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這是唐代詩人崔護的七絕成名作——《題都城南莊》。提到這首詩的名字,很多人可能還不太熟悉,但是說起“人面桃花”的故事,大家馬上就會想到這首詩。
《題都在南莊》問世一千多年以來,在民間一直傳頌不衰。究其成功的因由,無非是表達了一種人類“共通的情感”。
即描寫與愛情擦肩而過的巨大遺憾,以及對過往美好事情的留戀與追憶。所謂“往事如夢不可追”,就是這樣了。
然而在中國的古典詩詞當中,書寫同類題材的詩詞比比皆是,當中也有不少出名的佳作,比如唐人趙嘏《江樓書感》,“獨上江樓思悄然……風景依稀似去年”。
比如劉方平《春怨》,“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還有更出名的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宵》,“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以上詩詞,全部都是在書寫類似于“人面桃花”中與“愛情擦肩”而過的巨大遺憾。但是假如不考慮創作者的名氣,只論及詩歌本身取得的成就時,沒有一首超出崔護的《題都城南莊》。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我想這大概是因為,趙嘏的“風景依稀似去年”,表達得過于含蓄。
歐陽修的“人約黃昏后”,又顯得過于“直露”;劉方平的“梨花滿地不開門”選取的意象,又和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太過于相似了。
《題都城南莊》賞析
品味一首詩歌,恰如宋玉品評“鄰家子”:“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又如齊白石談繪畫,“學我者生,似我者死”。所以千年以來,“人面桃花”的故事,專美于前。
崔護這首詩能夠成為千古名篇,除了詩中情感的尺度拿捏得十分到位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啟動了源于《詩經》中的一個“文學秘碼”。
因為這個文學密碼的存在,作者就可以直接而輕易地挑動讀者的神經,讓整首詩顯得妖而不艷,媚而不俗,達到孔子所說的“思無邪”境界。
那么,這個“文學密碼”是什么呢?其實它就是詩中暗含的“桃夭”意象。《詩經·周南·桃夭》是一首愛情詩,原文如下: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這首詩中的“桃之夭夭”是在借著對桃樹、桃花的描寫,歌頌新娘的容貌出眾,身材豐腴。因為新娘生得好,盤兒靚條順,所以嫁過去一定會替夫家開枝散葉——“宜室宜家”。
因為有這首詩的出現,開啟了以“桃花”喻美人的先河,后來又把“桃花”與男女的情緣聯系到了一起。所以這一場“桃夭夢”,后來幾乎就成了“艷遇”的代名詞。
這種“艷遇”是千百年來,普通人一直幻想的“艷遇”,人人都想要有。所以寫進崔護的詩中,俗人都能讀得懂。
但是因為這個“桃夭夢”源于《詩經》,當飽讀詩書的學士讀到崔護這首詩的時候,并不會馬上將它和庸俗的“偷情”聯想到一塊兒。反而會想起孔子那個時候,年輕男女的“桑中之約”。
原來在先秦時代,男女們并不是像后世那樣,絕對不能“自由戀愛”的。在某一些特定的日子里,先秦的年輕男女是可以在桑林中約會,選擇與自己心儀之人在一起的。
在《詩經·鄘風·桑中》里面,就記錄了這一段歷史。孔子認為,后代的人們應當客觀地看待過去存在的事實,承認食色性也。
從古至今,男歡女愛,本來就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但是一定要秉持“思無邪”的態度,正確地去審視它。
于是文人們讀到崔護的這首詩后,第一時間想起的就是《詩經·周南·桃夭》,并馬上對崔護渴望追求真愛的動機,產生出了無限的同情與共鳴。
越是在保守的時代,人們越是渴望打破種種規矩的樊籠,所以讀到這樣的愛情詩篇,越容易達到共鳴。
因此《題都城南莊》,成功地做到了“雅俗共賞”。另外,這首詩之所以成功,還和敘事上的技巧有關。
這首詩一共四句,二十八個字,前兩句寫過往,后兩句寫現實;前兩句寫“人面”與“桃花”是合為一體的,寫桃花就是寫心儀的美人;
后兩句把“人面”與“桃花”分開來寫,以“桃花依舊笑春風”來反襯“人面”的不見的巨大遺憾,造成一種落差。
在一合一分,一得一失之間,自然地創造出了一種悲劇的美。讓人為之心中一緊,而后感同身受。
人活一輩子,哪能不帶點遺憾呢?不管你是王公貴族,還是販夫走卒,一個人對于愛情的感受,大多是大同小異的,所以總會有一些愛而不得的缺憾往事。
人總是在得到的時候不知珍惜,失去的時候就追悔莫及。于是讀到崔護的這首詩,便覺得他代表自己講出了心聲,怎么能不為它叫一聲好呢?
據說,崔護這首詩原來是被題寫在“都城南莊”的一塊門板上的,后來被經過趕考的書生爭相傳抄,可見它也算是一首“老網紅詩”了。
后來,因為人們太喜歡《題都城南莊》,于是就不斷把它改編成戲曲、小說,還編出了崔護和桃花女的一段驚世戀情。
不過這些故事里面講到:桃花女因為崔護的離去而自盡,崔護一年后回來她又復活了。這樣的改編,雖然讓結局看起來更完美,但是卻失去了原詩的意境了。
結語
人們往往在人生的重大轉折點上,猶豫不決,等到做出一個選擇,又后悔沒有選擇另一個選擇。所以不管選了什么,最后始終會帶著遺憾。
關于書寫這種遺憾,這里還想向大家推薦一首王維的古風《桃源行》。這首詩講的還是《桃花源記》的舊故事,只不過更側重對詩人的情感描寫。
詩人意外來到了桃花源里,見識了桃花源的美好,但是當居民們邀請他留下來時,他卻舍不得塵世的繁華。
及至詩人回到人間,又開始想念桃花,于是又辭家再去尋桃花,結果:“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就這樣,王維再也找不到他的桃花源了。崔護的《題都城南莊》,看似寫的是南莊的“人面桃花”,但是其實也可以理解為寫的是一個他理想中的“桃源圣地”。
當初崔護對桃花女有意,桃花女沒有回應,可是他也沒有堅持。離開一年以后,他才想起來重游舊地,等到他發現“人面不知所何去”時,他就再也找不到屬于他的那一片“桃源圣地”了。