喪命的消息傳到了張幼儀的耳朵里,她趕緊放下一切,為徐志摩料理后事。
與林徽因和陸小曼相比,張幼儀在徐志摩的人生中總是顯得黯然無光。
她很早就被家中的兄長張家璈許配給徐志摩,并在1915年正式嫁給了他。然而婚后卻要遭受徐志摩的冷暴力。
他的目光總是穿過張幼儀,看向別的地方,完全把她當做空氣。他總是找借口躲避張幼儀,甚至逃到了英國去。
張幼儀則留在中國,侍奉公婆、操持公務。
她知道徐志摩對自己的冷淡,但也心甘情愿、盡心盡力地為徐志摩操持家務。當她察覺到徐志摩可能愛上其他女人時,張幼儀甚至做好了為丈夫納妾的準備。
但這種在封建思想中認為的賢德,在徐志摩的眼中不僅不會受到尊重,相反,對她更加厭惡了。
當張幼儀追隨到英國后不久,就收到了徐志摩堅決的離婚請求。此時的她已經身懷六甲,但還是避免不了被丈夫拋棄的命運。
在被徐志摩拋棄后,張幼儀在親朋好友的幫助下獨自到德國生活,在那里努力學習成長,找到自己的價值。
這樣的生活她過了五年,直到收到徐志摩要和陸小曼結婚的消息才再次回國。
張幼儀雖然不受徐志摩的寵愛,但她的付出卻贏得了徐家其他人的尊重。徐家長輩說,徐志摩再婚必須得到張幼儀的允許。
她知道自己無論如何都無法得到徐志摩的心,便也坦然接受了這一事實,張幼儀回到徐家,答應了這一要求。
在徐志摩遭遇空難后,也是張幼儀出面料理的后事,而徐志摩愛過的兩個女人,
一個是與自己舉行了婚禮的現任妻子,卻說自己害怕看見徐志摩遇難的慘狀,而無動于衷。
一個是已經嫁為他人婦的林徽因,礙于朋友之間的關系以及禮節,僅僅撿了一片飛機殘片,以此祭奠這位友人。
林徽因和陸小曼,代表了徐志摩一生所追求的浪漫,而這份浪漫,卻是不切實際的。林徽因很早就看透了,所以一直與徐志摩保持距離,僅視為好友和文學上的知己。
陸小曼沒有看懂,且沉浸在這份浪漫之中,所以在與徐志摩的婚后生活中,雖經歷過一段甜蜜時光,卻在甜蜜過后,只剩下為生計奔波和吵鬧的倦怠。
而張幼儀與兩人不同,她從未沉浸在徐志摩的浪漫之中,束縛她的是傳統禮教。當徐志摩在英國拋棄她后,她認清了現實,打破傳統禮教,終得獨立與自由。
后來當有人問張幼儀是否愛徐志摩,她是這樣回答的:
“你總是問我,愛不愛徐志摩……如果照顧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愛的話,那我大概愛他吧。在他一生當中遇到的幾個女人里面,說不定我最愛他。”
而對于徐志摩的感情結局,與他相處一段時間的泰戈爾已然有所洞悉。這位久負盛名的大師,在離開中國時,留給了林徽因一首詩,三句話。
《贈林》
天空的蔚藍
愛上了大地的碧綠
他們之間的微風嘆了聲,唉!
雖然泰戈爾并未明說,這首詩是什么意思,但聰明有才氣的林徽因定然是理解其中意思的。所以在泰戈爾離開中國沒多久,林徽因就和梁思成攜手同去美國學習建筑學。
而當時在現場的徐志摩不知道有沒有明確泰戈爾的意思。
在送別泰戈爾回國后,徐志摩還是不改自己追求浪漫的本性,很快與陸小曼相愛,由此造成了令人嘆息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